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启迪成功的哲理(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
12547300000026

第26章 口齿伶俐(4)

晏子的一番话,打动了景公的心,景公立即传下命令,撤掉宴席,让妃子和宫女们各自回去休息,并向弦章道歉。

自此以后,景公节制了饮酒,每日兢兢业业地处理朝政,大臣们看到景公又振作起来,一个个都尽心为国家出力,老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晏子说话时掌握好了时机,并且掌握了分寸,因势利导,直接戳到了齐景公的痛处,而且让齐景公心悦诚服,无话可以辩解,最终只能够虚心的接受意见。

西汉时期的关内侯鄂君也是一个非常懂得说话分寸的人,因为他说话有分寸,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赏识,甚至因此而被封侯,可谓是因为会说话而获得成功的典范。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大,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

“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总之,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随意询问健康状况。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相熟的人询问健康状况,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但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谈话涉及他人的隐私。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倾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讲一些低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博闻强学才是真本事

所以,汲取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拥有良好的口才,都会对一个人的成功给予影响,它要求我们用最快速度把精炼的语言引进自己的空间。

能言善辩、巧辩事理是成大事者的一项基本功夫,这种基本功夫被成为事者运用为说服人的一种智慧和技巧。

过去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为不知道哪句话就会得罪圣上,一旦“龙颜大怒”,那么就得有人脑袋搬家。

纪昀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他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敏和善辩,化险为夷。因此,他的故事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一次,纪昀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著《四库全书》。当时,正值盛夏,体胖的纪昀难忍酷热,便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稿。这时正巧乾隆皇帝从外面走了进来,等到纪昀发现时,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有了!他一猫腰,钻入案下,并将桌布拉好,准备皇帝一走,再出来继续工作。谁知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动声色来到纪昀案旁,坐了下来,并示意四周惊慌失措的众人安静下来。

肥胖的纪昀此时在通风不良的案下热得实在受不了,又倾听屋内确无异常动静,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脑袋问:“老头子走了吗?”别的不说,单是“老头子”这三个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恼了。“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朕‘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纪昀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他马上镇定下来,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首领,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也。”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能言善辩的纪昀凭如簧之舌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纪昀的确是一位极聪明的人,把“老头子”三字拆开分析,分析得头头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辩,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辩,从而赦免了他。

还有一次是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验纪昀,赐死让他投江。纪昀马上谢主隆恩,跑向船的另一头去了。众人正在担心,却见纪昀过了一会从船的另一头活生生地跑了回来,皇上问他为什么没投江,纪昀回答说:“我正要投江,屈原拦住了我,他说:‘我投江是遇上了昏君,而你纪昀正处在太平盛世,皇上为当代明君,你怎么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来了。”皇上听了纪昀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能言善辩的纪昀,朕免你一死。”

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发现,纪昀的能言善辩又一次救了自己。而我们亦明白了,能言善辩、会说话,可以使我们摆脱险恶的环境,变不利为有利。

聪明的阿凡提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他的故事同样在人们中间流传广泛。

有一次,阿凡提害了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叫他来看这个、看那个,还取笑他说:“你不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有一头毛驴,现在可以有两头了,阔起来了,哈哈!”

“真是这样,陛下!”阿凡提说,“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阿凡提的话把国王气得干瞪眼却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国王和大臣带着阿凡提外出打猎。炎热的天气使国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湿透了,于是把脱下的衣衫都搭在阿凡提肩上。

阿凡提本来就非常热了,再加上国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国王见阿凡提热得满头大汗,便故意戏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

阿凡提听了很生气,但却平静地说:“不,我肩上驮的是两头驴的东西。”

阿凡提两次对国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话题法。从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从国王的话题引申发挥,达到了讽刺国王的效果。

如果你写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或发明了一套实用的机械装置,但你说话时却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甚至不能让人听清你在说什么,这就会让你失去太多的机会。

一个十分奇怪却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在特定的行业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会议上却不能勇敢地站起来,把自己的成果介绍给大家。他们驾驭不了局面,也没有能力主持一个会议,没有勇气,没有什么清晰的思路,不能用充满感情的话语打动每一位听众。

所以,汲取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拥有良好的口才,都会对一个人的成功给予影响,它要求我们用最快速度把精炼的语言引进自己的空间。

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因此,他们反应敏捷,在交往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调动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来思考解决,从而使“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人的社会知识多了,阅历丰富了,他就懂得了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那么在谈判中说话,就更得体和更有分寸。

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识,这不仅是人际交往之必需,更是成功之必需。

尤其在当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高度综合。边缘科学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这就要求判断者既要学点儿社会科学,又要学点儿自然学科;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有专长。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多少知道一些天文、地理和人情知识。此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商业知识、经济学等之外,像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料、隐语、习俗等等,都应该搜罗于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百宝箱,在交往中,我们就必定可以纵横捭阖,得心应手。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嘴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出淙淙的“活水”,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知识。

反唇相讥是智慧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种反唇相讥的智慧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困扰的局面。

一个人难免会碰到语言激烈交锋的时刻,这时候如何靠嘴巴打败对手呢?现在假如你受到别人语言的污辱,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则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讥,赢得人格上的尊严。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遇到令人发窘的问题和尴尬的处境,那怎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惊不乱,从狼狈难堪的境地中运用语言巧妙解脱出来呢?

运用幽默的语言,而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冷静、乐观、豁达,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说出机智而又幽默的语言,解除尴尬的境地。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这话里有话,周总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风度而又风趣地说:“提起这支钢笔,颇有来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笔。”挑衅的记者无话可说。

周总理针对美国记者企图讥讽、讥笑中国贫穷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话语。周总理用“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强大。

著名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同样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反击对方。反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呢!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

海涅是犹太人,经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

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白了这个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儿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犹太人,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作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下面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时利用反唇相讥,不辱使命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婴高超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可看一看晏婴靠语言成大事的技巧。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岭南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也是个大国,但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到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传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

晏婴远远地走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看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嘻皮笑脸的士兵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宾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匡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

“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大的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真是尴尬万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用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词穷了,只好吞下了这颗自己造的“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