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而且不是我家孙子的特别,学生们假期里都有很多社会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很多,他们也以参与为乐、以参与认作常态,也许这是美国教育的特怔之一。对比中国同年级学生,似乎美国教育让年青以社会为课堂的程度更丰富些。
再谈《美国梦》(二)
《美国梦》是个世界性名词,它的蕴涵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美国移民国策当是《美国梦》的基础,富裕强盛以及它作为西方民主、自由典范也许是令《美国梦》在欠发达国家风靡的内在原因。
尚未进入美国之前,人们怀抱的《美国梦》不过是一种遐想;到了美国之后,奋斗拼搏的人们对《美国梦》的解读才比较清晰,不过这时的体会将各不相同。我在《走进美利坚》书中说道:有幸进入美国体验之后,一些人充满欢欣,也有些人感受苦涩。听过一些人回味自己的“美梦”,多是各有各的结论。“美梦成真”抑或“空梦一场”感受全在当事人心底。说白了,所谓“美国梦”,本质不过是在美国环境条件下的人生拼搏与追寻。
《走进美国坚》第七篇,以十几位华人在美国的实际状况,介绍了部分华人《美国梦》的真实。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华人美国梦缩影。只要打开网络,几十年前就有不少人写了大量介绍文章,对《美国梦》做了各式各样的解读与诠释。
例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林涧主编的《美国华文文学选读》,用三十多篇作品,以美国社会、历史、政治、法律、文化为背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
美国《侨报》曾登过一篇谈及在美国奋斗华人的文章称:“超过3/4的华裔民众相信稳固的经济基础是实现美国梦的关键,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包括一旦生病、失业、或发生其他紧急事件后拥有足够应付生活的储蓄,支付得起房屋贷款以及汽车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家庭财产保险、退休储蓄等。但和2010年的52%比较起来,只有43%的华裔民众自称在2011年拥有稳固的经济保障。
近来,50万人民币就可以投资移民拿绿卡的火暴广告信息在中国大陆广泛流传,吹皱了心怀美国梦的中国客的心湖。而身在美国的华人已经将绿卡及身份当作水到渠成的事。在他们眼中美国梦不再是一张绿卡这么简单,华裔新移民、华裔第二代已经不仅仅屈服于在美国站稳脚跟,而是将个人财富的成功作为美国梦是否实现的标志。
在我看来,所谓《美国梦》实际上就是在美国的奋斗与生活。就生活范畴,又可分具体生活和深层内涵两个方面: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包括三大块。一是家庭生活;二是职业生活(上班或经营等);三是社会参与。
就我所见,华人到了美国一般而言,家庭生活用一句话概括可叫”单纯而安静“;职场生活我概括为”竞争与紧张“;社会生活可概括为”自由而充实“。这里重点介绍他们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所谓”自由“,就是你参不参与社会活动,参与什么社会活动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没有顾及与障碍。例如,对有虔诚信仰的人,他(她)们会选择参与教会活动。在那里得到心灵洗涤、参与教友互动;对有业余爱好的人,他们会参与体育、文艺、社团等等活动,在那里得到精神充实和才华展示。
我看到新泽西州的两个”中国歌(唱)舞团员,他(她)们全是业余、许多还是义务活动,但却搞得有声有色!
美国主流社会的社团组织相当活跃,并有显赫的影响力。最著名的如“步枪协会”,据说前总统布什就是其中的成员。还有犹太人的许多“游说组织”,他们在干预议会和政府决策上影响力非同寻常!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特别是新近几十年赴美的大陆华裔,社会活动多只在不涉及政治的一些领域。华人社团大多是些“同乡会”、“同学会”以及有如电脑、医药、艺术等专业团体。这类社团组织都是业余、自愿、自发组成的,一般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精力。只有少量集中活动,大多经由网络联系。例如《新泽西州湖南同乡会》,半年聚会一次,每次自愿交十来块钱,各自带些点心约个公共场所座谈交流,相互认识后有事取得联系。
《美国梦》吸引人的心理层面是社会自由、平等、公正及个人尊严等等。在这里,除了法律约束,大家都按公认的市场准则行事,没有另外的人为约束和行政干预。凭籍你的能力可预知你的奋斗成效与日后前途。在属于你个人的领域没人能对你干涉。这里没有所谓的“上级规定”,也没有“组织关怀”。实现你的梦想全凭你自己的努力。这大概也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个人自由。
但是在美华人并非个个都同样地感受到美好的“美国梦”境。我在《走进美利坚》一书中就列举了许多这边并非“美梦”的东西。例如社会对华人和少数族裔歧视的存在;有中国人很难理解的所谓美国“枪支文化”,以及它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等。
新近发生在科罗拉多州午夜电影场的枪击案,反映出美国文化对青少年巨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对“美国梦”的再次警报。这样明显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的社会问题,在美国现今体制内谁也拿它没撤,甚至犯罪者人本身都不知道是在杀人犯罪还是在演绎他的《蝙蝠侠》电影!
所以,抱有“美国梦”想的世界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如果打算来追求美国梦想,就必须全面正确地了解美国。否则一旦有机会真的到了这里,会感到实际情况与原来想象有不小距离。
欲想美梦成真,不论在哪里都离不开自己的顽强拼搏。而任何社会的客观存在,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2012年8月2日
不能不点到的全球盛事
--伦敦奥运
今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英伦三岛。举世瞩目的伦敦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正在那里举行。
关于伦敦奥运,这里看到的许多新闻中列举几条:
1.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的王宁认为,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人类文化交流、融合、共享的结晶,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不同,很难去比较哪一届奥运会开幕式更好、更有创意。“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出现一点瑕疵不可避免,只要能够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一届好的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做到了这一点,让我评分的话,100分我给90分”!(这仅是王先生个人观点)
2.英国素有包容传统,伦敦奥运多元化随处可见:
在奥运会这样盛大的世界性赛事开幕式中,英国人却将太多太多“不和谐”的元素加入其中。比如曾被认为“引人吸毒”的《猜火车》,比如曾遭禁播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歌曲,英国人在文化上,历史上都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包容性,或许这,才是本届伦敦奥运会上最大的亮点,没有之一吧。
开幕式第一幕是在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中展开,但短短十几分钟过后,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大萧条时期的苦难鳞次栉比出现在绿意盎然的“奇幻岛”上。美丽的岛屿被散发着浓烟的工厂取代,农户们被逐出家园,各行各业,满身油污的工人们成为主角,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几十年时间里,英国人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成为“世界工厂”,一度掌握了工业、航海、贸易等各行各业的霸权地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伦敦上空经久不散的黑烟,以及随后长时间的产业萧条,关于这些,英国人没有半点回避,而是真实的重现了历史,他们甚至在开幕式里重现了1936年200多名史称“加罗十字军”的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的工人徒步到伦敦议会大楼抗议的经典镜头。
英国的移民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政治改革;而正是上层建筑的包容,更促使英国文化百花齐放。另一方面,英国经济对移民的依赖,也促使这个国家不那么排斥外来文化。
3.有的英国人自己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和北京奥运会相比较,一些信心爆棚的英国民众更是表示,本届开幕式的精彩程度不输甚至超越北京奥运会,“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精彩绝伦的,那么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样一条英国人更新的状态也引得了很多人的赞同。
4.伦敦奥运(专题)会的开幕大戏在雨后如约而至,从遥远的工业革命时代,历经新科技革命时代,虚幻和现实同在。莎士比亚、007邦德、丘吉尔、伏地魔、憨豆以及流行歌星们,一个个熟悉的人物及影像在开幕式的画面中一一出现,宛如一场奇幻的穿越大戏。
温馨的田园风光开启这场大戏,合唱团的声音从英伦三岛传来,那声音的象征意义和歌曲本身一样强劲有力:圣歌《耶路撒冷》来自伦敦碗,爱尔兰民谣《伦敦德里小调》来自北爱尔兰的巨人之路(爱尔兰著名景点),《苏格兰之花》(苏格兰“国歌”)来自苏格兰的精神象征--爱丁堡城堡,《breadofheaven》来自威尔士的罗西里海滩。
莎士比亚名作《暴风雨》里的美丽诗句“不要恐惧:岛上已充满了躁动……”由肯尼斯-布拉纳扮演的著名英国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他的贡献在于主持修建了大西方铁路、系列蒸汽轮船和众多的重要桥梁)缓缓诵出。
平静的场景忽然被打断,鼓乐齐鸣,大地崩裂--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凡的时代降临,英伦三岛投射出工业革命的第一束曙光。闲适恬静的绿色田园瞬间消失,黑色的烟囱破土而出,大地也被披上了黑色的外衣。
工业革命惠及全人类,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在历史上首次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被打乱。年轻人离开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城市开始人口爆炸,疾病泛滥。他们几乎每个人,甚至孩子,都要日以继夜的辛苦劳作。
突然,一切戛然而止,寂静降临。观众的眼光转向场地中的一块红色罂粟花盛开的地方,那里几名士兵肃穆而立。他们和大家一起在悼念过去和现在所有战争中的亡灵。场地电视大屏幕上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阿克灵顿兄弟营”一些士兵和军官的名字。
梦幻之路,通往彼得潘的永无岛。JK罗琳笔下的伏地魔闯入了纯真孩子的梦境之中,最终童真的力量击败了恶魔,童话般的结尾结束了一场奇幻大戏。
一场盛大的交响音乐会,憨豆先生“滥竽充数”混入其中,一场美梦穿越到英国经典电影《火的战车》中,竞技体育之美展现无遗。
5.开幕式的第三章,在事先录好的一段录像中,一辆老爷车正驶向白金汉宫,007来了!詹姆斯·邦德的第六任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下车走进王宫。敲门后进入殿内,007看到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背影。他诚挚邀请女王去观看伦敦奥运(专题)会,女王欣然应允。她从座位中站起来与007一起步出王宫,他们走向的是奥运(专题)开幕式现场!
他们俩上了直升飞机!直升飞机起飞飞往伦敦碗现场。地面上的人们向飞机挥手,连丘吉尔的塑像也挥手了。直升飞机很快飞到了伦敦碗的上空,现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飞机该如何降落呢?现场观众都等待着神奇的一幕。只见女王从飞机中跳出来,在半空中打开降落伞!007也跳了下去,护送英女王到达现场!
接着镜头一转,女王从王室包厢中缓缓步出,菲利普亲王伴随着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迎接他们。英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在场馆入口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迎接入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是第24任邦女郎,也是年龄最大的邦女郎。
随后八位来自海、陆、空等不同的兵种皇家士兵高举英国国旗进场。他们从草坪上缓步走上小山坡上的旗杆下。接下来是升旗仪式,主持人让全场起立,儿童乐团唱出英国国歌《天佑女皇》,伴着歌声英国国旗缓缓升起。
6.假装还没开始美国推迟三小时播奥运开幕式:
正当全世界体育迷如痴如醉地欣赏英伦范儿的伦敦奥运(专题)会开幕式表演之际,美国电视观众遇到了四年一度的烦心事,那就是,拥有奥运(专题)会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并没有直播伦敦碗里精彩梦幻的开幕式表演,而是推迟了三个小时,于美国当年时间晚上七点半到十二点间的黄金时段播出录播剪辑的开幕式转播。
实际上,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NBC也没有直播奥运会开幕式,而是推迟将近12个小时,在美国当地晚间黄金时段录播,但是仍然打破了收视记录,开幕式的收视记录高达21。5%。
据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关于伦敦奥运会已经卖出了超过十亿美元的广告费,远超过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广告收入。
7.小贝护送火炬点火方式出人意料:
奥运圣火点燃方式最终揭晓。当各奥运代表团来到伦敦,他们都会收到一枚铜质花瓣,花瓣上刻着国家或地区的名字,以及“第30届奥运会伦敦2012”的字样。各代表团将带着这些铜质花瓣参加入场仪式。
7名年轻的火炬手聚集在场地中央,各代表团的花瓣被组成了一个大锅形状,火炬手点燃花瓣上的小火炬,小火炬依次燃起,最终合成一个大的奥林匹克主火炬,这象征着奥运将各个国家和地区和平地团结在了一起。奥运会结束后,这个“火锅”将被拆散,各参赛代表团将把属于他们的铜质花瓣带走。
9.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直播,中国代表团壮观全景:
201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