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走出教学的误区
12505900000034

第34章 社会适应因素的教育指导(8)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随着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大学教育就成为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方,学校的教学设施、课余生活环境、宿舍条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将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大学生在此不仅接受知识的熏陶,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素质提高,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良好性格、情绪、意志等个性心理的培养。而且有的高校专业设置、教育理念和目前激烈的人才竞争在衔接上略显滞后,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压力。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才以及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早期教育能使人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有着先入为主的深刻影响。一个富有生气、和谐、民主又不失严肃、上进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成才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每一个家庭的自身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以其不同的性别、年龄、知识、观念、社会地位等对其他成员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④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作环境是大学生生活较长的仅次于家庭的一大空间,它对大学生成长以及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密切的影响。

首先,工作单位的性质、任务和管理制度影响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向。因为不同的工作单位都有其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有其不同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大学生一旦选定某一工作单位的某一工作岗位,就决定了它今后的工作方向,因而就必须去努力适应它,这就决定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向。

其次,工作单位的条件优劣影响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快慢。但条件越好并不一定就顺利,关键要靠自己的努力。

⑤社交环境的影响社会交往也叫人际交往,它是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面临的人生重要课题。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我们也把它称为社交环境。交往能力也叫社交能力,它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内容,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社交环境和社交能力是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交能力越强,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就越好,创造的社交环境就越优越。

(2)素质水平因素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知识和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这些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他们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的素质因素有业务素质、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①业务素质从事某一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业务知识、技巧和能力,一个人的业务素质是立身社会的根本,它是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

②品德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养成的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个人思想行为和潜能。

③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强壮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身体是物质的基础,心理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构建,而且影响到人们创造能力的细腻过程和发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并以勇于进取、不怕失败的心态推动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挥。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素质是紧密联系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的状况,而社会适应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素质水平。大学生只有重视这些因素,充分开发和调动这些因素,才能较好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1)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决定了学生与社会的适应程度,所以构建一个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要想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特点,就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内核和广博的适用经济外圈。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及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实施教学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建设,修改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学过程单一的讲听模式。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适应大学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已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学习的依赖心理。教师在讲授教材的同时,应注入知识含量更高的新内容,增加新的科学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智力、拓展学生知识为立足点,强化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要搭建使大学生脱颖而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结构和智能框架。

(2)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它能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社会实践能使学生脱离传统的“在家靠家长,在校靠教师”的依赖性,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学生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增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开设心理健康的课程,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试能力;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疾病和障碍。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我们在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应更多着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阵地,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还应重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性。

(4)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要创造优化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营造教育情境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有目的地举办一些有创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促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及优质的宿舍管理服务,有助于大学生独立与人沟通交往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让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中,主动加强人格锻炼。教育者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格锻炼,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认知上的偏见。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要创造、优化外界条件,积极营造教育情境,还要加强大学生人格锻炼,训练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沟通,怎样表达情感和取得别人的信任等等。

13.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女大学生是中国女性中传承先进文化、创造先进生产力的强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男女平等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她们今天在学校的定位、期望与追求,将直接影响她们未来的心理定位和价值取向。她们的观念、能力将直接影响中国女性今后的走向及社会地位。因此,高校教育对女大学生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提高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作探讨,以期为女大学生的全面成才,终身发展拓展宽广的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

女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她们善于接受各种先进思想,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成才意识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然而,面对就业选择,从思考就业问题、寻求工作岗位开始她们就程度不同的遭遇到挫折并逐渐出现了一些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