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启迪成功的哲理(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
12547300000027

第27章 口齿伶俐(5)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为枳,难道您不知道?桔树生在淮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楚王听完缄默无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真是自讨没趣。

我们不能不为晏婴的聪明才智叫绝,对于楚王的侮辱,给予了有力还击,同时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显现了语言的威力。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种反唇相讥的智慧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困扰的局面。

抓重点要直奔主题

抓住说话的重点,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通过短短几句重要的话,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将来。

说话是有技巧的,不能攻击到对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话技巧的人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问题关键,一语击中要害。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帮助你成就大事。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文学和其他各种知识,但他们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常常使他们显得木讷呆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很高,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其中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个却是毫不在意。

谈话如果抓不住重点、拐弯抹角、不着边际,容易让人厌倦。

假如与一个说话不着边际、洋洋万言却切不中要害的人谈业务,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

有一种人,你永远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总是在问题的周围绕来绕去,尽力避免问题的实质。他们的思想衔接不起来,让人无法理清他们的思路。倘若说话总是如此不着要点,会让人无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和说话拐弯抹角、滔滔不绝,并且还是没有主题的人打交道。他们每次都会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时间,他们好像视而不见,似乎没有完的时候,这样的人讨厌至极。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不能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对事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是成功的敌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无不说话简练、利落、主题明确。

而人们喜欢和这样说话的人做朋友,他们恰恰也是事业有成,口碑极好的人。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通电话,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还没有等你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说“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不会烦人,更不会无端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人是思维敏捷、善于决断,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进,做事思想集中,说话言简意赅,就可以培养出很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在与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够体现出雷厉风行的素质。

可见,谈话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说多了会给人一种厌烦,有时候这种厌烦就会转变为疑惑。

汉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上林苑是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同时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下而不谋,反而会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

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当时先皇留给您的玉玺在他手上,而且他还统率着主力部队,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听了这话,文帝的所有疑虑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抓住说话的重点,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通过短短几句重要的话,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将来。

借题发挥是才智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在和别人交谈时,从不怕越雷池,而是善于发挥语言的作用,及时调整气氛,表现出谈话的机智。

借题发挥常能让人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在某些场合,它比直言其事更显得委婉曲折。借题发挥是指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引申发挥,出人意料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场合,有的话不宜直截了当地说,这时巧用借题发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传南唐时,京城连日未下雨,大旱。于是某日,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税。

申渐高的话就是借题发挥,巧借烈祖的话,引申发挥了京城的税多,应该减税的意思。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声中接受了他的意见。

借题发挥与两人相骂不同。甲骂:“你岂有此理!”乙以原话回敬:“你岂有此理!”不同的是这里面没有发挥,缺乏加倍的还击力量。

有一次,俄罗斯著名的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观摩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面前,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儿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个观众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开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而得到观众好评,而是由于生有一张愚蠢而且又丑八怪的脸蛋儿,就可以拿双薪了。

杜罗夫借题发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对方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还击对方,进而产生有力地反驳和揭露的作用。

下面谈谈一语双关智反驳的道理。

一语双关,就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表面为两层意思的双关语。一语双关含意深刻,耐人咀嚼,余味无穷,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联想,且具有含蓄、幽默与讽刺的功能,机智幽默的人常常使用它,且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从人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该朝哪边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停下!”农夫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罕事!”

“什么稀罕事?”县官问。

“李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老农一字一板地说。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县官百思不解地问。

老农认真地回答说:“世上的稀罕事多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牲为什么不下马呢?”

对于这位问路时既不下马,还大声叱喝的县官,老农机智地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来给予斥责和讽刺。借字面的李庄之马下了头小牛却不“下马”的“稀罕事”,影射、讽刺身为县官大老爷却连问路时该“下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面的“畜牲”,斥责连做人的常礼都不懂的县官。

有一天,俄国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这时文武百官都对沙皇深深地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昂首站在一边,并从头到脚地打量沙皇。沙皇大怒,问道:

“你是什么人?”

“我是谢甫琴科。”

“你怎么胆敢不给我鞠躬?举国上下谁见我不低头!”

“不是我要见您,是您要见我。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给您深深地弯腰行礼,您怎么能看得见我的容貌呢?”

谢甫琴科抓住沙皇要召见他时所用的“召见”一词来置辩。“召见”也可以理解为要看见本人的容貌的意思,而不鞠躬,正是为了尊重沙皇的意愿。

沙皇要看谢甫琴科的容貌,而谢甫琴科却让沙皇看自己的头顶和脊梁,岂不是违抗了沙皇的命令吗?这样的回答,使沙皇也只得不了了之。实际上,在谢甫琴科一语双关的幽默中表达了对沙皇的蔑视。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在和别人交谈时,从不怕越雷池,而是善于发挥语言的作用,及时调整气氛,表现出谈话的机智。

将错就错真聪明

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随着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就越大、越强烈。

“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就是顺着对方说错的话,肯定其错误是“对的”,说出一句表面看来是“大谬特谬”的话,令听者大吃一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话十分幽默风趣。有一次,一位小先生急匆匆地跑到他面前说:“陶先生,我有一件要紧的事要告诉您,有些人把恋爱当饭吃,必须整顿才好。”

陶先生一听,略做沉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把恋爱当饭吃,这不错,好得很嘛!我不反对。”

那小先生听了一愣,说:“先生,您是在说笑话吧?”

“不,我不说笑话,我说的是老实话。”陶先生坚持着,“您一天吃几餐饭?每餐吃几分钟?”

“3餐,每餐10分钟。”

“3餐饭总计花多久?”

“30分钟。”

“吃饱了饭,求学做事不是格外有力量吗?”

“那是当然的喽!”

“好,假如一个青年人每天只花30分钟在恋爱上面,且求学做事又格外有力量,那不是成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了吗?把恋爱当饭吃有什么不好呢?”

小先生申辩说:“他们不像你讲的那样,这几个人一天到晚谈恋爱,什么工作也不高兴干,这怎么了得呢?”

陶先生听完,笑着念了一首打油诗:“吃饭睡觉不高兴,读书做事不起劲,千劝万劝不肯听,一封情书救了命!”

那小先生和周围的人听得哈哈大笑。在笑声中,陶先生缓缓地问道:“您说的那些人是不是这样?……啊,是这样!我说,这种人自命为恋爱至上,其实他们是把恋爱当大烟抽。在我们的队伍里,把恋爱当大烟抽的人是没有地位的。”

在上面这席话中,陶先生顺着“把恋爱当饭吃”这句话,竟然肯定它“好得很”,使小先生惊讶不已,非追问不可。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将错就错,巧换概念”的技巧。

逻辑上,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故意曲解某一词语在对方论辩中的意思,巧妙换意,出其不意地驳倒对方。

威尔逊在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刚刚去世了。威尔逊深感震惊和悲痛,立刻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没有什么意见。”

面对这位迫不及待地企望登上议员位置的新泽西州的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尔逊非常委婉幽默却又毫不留情地予以了嘲讽和回击。威尔逊运用的幽默手法,是用曲解的办法暗中转换了对方话中的希望得到的“位置”的概念。对方原来觊觎的是议员的席位,而威迩逊故意临时置换为已去世的议员在殡仪馆所在的位置,从而在幽默之中表达了对对方的反感和讽刺。

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随着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就越大、越强烈。

1843年,亚伯拉罕·林肯作为伊利诺伊州共和党的候选人,与民主党的彼德·卡特赖特竞选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席位。

卡特赖特作为一个有名的牧师,他利用林肯不承认耶稣的弱点,从而进行大肆攻击,搞得满城风雨,使得林肯在选民中的威信骤降。

对此林肯胸有成竹。有一次,林肯获悉卡特赖特又要在某教堂做布道演讲了,就按时走进教堂,虔诚地坐在显眼的位置上,有意让这位牧师看到。卡特赖特认为让林肯当众出丑的机会到了。当牧师演讲进入高潮时,突然对信徒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的人站起来!”信徒全都站了起来。“请坐下!”卡特赖特继续祈祷之后,又说:“所有不愿下地狱的人站起来吧!”当然,教徒霍然站立。

这时,牧师用特有的神秘而严肃的声调说道:“我看到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而进入天堂,我又看到除一人例外。这个惟一的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他两次都没有做出反应。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只见林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虽是面向牧师,其实是面向选民,很平静地说:“我是以一个恭顺听众的身份来这儿的,没料到卡特赖特教友竟单独点了我的名,不胜荣幸。我认为卡特赖特教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使我感到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回答问题。他直截了当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愿用同样坦率的话回答:我要到国会去。”

林肯雄辩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有些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身处教堂而热烈鼓掌,这使得卡特赖特狼狈不堪。

林肯的妙答也是偷换概念。对卡特赖特的质问“你到底要到哪里去?”林肯明白他的意思,当然不能上当,而是将错就错,回答说:“我要到国会去。”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天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宴会。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后离开了她。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在这里,如果说这位小姐拒绝普希金的邀请是傲慢的话,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把一个年轻人称为“小孩子”,则实在是太无礼了。对此普希金将错就错,佯作不知道对方话中的“小孩子”是指自己,却故意把对方说的“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曲解为“不能和怀着的孩子一起跳舞”,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又给对方以极大的讽刺和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