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当前该干的本应对付国内经济。可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利坚,对他国事务依然不肯少管。奥巴马不顾百忙,选举后出访首先要跑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中国周边去,明显有围堵中国之意。大概是因为选战中他遭共和党人攻击“对中国软弱”。该干的没来得及干,却去亚洲干有损中国的事,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不过在这里也说句“公道话”。从克林顿当政的国库盈余到奥巴马背十几万亿国债,主要是小布什没干好事。几场对外征战耗损巨额开支,另外是长期累积的美国“高福利”支出。
有报道指出“美国福利太好,人民越来越懒惰”。有位政经学者著书指出,1960年美国联邦福利支出占政府支出的三分之一。接下来日益增长,到2010年达三分之二!还有报道指出,如果把美国政府的福利开支都算到“美国穷人”人身上平均,相当于每个“穷人”每年得到政府福利费六万美金!当然,实际上美国的福利费不只是穷人得了,许多并非穷人的也拿不少福利费,例如军人及家属等。所以有统计说,美国三亿人口中,有一亿一千万得到各种来自政府支出的社安福利。我那本《走进美利监》新书,对此做过介绍。特别讲到美国社安福利规定到人。哪类人、合符哪些条件,每人能得多少,社安费都落实到人头。不是“某行业某系统列支多少”那类不着边际的规定。如我们中国那样按行业列支、按部门划拨,本来就“僧多粥少”,该得福利照顾的人能拿到多少很不透明。
讲到了这里,中国的确是“不能照搬美国经验”。把福利搞到“国力无法支撑”,肯定是不行的。能吸取的倒是国家财政支出大头用到老百姓身上、把用于老百姓的钱真正落实到该得的人头,斩断中间环节的“贪腐搜刮”,这些不从美国学都应当办得到。
大选之后新领导脱颖而出,美国如此,中国也一样。虽然十八大还没开完,新领导人是谁大家都知道了。重要的是“路子”也清白了:“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只能走新路”。“新路”何在?(新)路在何方?想必新领导也是该干什么要干什么了!
美国的那些事儿(二)
--新泽西“桑迪”风灾现场亲历记
10月29日,据说是美国百年未遇的强飓风“桑迪”,自大西洋南部近海北上,在新泽西、纽约登陆。虽然早有预报,美国政府也作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包括沿海地段居民撤离等,但风灾损失依旧巨大、后遗麻烦仍然不少。
作为在这里的“外国人”,我首次亲身见证并经历了这场飓风灾害,算一次特殊经历吧。虽然不在沿海重灾区,对比国内台风,“美国这些事”的处理有些与我们国内不太一样。
我们住在东海岸附近的爱迪生市(上图左侧红圈所指位置A),与受灾最严重的纽约曼哈顿受冲击的距离差不多,但那里更近海滨。
新泽西这里多数是独栋别墅住宅群,但老人公寓是带电梯的楼房,但楼层不高。公寓里住有各类肤色的老年人四百多户。平时楼层走道整天开着日光灯,从不在呼电力消费。到了受灾、外部停电,就显出来麻烦了。
10月29号下午,外面刮起大风,雨并不很大。早先得到的信息飓风是从北卡罗来拉州(有如中国上海位置)登陆,那样飓风从陆地刮到新泽西(位置相当于中国天津),风力已不会太强了。所以我担心的是在北卡上大学的孙子。就在那时,孙子从北卡打来长途电话,说飓风没在北卡登陆,他们那里只下了一场大雨。
第二天(30号),风越刮越大。公寓前面那条主要公路(Inman大道)平日车流如潮,现已见不到几辆车。是日晚,电停了!这时沿海一带,海水倒灌,海滨的住宅与设施,包括纽约的地铁许多被水淹没!
儿子家离公寓不远,走过去就需十五分钟。他那里停电后煤气照常,因为是地下管线。公寓做饭全用电炉,停电等如停了伙食。公寓好在虽房间没电,但走廊和电梯靠备用发电机照常供电。只要各自设法对付自己的伙食,房间里还是可以住人,尽管没有电热暖气。我们则由儿子开车接到他那里吃饭,晚上回这边睡觉。这样对付着到了31号。
外面大风不停,雨还在下。我们除了吃饭都留在房间里。停了电,去曼哈顿的火车停开,那边地铁也停运,儿子儿媳上班去不成。他们是搞网络的,可以在家里经由网络上班。可是到了11月1号,家里的宽带网不通了,仅仅留下手机还能与外界联系。
美国社会离不开电力。11月1号下午开始,所有网络中断,电话有的也打不通。最麻烦的还是老人公寓,那台备用发电机出了故障,发不出电来。11月2号下午,公寓值班人每家每户通知:市长为大家安排了“避难所”(她们没叫这个名称,只说“暂住处”),那是附近的一所高中学校,凡没有儿女家可去的一律去那儿。管吃管住,还有暖气空调,只是床没那么多,有的人得睡临时条凳。
我朝窗外一看,门前来了几辆消防车,那是来帮助修理发电机、提供汽油支援的;来了几辆客车,准备接送大家去“避难所”。到楼下一看,市长(下图那位穿红衣的老太太。这是另一次会场上我给她拍到的照片)、警员都来了。因为楼道没了灯光,老人们进出,警员打着手电一个一个送进送出。
到3号,公寓通知大家,各楼层住户一个都不能留下,要莫自己找儿女家去住,要莫由她们护送到高中学校。总之,公寓里不能住人。原因是整栋楼房无电,无暖气,市长决定全部撤离。身体好些的自己走,走不了的坐轮椅或派人抬。总之,一个也不能留下。
事后才知道,至少有两个特例:一位华人老大爷,前不久做了胃癌手术。老太太陪着他躺在床上,家里有蜡烛照明,食品也储备好了,他老两口哪里也不想去。前来催着撤离的是美国白人工作人员加一位华语翻译。好说歹说老大爷就是不起床。这时那位美国工作人员对老人下跪“行大礼”。意思是“你不走,我没法完成任务,我怎么办?只好求你啦”!看到这光景,老大爷只好硬撑着起床跟着去了避难所!
另外一位白人老太太,她是独住户。也是自己做好了无电准备,不想离开。她用毛毯包着自己坐在房间里的大壁柜里,以为开门不见有人就“过关”了。哪知被清点人数时查了出来,还是由工作人员再次进屋动员撤退了!
也是事后我才知道,几十万人口的爱迪生市,一市之长为什么对这座老人公寓特别关照:她带警员在这里整整呆了半天,直到所有方案落妥才离开。因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作为当地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该管的主要是公共地段、弱势人群。在众多弱势群体中。老人是重中之重;老人里面,住在老人公寓的属于所谓“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这栋老人公寓住有四百多户,各类族裔的老人都有,相当于一个“小联合国”,所以得到市长亲临的特别关照。
兴师动众地撤离并没多久。到四号,备用发电机抢修好了,楼层走道和电梯送了电,我们被允许回房间。到四号夜里,外部供电也恢复了,老人公寓除了房间的宽带网尚未接通,其它一切都恢复了正常。老人们一队一队都“打道回府”。
再把视野投放到整个社区,看看灾后情景: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要素被构建成严密的供应系统。例如能源中最重要的是汽油:海轮将原油运来,进到海岸附近的大型储油系统。然后经储油系统分配到各炼油厂,成品油再经管路输送或经油罐车运往各地加油站。每个环节都有监控管理措施,一环紧扣一环。
这次风灾据说炼油厂未受损坏,但海滨的储油系统受损严重。整个系统坏了一个环节,结果使上百万汽车无油可加。看看这里报纸上的报道(下图):
停电后,每家每户离不开汽油,因为出门都须开车。汽车在美国不是“财富象征”,而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再“穷”的人家,一般也不会穷成“无车户”。另外,许多人家里还有备用的汽油发电设备。一旦停电,油就成了抢手货。报纸上说“争加油动刀枪”,不过还没见有真开枪打死人的报道。大约是个别人在争吵时威胁一下吧!
关于供电:除海水倒灌造成沿海一带的实体破坏,内地损坏房屋的并不多,主要是许多树木被吹倒造成的破坏(下图):
少数倒树压坏了房屋,有的破坏了高压输电线路。灾后最大生活困难是停电。照明、取暖、通讯、网络等等,皆因无电而受到影响。
据报道这次飓风灾害地区发电厂受损不严重,特别是核电没有出问题。说明美国这类设施的可靠性比较好,不像前几年日本的海浪把几座核电厂损坏、导致重大的核泄露事故。美国这次停电主要是线路受损。
灾后抢修恢复送电,对比咱们国内,美国似乎差了许多。那几天不少华人都讲开了:“要是在国内,政府出面动员所有企业电工齐上阵、加上解放军救灾抢险,几条线路不用多久就会修复”。可在这里,抢修线路只是电力公司的专业队伍,政府虽出面动员了一些“义工”,加上从临近州派来的电器人员,新州有两、三千人队伍上阵。但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线路故障,依然显得不够迅速。
好在这边的高压供电线路分得较细,几乎每条小街自成系列。抢修是一处一处进行的,大约只有白天干,夜里没人加班。所以从灾后停电的第二天开始,只是一个街区一个街区恢复送电。幸运的是,儿子家24小时后来电了,我们公寓四天后来电了。今天已经灾后的第七天,据说还有个别地段电力没有恢复,那些地方真算倒霉的了!
另外是网络。网络公司都是私营企业,分成许多家(不像中国全是“国营垄断”)。网络恢复政府管不着也不会去管,由企业自行抢修。用户虽可打电话,一般没有具体答复。我们等到第五天,房间里的宽带才得以恢复使用。
有一个似乎是例外,就是为老年病者服务的“白天健康中心”即所谓的“得卡”(我新著《走进美利坚》中有专门介绍),他们却特别“积极”,从灾后第一天起,接送老人去“得卡”照常不误。即使有的“得卡”因停电开餐困难,就是外买食品进来,他们也不停业。这是为什么?可以理解为灾后的积极态度,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商业利益驱动。因为按规定每天接待一个老人,政府就有七、八十块美元的福利拨款。即令因灾停业,只要没接老人来,政府就不会拨款,他们就一个钱也得不着!
飓风到来,正值美国总统选举进入难分难解的紧张关头。面对灾害,两位总统竞选者答应暂停选战投身救灾。竞选连任的奥巴马总统第一时间赶赴新泽西重灾区慰问灾民、承诺尽快抢修输电、答应联邦政府所领导的各部门对来自灾区的电话要求,十五分钟之内给予答复,承诺对灾区实行紧急支援……
对比2005年当时的小布什总统,七天之后才乘空军1号飞机视察遭飓风袭击的新奥尔良市,奥巴马这次的“表现”使他在选战中大为加分。连身为共和党的新州州长和纽约市长都公开赞扬他。这大概也算“天帮忙”吧。原来已成“胶着状”的两位竞争者,因为风灾中的表现,奥巴马胜出的几率大增。
也许,当年中国“汶川地震”,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往救灾现场的“表率作用”也提示了奥巴马。关键时刻的表现,对于“权为民所赋”的美国选举是特别起作用的,这次又成一例。
美国的那些事儿(一)
--总统选举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眼下,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正如火如荼。且事有凑巧,今年的美国大选与国内“十八大”时间大体偶合。我们作为外来探亲者,对美国选举既是外人,更是外行,只能看看热闹。
若大一场国家最高执政权力机构的换届,从社会上我们竞看不出什么太大的“热闹”来。只有打开各类媒体特别是报刊、网络,才能了知一二。
上层政界人士及参与竞选者而言,总统选举是异常紧张、激烈的。尤其本届选举,民主共和两党势均力敌、年轻黑人奥巴马力求连任;老道的白人亿万富豪罗莫尼勇起直追。三场面对面辩论,唇枪舌战,甚至不惜相互揭短,伴随紧追的媒体大战、选情民调……这段时间是美国社会的热潮,也是世界聚焦关注的大事件。我想,对我们中国也不例外。
紧张激烈的美国总统选举,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选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党内预选。第二阶段,参选政党确定总统候选人;第三阶段,展开竞选;第四阶段,总统大选。
总统选举年的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是美国总统大选日,这一天,各州选民到指定的选票站选举总统选举人。总统选举人被选出后,组成选举团,于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本州首府集会,分别选出正副总统;次年1月6日下午1时,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全体议员在众议院集会,由参议长主持开票,当众公布选举结果;当选的正、副总统于1月20日宣誓就职。
美国总统大选,作为西方民主的最高一幕,看来也不无弊端。例如两参选人都募集巨额选举经费(本届选举据说其数额创历史之最),选举过程大把花钱。几十亿美金花在选举上,不能不令人咋舌!
竞选双方辩论时,外在形象虽然彬彬有礼,到紧张关节就相互揭短;竞选中的承诺与主张,一旦当选,常常另搞一套,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虚伪和欺骗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