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饮食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
12510800000006

第6章 身体健康基本常识(2)

3饮食习惯不良

喜挑食,偏食,滥吃零食,喜欢饮大量的饮料或所谓“营养滋补品”,并以此代替主食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4.营养知识缺乏

不懂得如何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5.疾病因素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和溃疡、慢性肠炎等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蛔虫、钩虫等肠寄生虫病导致蛋白质等慢性消耗;龋齿等口腔疾病导致咀嚼等消化不良;结核、肝炎等病导致慢性营养性消耗。

五、营养不良的表现

蛋白质、热能不足性营养缺乏症。主要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贫乏、对疾病抵抗力差而经常患病等蛋白质缺乏症状和体征;以及身体疲劳无力,反应迟钝,热量长期不足,这可致其他营养素代谢障碍,出现相应的缺乏症。

1.维生素缺乏病

不同维生素缺乏症可出现不同的特征性异常表现,据此可作出自我诊断。

2.维生素A缺乏症

有畏光、夜间视物模糊不清等夜盲症表现;并有皮肤干燥、脱屑、皲裂以及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表现。

3.维生素D缺乏

有“鸡胸”等佝偻表现,牙齿发育不齐、排列不整、易发生龋齿。

4.维生素B1缺乏

易致胃肠功能不良,如消化不良,并导致手脚发麻等多发性周围性神经炎及脚气病等。

5.维生素B2缺乏

易致口角炎、舌炎、唇炎、皮炎等,表现为舌乳头红肿疼痛、口角口唇皲裂、出血、起泡等皮肤损害。

6.维生素B12缺乏

易致脸色苍白、毛发稀黄、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贫血症状体征。

7.维生素C缺乏

经常有皮下出血(指皮下紫癜),牙龈出血,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粗糙以及坏血病表现。

8.无机盐缺乏病

主要是缺锌、铁、碘。

9.锌缺乏

表现为长期发育迟缓、性征不发育,味觉减弱或丧失,导致食欲差和“食无味”,智力发育水平差,疾病抵抗力弱。

10.铁缺乏

主要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如皮肤黏膜苍白,全身乏力易疲劳,学习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等。

11.碘缺乏

可致缺碘性甲状腺肿。

当自身出现相应的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全面检查。

六、营养不良的解决

树立营养意识,学习营养知识,充分认识合理营养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营养知识,用科学的饮食营养知识指导自己的饮食行为。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滥吃零食,合理安排膳食。

治疗导致营养不良的相关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结核病、肝炎病、蛔虫病等。

饮食营养疗法,即通过加强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提高营养水平。做到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和增加进食量,重在“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提高动物性和大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如补充相应缺乏维生素或无机盐等。

自我监测,及时诊治,当发现自己食欲较差,体重增长过慢,外形较瘦等情形时应主动测量身高、体重从而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同时监测营养缺乏的临床症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严重或不明病因的营养不良病患者应去医院作进一步诊治。

青少年运动保健常识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一、增加心肌力量

体育运动能增进心肌力量,使心肌收缩有力,从而使每搏输出量增多,可从每搏60毫升血液增加至90毫升上以上。这样,在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多的情况下,安静状态时心率相应减慢,心脏的工作贮备能力增强,使机体的体力、耐力增加。

二、增进新陈代谢

运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使胃肠蠕动增强,同时消化分泌液增多,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三、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即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以及走、跑、投掷、攀爬等活动能力的提高。

四、促进骨骼发育

通过体育锻炼,肌纤维变粗,肌肉内贮备氧的肌红蛋白增加,从而使肌肉能适应紧张的工作。运动还可使骨骼发育。

五、锻炼人的意志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坚强勇敢的品格,使人精力充沛、情绪愉快,提高抗病能力,丰富生活,延迟衰老,延年益寿。

六、增强肺的贮备能力

体育锻炼对肺活量有促进作用,可增强呼吸肌肉的发达,使呼吸幅度加深,相应呼吸频率减少,使肺的贮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

七、增强反应灵敏度

体育锻炼能增强反应灵敏度,使人动作快捷协调,肌肉神经的调节完善准确,增加活动的反应速度,提高机体对平衡、定向的精确程度。体育锻炼还能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由于运动能够使肌肉发达,同时使多余脂肪燃烧减肥,也可以使瘦人丰腴起来,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形健美。

青少年运动保健措施

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的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学校应合理组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一、早操和课间操绝不可少

早操可使学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学习;课间操能使较长时间静坐学习的机体获得运动和调节的机会,改善大脑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须安排10分钟的课间操或早操。

二、合理安排运动

体育教师可以按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组织运动队或体育小组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运动量的活动。

体弱者可进行慢跑、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等活动;对一部分学生应进行的“体育达标”锻炼,“体育达标”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锻炼好坏和学生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学校的“达标率”应在35%~50%以上;对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由老师专门指导进行一定技能的专项运动训练,为参加体育比赛做准备。

对于小学的学生应以小运动量为主,间隙时间多些;对于中学生,运动量要相对增大,运动技术也要有所提高。运动量的大小应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异。以下举例说明用心率(脉搏)来安排运动量的方法。

学会准确熟练地测定自己主动脉或颈动脉的脉搏(或称心率)的方法。也应知道自己的最大心率,即220-年龄的数,为最大心率。在运动时有效心率范围,青少年是(200-年龄)×0.65为心率下限;(220-年龄)×0.75为心率上限。

例如年龄为15岁的少年,他的最大心率是220-15=205(次)。其有效心率上限是205×0.75=153(次/分);下限是205×0.65=133(次/分)。这就是他锻炼时,心率在133~205次/分范围内是合适的运动量,是健身的适宜心率。对于不经常运动的孩子,可先从比这小的运动量开始锻炼,逐渐过渡到这个心率范围。

青少年运动保健宜忌

一、指导锻炼的特殊问题

青少年身体机能与素质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在锻炼时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挥洒自如。因此在进行专项训练、大运动量锻炼,以及女孩在月经期间的锻炼时,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饮食的营养成分。

二、儿童少年的早期专项训练

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不大,一般不宜进行专项训练。但对于个别有体育特长的青少年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