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网外的丝瓜的确是被人偷走了。留下网内边的这条孤零零地吊在瓜藤之下,显得十分的可怜。不知会不会也成为别人的“胜利果实”?
我“急中生智”,连忙用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Pilfrecannot!”(不许偷盗)贴在了瓜藤的支架条边,以示“警戒”。
家人笑称,后院菜地不大,经受的“天灾人祸”却不少:菜苗被土虫咬、野兔吃、松鼠啃;还有天乾太阳烤、爆雨淋,今又出现了人偷!可见凡事之不易,成事必要克服种种困难与阻力。世间很难有真正的“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我们冷静判断,这也许是美国社会观念不同使然:我们与邻居不是以网分界吗?那么也就意味着凡过网那边的东西,从权属关系而论,就是他家的了。虽然这瓜长自我家之藤,但不其然送到了他家范围之内。送来的、捡来的、买来的只要是在我家范围内的,也就是“我家的”了!这在他家看来,并不是“偷”,而是“可得”。也许这就是美国的公平原则。君不见,网外的他摘去了,网内同样还有一条,他却没动你的嘛!
只是我们绝不会为了一条小小的丝瓜,去正儿八经地问讯邻家人,那样就太显咱中国人没气量了!
隔壁邻家是一户印度人,一般没什么来往。见面叫声“Holl!”,充其量再多说句:“Howareyou!”他们家是做运销香水等日用品生意的,有好几辆运货车。看外貌像是属于“蓝领”那类。全家人每天忙着运销营生。想必是他家小孩子,基于前面所说的观念,加上几分恶作剧思维。
“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不能为区区小事令中国、印度两家人发生不愉快,何况我们还没确切的证据肯定是他家所为!
2007年7月16日记
看房记
观察来美国的第一代华人,生活轨迹大体分为三、四步:首先拿到学位找到工作落实身份;进而买房安顿妻儿团聚家庭;再就是送儿女读完小学中学进入大学;最后留足退休费准备安度自己晚年。大概一般白领华人多如是。至于来美国打工赚钱、经商投资或另有特殊条件者例外。
这些一般情况的人群中,只要走出了第一阶段,买房是其必然。房子不但是家庭居住第一需要,也是家庭财产积累的首选。它不同买车,那是生活工作的必备工具,也是家庭重要的消费,作为家庭财产,汽车是不足道的。
来美已十多年的儿、媳,自然在买房上有所行动:八年前买下了现住的这幢。四室两厅两卫。以十五年房贷借了二十多万美元,加上付息,实际上要支付房价款的两倍。还到现在还欠十多万,成为家庭支出的首项。
眼看孙崽要换学校上高中了,为了上学的方便,搬家是必要的,搬家先得换房。我们跟着他们看了几处新址旧房,从一个侧面也了解到美国社会的居住条件。
在中国,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外表是“城乡到处是工地”,其中新建房屋特别多。新建住宅小区、连片住房随处可见。中国买房多数是买新房。“二手房”虽有,可能不是房地产主体。在美国不同,买房一般都是买旧房。虽然也看到有建房的,那多是某人买了地基或撤了旧房重建。美国是一个基本建设相对稳定的国家,包括公用设施如高速路、机场码头、城市高楼大厦等似乎多已不再大兴土木。重修、加建固然有,但没见我们中国那样无处不工地的景象。我们想换房,自然是选择买旧房。
买房信息渠道很多:报刊上最多的广告是房屋,网上查阅也很方便。但最主要的还是联系房地产经纪人。无处不在的房产公司,其经营活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专司其职的中介经纪人,他(她)会向买房者推介打算出卖的各处房产。房地产经纪人要有资格证书,熟悉全套买卖和借贷业务。买房者主要是跟他(她)们打交道,甚至房屋买好了,也不会知道真正的原有房主是谁。
第一次看房是在中介周女士带领下,到另一个高中学区看三处旧房。其中一处叫价六十五万美元的房子,是一个半地下室建筑。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因为是临坡而建,地下那层在坡下也有门可以出去,好处是地下那层可以单独出租,也不干扰地面两层,缺点是价格贵了些。六十多万,也就是把我们现住房卖掉还差二十多万。而且它的卧室面积都不大,还不如我们现在住的舒服。
中介又带我们看了一大一小两处。大的那幢叫价七十多万的全新房,卧室全在楼上,主卧室外面还有一个做书房的客厅。楼下都是厅屋,包括两个大客厅和一个饭厅和杂屋。这幢房除了价格高,另一个缺点是面临的马路有个很大的下坡,似乎安全条件不很好。而那幢所谓小房叫价虽只三十来万,我们去看时,房主还住在里面没空出来。听简介,这个价低的房子只有两间卧室,另外的厅屋也很小。因为主人没搬家,到处都放满了家具和物品,显得拥挤零乱,当然我们也不便多看,进屋不久就离开了。
这次看房,以完全没法接受告终。看来要想搬到另个学区,换房这关很难有办法通过!
八月份,儿和媳想不换学区,换幢距现在学区的高中学校近些的房子,那样佳林上下学就可走路回家而不要开车接送了。抱着这个目的,再次去看房。
中介刘女士领着我们到离家约二十分钟车程看一处房子。据说房主是个美国白人老头,他已经把房子抵押给了一家财务管理公司,所以房子早就空出来了。这是一幢有三十年“房龄”的标准美式建筑。四室三厅但没有地下室。后院草坪很大,中间还有一个下挖的游泳池,只是很久没用过,积水都很脏了。看得出原来的房主人对房子根本就没好好打理过,如果接手过来,光修整就得花很大气力。
这幢房叫价四十七万九。好处是能满足孩子上学不用车接送,位置不错。另外是占地面积大,今后如想改建,有足够的使用场地。缺点是,没有地下室,杂物无处堆放,卧室面积偏小,住过去之后,会有一种生活水准下降的感觉。房价也不菲,而且看来还没有下降的余地。
另外很重要的是,最近正处美国房地产全面下降之期。早几年房地产热潮中出现的所谓“次级贷款”,造成全美许多承贷公司破产,因而一场“次贷”风潮不但使美国股市下挫,而且连累全球股票市场,甚至传言可能拖累世界经济。美联储最近慌忙加息,看来房市目前正处在很不确定之中。看了这几处房产后,能不能下决心买房换住处,我看儿与媳一时都打不定主意,会有一个反复考虑过程。这也难免,因为不论是再买或换一次住房,对他们这类工薪者,的确是非同寻常的重大决策。不经反复对比,是难以下定决心的。
2007年8月20日
随笔于新州寓所
隆重推荐
各位亲朋好友:
我向你推荐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如买不到此书,有电脑的可上网查看。请打开网络:http://book.qq.com/s/book/0/5/5309/index.shtml从这里点击通读。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座节目之一,如能买到DVD版更好。可直接听她的演讲。
她依据古典《论语》,即孔老夫子几千年前对弟子、学生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于这一国粹精华,北师大教授于丹女士今天再来说及,没有用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言,而是平铺直叙地论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讲到人们应当在生活中持何种心态、怎么样对待外界、对待家庭包括子女家人,也谈及交友之道等等。
《论语》历来是社会上层人士,即所谓“仕大夫”及“君子”者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历史上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对《论语》评价之高!但于丹在此所说的“心得”,则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适应社会每个成员,方方面面针对今天的人与事,且古今中外举例,趣味油然。特别能于平淡中谈及人人都要面对的心灵之路,让你不得不信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如果你因太忙一时无法通读,至少也要细看其中三章:
一曰《天地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于丹如是说;
二曰《心灵之道》:“《论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于丹如是说;
三曰《理想之道》:“翻开《论语》,我们看到,朴素的字句后面常常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于丹如是说。
本书最后是这样结尾的:“让那种古籍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划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我们应当、也只能抱何种心态?为人处世,我们应取何种胸怀?看看于丹的《论语》心得,我以为是大有裨益的。特此推荐,望你在百忙中认真一读!
Mr.Luo
2007年3月7日
--农历丁亥年正月十八日于美国新州
美国家中坐
即刻“到”长沙
我们国内的家,位于湖南长沙市南区侯家塘“有色大厦”机关院内。七年前我在位主事时,在院内建了栋十二层办公大楼。除我们公司自用,多余楼层租给了新创办的“长沙政法频道”。那是一家报道社情、宣传司法的电视台。大楼下面几层,我们注册了一户“证券交易所”。后来法律规定证券业统由金融系统归口,交易所卖给了“联合证券公司”,但仍在我们大楼营业。
我们家的住房就在这个大院内,距离办公大楼不到一百米。“政法拼道”与“证券部”是我们同一大院的两户“邻居”。
到大洋彼岸来美国探亲,与长沙老家在地球东西两面,相隔半个地球周长,远隔两万多公里。
来这里,虽然儿子家也就是我的家。与儿孙同住,人称“天伦之乐”,这一点不假。但毕竟在异国他乡,人老了,对故乡故地总留有思念!遥对远处亲朋,常会勾起苏轼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种感怀,那番思念!现在我们与家乡亲友,虽共日月,但时差整整十二个小时。时间概念上,“共婵娟”也不在同个时辰里!
为解思乡之念,几年前第一次皆妻来美,那时越洋虽有电话,话费却不低,故多是书信往返。那时寄信到长沙,要半个来月。一月往返一次书信,就算很及时了;前年再次来美,一张电话卡十多元,可以打千来分钟。电脑也开始使用,E-mail电子信加电话,完全替代了书信往来。
时间又过去一年。这次又来美国,除用手提电脑,儿子还为他妈在卧室装了台大屏幕台式电脑,下载电视收看软件,就可收看全世界许多华语电视频道。妻子最关心家乡社情民意,除看上海等地节目外,最爱看的是住家院内的“长沙政法频道”!发生在家乡的各类新闻事件,可一览无遗。“政法频道”经常报道老百姓“扯皮打架”、家庭摩擦、夫妻感情、婆媳关系、交通事故乃至违法犯罪等等。透过这一窗口,妻有如站在家门口看长沙。
我近来关注另外信息:那是1992年儿子出国之前,股市启动不久。刚结婚的儿与媳和他们的姐姐怀着好奇之心,在院内的证券交易所一起开了个户头,投进千多元股资,但后来都远走了也就从没去操作过。不知什么时候妻又加进了一点钱,我也没在意,她也没再管。就那一点点所谓股票,多少年没去管它。
十多年过去了,这次听家乡好心的朋友讲,只要依着证券交易所的网址开通网络平台,身在美国也可以参与“炒股”!
上个月我试着从电脑上操作,果然非常方便:看股票变动于分秒之间、买进卖出键盘一“点”即着!而且看到,我们当初的那点居然变成了一两万元。现在又跟着“牛市”,涨了一、两几万!只是因着时差,国内股市操作正是我们夜晚,为按时睡觉,我最多只能“上市”半天。第二天只要打开电脑,市场情况一目了然。而我上的网站,正是我们长沙大院内的“联合证券”!
这样一来,我和妻每天都可回“长沙老家”:她上“长沙政法频道”看社情,我上证券交易所网站看股市。现代科技令我们万里之外,与老家息息相通,而且一直到了家门口!
从股市这个渠道,可了解中国经济的脉搏跳动。今日有消息称:中国股市总值已达23万亿,为年GDP的70-80%;开户数已经过亿。也就是说,那些每天闪烁于证券屏幕的数字,同时至少有一亿中国人在瞪眼关注。也因为中国股市还不健全:政策影响、违规操作、国内外“大股东”操控等等,既反映今日中国经济成效,也透出种种弊端。
对于股票,世人看法大不相同。有人视它为赌博与生财之道,也有人认为风险多多避之不及。这都可以理解,只能任由各人选择。过去我对此一窍不通,两个来月来使我长不少见识。但我绝不会深陷其中。训诫曰:“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所以,即令放入了多年而增值了的一点钱,我还决定先取出本金,仅留一点增值作“操练费”。工资存款,决不参加进来。我们是“工薪阶层”,不想通过股市发财,也没兴趣去“随风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