书城管理向诸葛亮借智慧
12547900000001

第1章 味道的感觉(代序)

在《百家讲坛》讲诸葛亮,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一开始,是准备讲《水浒》的。我一直觉得水浒的发挥空间比三国要大,自从2004年我写完《梁山政治》一书后,一直在讲《看水浒,说管理》的课程,对很多内容都是轻车熟路。

讲诸葛亮属于重打锣鼓另开张。说实话,我对这么短时间内做出高质量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最难的是选角度。因为诸葛亮的故事妇孺皆知,而且又有很多专家高人从各种角度分析过。我如果只是简单地讲故事,或是重复别人已经讲过的东西,那就是拾人牙慧,浪费观众和读者的时间,毫无意义。所以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必须要创新、求新,要推陈出新。

感谢《百家讲坛》各位编导老师的信任,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我。

我从接到这个主题的那一天起,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必须要给老材料选新的分析角度,跳出“就着故事讲故事,对着人物讲人物”的俗套。

幸好,我自己在学校是讲管理学课程的,有一些案例准备,有一些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底子。各位读者可以看到,书中整个内容都采取了多角度和多元化叙述的方法,一边说故事、说人物,一边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从管理学的角度谈“挥泪斩马谡”,引出温柔手段做冷酷事情的管理规律;从组织行为角度讲“庞统上任”,引出分槽喂马、放水养鱼的行为策略;使用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孔明童年父母双亡的经历对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领导风格形成的重大影响;用生活化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如在分析“三顾茅庐”的时候,结合当前的企业招聘行为,解释“高调出场,低调说话”、“主观上很愿意,客观上不容易”的策略,等等。

其实,对诸葛亮一直存在负面评价。比如魏延冤案、李严冤案,比如有人认为六出祁山是穷兵黩武,有人指责他大权独揽,一手遮天,用人失察,街亭惨败,等等。其实,一个凡人犯错误很正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不过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不是凡人,他是神,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偶像。这种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因此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我尽量真实客观地叙述历史,减少个人情感色彩,尊重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对待有争议的问题尽量冷处理。

除此之外,把故事讲好也是非常难的,一定要有人物,有细节,还要有到位的分析。我采用了场景还原的方法,每一讲都还原一到两个场景。有吸引力的故事,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再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才能组成一个真正完整的叙述。所以,讲述如同一株植物,思想是“根”,故事是“干”,语言是“花”。没有思想是死水一潭,没有故事是乱麻一团,没有语言是死面一块!这叫做:无根不活,无干不立,无花不美。

我特别想做一个有味道的东西给大家。

写文章就如同烹调,同样的食材,方法对了,味道就美妙,方法错了,味道就不堪,而且即使是一样的方法,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也是不同的味道。味道味道,味亦有道,此事关乎修持,关乎文章,关乎人生,不可不认真。

我不是文章圣手,对于写文章的事情,非常没有把握。但是,关于吃,我还是挺有把握的。基本原则有五:

一是戒目食。所谓目食,就是品多量大,眼前摆得满满的,看得饱满,吃得有限。其害一是浪费,二是乱神。口未食而害已生,此为食家大忌。吃东西如写文章,务必简洁清爽,按量奉上,主次分明,意未尽而箸已停。贪多过量、贪大求全是大忌。

二是以常养。家常菜最是养人。山珍海味、奇材妙品,皆非长久之计,不可多食,不可久食,久则生病。如同写文章,不必说得玄妙高深,但凡能从眼前的事情出发,使用平常话语,讲得妙趣横生,那才是高境界。

三是留余味。人之相交,难在适可而止。一夕欢宴,倾心交谈,能及时收场留些余味最为重要。食物也如此,珍馐美馔、妙味菜品,取用也需适可而止,留些想头在心里。写文章也是如此,须得控制篇幅,控制语言,适可而止,留有余味。

四是尽一品。不求品多量大,但求发挥食材本性,烹调得法,在一品之中证得味之正道。此理仿佛读书,必尽心于一本,寻章摘句,细品慢嚼,有一醉一陶然的快乐。若十几本几十本,杂然陈设,每部必读,每本必讲,则难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毫无趣味可言。

五是调浓淡。浓是情,淡是趣。浓味补消耗,淡味养日常。荤菜以浓为本,素馔以淡为本,荤素搭配,以素淡打底,浓香点缀,此为妙道。浓淡不调时,可以粥、汤、茶饮调之。写文章讲故事也是一样,需要雅俗共赏,情趣搭配,有高雅,有通俗,有幽默热情、热血沸腾,也有理性冷静、冷眼旁观,再佐以百姓生活、身边小事,间或嬉笑怒骂、歪打正着,这篇文章的滋味也就饱满了。真正的味道是调和之美。

以上思路,我都一一运用到了《向诸葛亮借智慧》的准备当中,虽然有的地方用得比较生硬,但是在整体上自己还是满意的。

朋友跟我说:“老赵,你整的有点过了,不怕有人说你卖弄文字,说你故弄玄虚吗?”

这个,一开始还真担心,而且还有其他好多各种各样的担心。面对全国的读者和观众,怎么能不心存敬畏呢?不过现在这些想法都已经放下了。那些曾经的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还有那些什么热血沸腾、什么心驰神往、什么按捺不住、什么激动不已,都已经放下了。

我觉得,做事情有一颗平常心最重要,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上,只要尽心尽力不留懊悔就好。至于有多少名,多少利,多少人理解,多少人不理解,有谁喜欢,谁不喜欢,这些东西,当时要放下,过后更不必一直扛在肩上。

正所谓:潮起潮落无非水,花开花谢总是缘。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读者和观众的宽容接纳,感谢《百家讲坛》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支持。

写完诸葛亮,真的感觉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又扎扎实实地成长了。在这里,向孔明先生致敬!

赵玉平

2010年12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