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身体有话对你说
12546900000019

第19章 直肠和肛门

虽然我与结肠组成了大肠,彼此相连相通,但我们在结构与血运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而与肛门的关系却更为亲密。

作为大肠的未端,直肠长 15~16 厘米,位于小骨盆内。上端平第 3 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为终点。直肠与小骨盆腔内脏器的毗邻关系男女是不同的,在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临床检查时,医生戴着手套的手指,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等。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缩窄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直肠有两个弯曲: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临床上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以免损伤肠壁。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 2~3 条半月状的直肠横皱襞,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厘米,相当于盆腔内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过乙状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做直肠指诊时,也只能进到这里。

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称为肛瓣。在肛瓣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有小凹陷,称为肛窦,也叫小窝。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为皮肤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区域,称为肛梳或痔环。痔环和肛柱的深面有丰富的静脉丛,此丛如淤血扩张则易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环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缩时能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是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行肌束,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说明肛门的一部分是可以随人的意志运动的。

直肠的血液供应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中动脉和直肠下动脉,这些动脉来自阴部动脉,与供应乙状结肠的动脉相吻合,而直肠下动脉又和来自体表的肛门动脉相吻合。肛门部的神经是体表神经支配的,与直肠的不能直接感觉不一样,可以感觉疼痛,并且可以随意进行肛门的上提活动。

直肠是储存粪便器官,正常的情况下,直肠总是空虚的,对这一点不必怀疑,许多人在医院看病时,想排出一点粪便作检验,却是不太可能,正是因为直肠里平常是没有粪便的。人体的排便是一套精确的时间条件反射机制,也可称之为生物钟作用。一个有在早晨6点钟排便习惯的人,直到排便前 10 分钟时,才由结肠内将粪便缓缓地推至直肠,直肠的黏膜受到机械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上传到大脑,此时才感到要排便了。

这也说明了直肠癌的发病与不科学排便习惯的关系: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使肠道内胆汁和厌氧菌都增多,厌氧菌中增多了的梭形芽孢杆菌,能将胆汁中的脱氧胆酸转化成更多的 3-甲基蒽,而 3-甲基蒽为致癌物质,在没有定时排便习惯的人中,习惯于在直肠中储存粪便,直肠黏膜长时间地与致癌毒物相接触,是直肠癌高发的主要原因。所以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多吃些含纤维素的食品,是防癌的根本而简便的有效办法。

痔的本质就是肛门部曲张的静脉,齿状线以上的叫内痔,齿状线以下的叫外痔,了解以上的神经支配后,就不难理解,内痔是无痛的,外痔则因为内痔的扩张静脉内产生血栓并感染而形成的,齿状线以下是体表神经的支配区,所以能感觉到疼痛,而且有时很重。任何增高腹内压的状态都能形成痔,妇女的妊娠、长久的站立、便秘等都是诱发内痔的原因。

肛门的另一多发病是肛瘘,肛瘘多因为糞便中的尖锐的或较硬的残渣,当排便时的强大冲力,摩擦或伤及肛柱间的小窝,而被糞便中大量的细菌所感染,形成了肛门周围的脓肿,这个脓肿与引发的小窝是相通的,由于治疗不及时,脓肿经肛门外的皮肤处破溃,于是形成了一端经小窝与直肠相通,另一端与体外相通的窦道,这就是肛门瘘的形成过程,而且由于与直肠相通,大量的细菌不断地进入窦道内,经久不能愈合,常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