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身体有话对你说
12546900000021

第21章 胰腺

胰腺是一个横置在腹膜后的脏器,呈梭柱状,位在相当于第 1~2 腰椎水平、胃后方的腹膜后间隙中,表面略带黄色呈小结节状的狭长腺体,质柔软,长 12.5~15 厘米,宽 3~4厘米,厚1.5~2.5厘米,重60~100克。分胰腺头、颈、体、尾4部分,胰腺头形状宽大,在十二指肠曲的后方,为十二指肠曲凹面所包绕,其下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右后方形成一沟状突包绕肠系膜血管。胰腺的颈部较宽,其深面是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的交界处。头颈部在脊柱右侧,胰体尾部位于脊柱左侧,两者界线不清,与胃大弯、脾门及左肾门毗邻。脾切除时不慎可伤及胰尾。胰腺的血液供应来自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汇入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外分泌组织包括腺泡及腺管(主胰管和副胰管),约70%以上的主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成为胆汁和胰液的共同通路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少数情况下二者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副胰管开口于主胰管开口上方约2.5厘米处。

胰腺在X线检查时,因为没有对照,只是一团漆黑,是不可能有阳性结果的,只有运用造影剂才能看见。当十二指肠行X线造影检查时,胰腺头正好占据“十二指肠窗”的全部,当发现十二指肠窗扩大时,提示胰腺头增大的占位性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胰腺颈是胰腺头和胰腺尾的移行部分,胰腺尾部靠近脾门。因为胰腺部位较深,早期的病变如肿瘤常不易诊断。

胰腺的主要功能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丰富的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是帮助人体消化食物的主力军。人类摄入的食物丰富多彩,但就其成分来说,不过是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这些是基本的产热营养素,当然还有水、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等。参加消化的器官如口腔、胃和肠也都分泌消化液,也都有各种各样的酶,但都不及胰腺的作用重要。

胰腺腺泡分泌胰液,每日达 1 000~2 000 毫升,等于其自身重量的 10~14倍,可见其功能是多么活跃。胰液为无色、无臭、透明的碱性液体,pH为7.8~8.4,除了含有多种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酶以外,还含有各种无机盐,也对食物的消化起作用。碱性的胰液能中和胃酸,使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迅速由酸性变为碱性,这给酶原蛋白转化为胰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酶原的这一转化过程叫激活,激活是酶原转化成胰酶,并发挥其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正常成人每天排入小肠的酶蛋白为 2~8 克,它们就像工业上使用的催化剂一样,立刻参与对食物中的多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使它们变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如果因某种疾病导致胰腺功能减退,胰液分泌减少,人就会患严重的消化不良症。

胰液的分泌也受神经、食物、药物的影响。当进食时,或者当准备进食时,胰腺即开始分泌胰液;进食食物的品种不同,对胰腺分泌也有不同的影响,脂肪量多的食品,胰脂肪酶的量就多。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增加;阿托品、溴丙胺太林、颠茄类等抗乙酰胆碱药物,能抑制其分泌,所以这些药物可用于急性炎症时的治疗。胃酸及酸性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可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分泌促胃液素,能使胰液分泌增加,主要是碳酸氢盐增加,以中和胃酸。食物中含多量氨基酸、脂肪、脂肪酸时,肠壁分泌缩胆囊素——促胰酶素,使胰液中消化酶含量增加,同时胆囊收缩、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放松,便于排出胆汁和胰液,促进消化食物。

除此之外,胰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分泌胰岛素。为什么要叫胰岛素呢?因为在胰腺内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细胞团,尤其以胰尾和胰体部最多,头部最少。从胰腺的切面来看,这些细胞团很像是分布在水面上的许多岛屿,所以取名胰岛,胰岛素就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胰岛由 A、B、δ 三种细胞组成,其中以分泌胰岛素的 B 细胞数量最多,约占整个胰岛细胞的60%~75%;A细胞次之只占20%,分泌高血糖素;δ细胞较少只占5%,可分泌促胃液素。

胰腺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活化胆汁,因为肝分泌的胆汁并非活性物质,必须经胰腺分泌的胰液活化后,才具有消化食物的活性。所以胰液与胆汁的接触必须发生在十二指肠内。但应该受到重视的是胰腺管和胆总管的解剖特点:胰管与胆总管两者解剖位置靠近,胰管和胆总管下端有共同通路、共同开口,而且胆总管和胰腺导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内侧壁,胰腺导管开口于胆总管开口之下,此外,有时胰腺副胰管和胆总管相通。有这些结构上的特点作为基础,若因为暴饮暴食等原因导致胆道功能紊乱,而使胆汁反流入胰管内与胰液相遇并活化,则可反流进入胰管与胰腺细胞遭遇,引发胰腺自身的被“消化”,导致可怕的、危及生命的急性胰腺炎。其次是胰腺头肿物对胆总管的压迫,可引发胆总管的完全梗阻,表现为无痛性、梗阻性黄疸,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胆道和它的邻居胰腺的特殊关系所在。

胰岛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仅占胰腺总体积的1%~2%,重50~75克。总数有100万~200万个,其体积占整个胰腺的1%~2%,重量1~2克。胰岛自胰头到胰尾数量逐渐增多。可区别出以下5种主要细胞类型。

其中,A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约25%,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0%~75%,分泌胰岛素。D细胞数量较少分泌生长抑素。另外还有PP细胞及D1细胞,它们的数量均很少,PP细胞分泌胰多肽。

胎儿胰岛内尚有分泌促胃液素的G细胞。在胰岛各类细胞中,只有B和D细胞是均匀分布的,PP细胞主要存在于胰头部,胰体部及尾部较少,而A细胞主要在胰体部和胰尾部。胰尾部占胰腺总量的2/3,约含胰岛素总量的2/3,该部主要作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之用。胰岛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岛内几种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相互制约、影响,以调节代谢内环境的恒定,一旦这种调节失灵或紊乱,都会导致或加重糖尿病的高血糖。

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它能促进全身各组织,尤其能加速肝细胞和肌细胞摄取葡萄糖,并且促进它们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肝细胞和肌细胞大量吸收葡萄糖后,一方面将其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或在肝细胞内将葡萄糖转变成脂肪酸,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氧化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

胰岛素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肝细胞合成脂肪酸,进入脂肪细胞的葡萄糖不仅用于合成脂肪酸,而且主要使其转化成α-磷酸甘油,并与脂肪酸形成三酰甘油储存于脂肪细胞内。此外,胰岛素还能抑制脂肪分解。胰岛素缺乏时,糖不能被储存和利用,不仅引起糖尿病,而且还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血脂升高、动脉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病变。

胰岛素对于蛋白质代谢也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然后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它还能抑制蛋白质分解。对机体代谢过程十分重要。

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基本的因素。血糖浓度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可促进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上升。另外,氨基酸、脂肪酸也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许多胃肠道激素以及高血糖素都有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作用。

高血糖素作用与胰岛素相反,它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使血糖明显升高。它还能促进脂肪分解,使酮体增多。

血糖浓度是调节高血糖素分泌的重要因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升高时,则分泌减少。氨基酸浓度升高时也促进高血糖素的分泌。

胰岛素可以由于血糖浓度降低而促进高血糖素的分泌,但胰岛素可以直接作用于邻近的A细胞,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

支配胰岛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和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完全相反,即迷走神经兴奋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促进其分泌。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引发糖尿病已是常识,但对于“胰岛素抵抗”并非都知道。因为除了调节糖代谢以外,胰岛素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理作用。所谓胰岛素抵抗,即指胰岛素作用的器官、组织,如肝、肌肉、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反应性降低或消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与临床疾病。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共同发病基础。

在胰岛素抵抗的早、中期,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往往代偿性地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称为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又可引起一系列病理过程,最后导致动脉硬化,对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腰围大于臀围的“苹果型”肥胖)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与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这种肥胖者尤其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严格控制饮食,随着体重的减轻,可使细胞中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高,从而可降低血压、血脂,改善糖耐量,使血糖稳定。研究表明,吸烟、饮酒可引起胰岛素抵抗;高脂肪、高糖饮食可降低周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粗粮、蔬菜中的纤维素、水果中的果胶对胰岛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纤维素、果胶还可延缓肠道内葡萄糖吸收,使过多的脂肪从粪便排出。所以合理饮食十分重要,戒烟禁酒,限制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有些降压药中如普萘洛尔、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脂,故高血压病伴有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者应慎用。有人认为,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应作为首选降压药。

胰岛素抵抗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凡直系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卒中与心肌梗死者要引起重视。

胰岛素抵抗是引起恶性肿瘤发病的一个相关因素。在西方国家,研究者发现,恶性肿瘤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呈平行关系。在下述人群中多发恶性肿瘤,高脂饮食,尤其是饮食中富含饱和脂肪酸者,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沉积者,缺乏锻炼者,吸烟者。这是因为糖尿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有促进恶性肿瘤生长的作用。因此,在上述人群中,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增加。

高胰岛素血症可增加癌症的危险。其机制是:由于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用的结果。胰岛素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激素类蛋白质,除了具有各种不同的代谢调节功能外,还有刺激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同时高胰岛素还可经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间接刺激内皮增生,引起肿瘤发生。其作用过程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活性受肝细胞释放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调控;胰岛素可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的合成,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减少,进而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增殖的能力,能引起恶性肿瘤生长。

高血糖素、有氧运动、限制热量饮食的作用则相反,它们能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合成,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抑制肿瘤生长。研究者在药理学方面也发现,应用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的药物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现在,关于恶性肿瘤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研究较多,在众多研究中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恶性肿瘤的分期有关,可以提示预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分型较多,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有6种分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有2种分型,而且每一类型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与不同恶性肿瘤的关系也不同。

目前,关于恶性肿瘤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热点:一是集中在饮食、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恶性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及如何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二是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分子学机制。近年来,细胞因子,尤其是脂肪细胞或肌肉细胞源性的肿瘤坏死因子,在胰岛素抵抗机制中的作用受到了极大关注。国外研究者用免疫酶联反应方法检测胃癌患者骨骼肌细胞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并用Clamp技术测定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发现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程度上升者伴有骨骼肌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显著提高,提示癌症患者周边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存在,部分归因于肿瘤坏死因子信使核糖核酸。国外学者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对胰岛素信号系统具有干扰作用。人们还发现,在分子水平上,肿瘤坏死因子能诱导胰岛素抵抗S-1丝氨酸残基位点的磷酸化,使之变构为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性物质,而阻遏胰岛素信号的传导。因此,在我们认识到胰岛素与肿瘤的关系后,即可指导患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如低脂、高纤维饮食,加强锻炼,减肥,戒烟等养生方法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预防肿瘤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可通过了解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在恶性肿瘤的预测、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的监测、恶性肿瘤切除术治疗前后的营养补充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指导临床工作。

胰岛B细胞瘤是胰岛的多发肿瘤,是由胰岛B细胞形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或癌。20~50岁多发,多为单发,90%属于良性,偶为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的一部分。起病缓慢,少数经长时间方获确诊,如长期误诊可造成永久脑损害。临床可根据以下特点确定诊断:(1)Whipple 三联症(①自发性周期性发作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饥饿或运动后发生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2.8mmol/L(50mg/d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立即消失)。(2)低血糖发作常随病程延长而频繁,发作时间延长,低血糖程度加重,甚至餐后也可诱发低血糖。(3)多伴有身体逐渐肥胖,记忆力、反应力下降等要点确定诊断。手术可获得治疗。

促胃液素瘤也是胰岛的肿瘤。促胃液素瘤即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是以难治性或非寻常性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非B胰岛细胞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消化性溃疡,见于90%~95%的促胃液素瘤病人,其临床症状常与普通消化性溃疡病人类似。对于难治的胃溃疡,患者应检查胰腺,若肯定与胰岛的促胃液素瘤有关,则应从治疗促胃液素瘤入手。

生长抑素细胞在体内许多组织中都有分布。胰岛的生长抑素细胞,即D细胞,胰腺的生长抑素即由胰岛D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对胰岛及消化道起作用,作为旁分泌调节胰岛功能。生长抑素的生理作用为:抑制垂体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催乳素的释放,也抑制各种胃肠激素的释放,抑制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胰多肽、高血糖素、肠高血糖素等的释放。同时也抑制胃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唾液淀粉酶的分泌。作为体内的调节因素发挥作用。

胰腺引发的疾病,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糖尿病。其实急性胰腺炎是猝死的原因之一,而且往往由于暴饮暴食引发,急性剧烈的疼痛,并可导致休克是其特点;避免暴饮暴食是根本的办法。慢性胰腺炎也不少见,可由急性胰腺炎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迁延而成,也可开始时就是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特点是进食后即腹泻,而且便量很多,餐餐如此。

胰腺癌也是高发疾病,尤其以胰腺头部为多,由于胰腺头正好在十二指肠围成的框内,并紧贴胆总管,逐渐增大的肿块压迫胆总管,出现无痛性、持续性的黄疸是其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常被忽略,以致发现时都已较晚。临床检查时,过去常做十二指肠钡餐造影,可显示增大的十二指肠框,CT 检查也可显示肿块的形态。胰腺头癌的手术切除后的 5 年生存率仅5%,若能及早发现,有望得到较好的后果,能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