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12496900000034

第34章 音乐艺术(5)

(2)缠令其格式为:〔引子〕+〔甲曲〕+〔乙曲〕+〔丙曲〕+〔丁曲〕……。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采用了许多缠令曲式,也没有引子。如《侍香金童缠令》包括乐曲《侍香金童》、《双声叠韵》、《出队子》和《尾》各段。

四、诸宫调

其格式为:甲调(甲曲+乙曲……)+乙调(甲曲+乙曲……)+内调(甲曲+乙曲……)……是北宋神宗时民间艺人孔二:传创作的一种大姻说唱形式,包含不同宫调的只曲和套数,波澜起伏,组合严密。《西厢记诸宫调》就用了14个宫调、151支基本乐曲。所用乐曲可以分为三类:(1)单曲,极少。

(2)单曲,加尾。(3)缠令——最短的也包含两支乐曲和一支尾声。每类乐曲属于一个宫调,而各类乐曲的宮调或同或不同。诸宫调是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而安排乐曲,又根据乐曲而填写唱词。这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艺术工程。

五、杂剧和南戏

唐代就有参军戏和杂剧。1987年浙江黄岩灵石寺发现北宋乾德三年(965)制作的戏剧人物雕砖,刻画的人物形象似参军戏表演。这时黄岩仍在吴越国统治之下。可见至迟在五代时期,这一带已有普遍的戏剧活动。

宋代的音乐艺术既然已经取得这样的成就,再经进一步综合运用,水到渠成,自然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北宋戏剧如何演唱,文献记载不详,但根据有关文物可以得到初步的了解。如1973年河南洛宁县上村两座相邻古墓中出土砖雕八块,上面刻画的形象有:(1)社火杂剧表演;(2)杂剧表演;(3)乐队演奏,所用乐器有筚梁、杖鼓、单面鼓,另一种乐器的形状不清楚,可能是筚篥。如果二、三两组砖雕出于一墓,那么,第三组的乐队就是为杂剧伴奏的。这批宋金遗物反映出当时杂剧演出的部分情况。

南宋宫廷中扮演的杂剧,“或一场两段”,或“一场三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扮演的角色,“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各有分工。虽然没有剧本流传下来,但这种杂剧应当属于戏剧范畴。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10记载了“官本杂剧段数”280本的名目。就这些名目看,多半是和唐宋大曲等结合的,如《莺莺六幺》大概就是用《六幺》大曲的曲调演唱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的。所谓“段数”当是指杂剧中的一段而非全本。这种宋杂剧主要是在唐宋大曲、参军戏等艺术体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军戏最初只有说白,以后也有歌唱。“段数”中有诸宫调两本,目卩《诸宫调猫王》和《诸宫调卦册儿》,虽然为数不多,可见在南方杂剧已经开始尝试用诸宫调曲式表演故事,打破了同时只用一个宫调的大曲或其他曲式的局限,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演奏和歌唱艺术的进展。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5记载金元院本690本的名目。院本和杂剧相似,是金元的一种称谓。宋室南迁以后,南北戏曲的发展有了显著分歧,也有会合之处。南宋“段数”和金元院本,凡标明所用乐曲的,当然有音乐配合;而没有标明乐曲的,大概多数也有乐曲配合,只有说白的很少。

元杂剧也称“北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的,也采用了一些传统乐曲,而采用最多的则是当时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流行歌曲。北杂剧是多层次的多种曲式的综合体。

南戏原来是歌舞小戏,也称“温州杂剧”,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在宋杂剧和诸宫调影响之下,在温州民间乐舞活动中渐渐萌生发展。它采用了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方民间乐曲和歌谣,不受杂剧形式的局限,表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南宋末年,南戏就盛行于临安一带。元朝统一之后,南北戏曲交流频繁,互相促进,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从宋代起,载歌载舞的戏剧在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后,在城市里歌舞单独表演的机会就相对减少了,但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歌舞依然风行。

宋元时期,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不如隋唐时期活跃,但并未中断。如北宋末期,中国曾派乐工前往朝鲜传授乐舞,朝鲜乐工也多次来中国学习。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朝向朝鲜宫廷崤送《大晟雅乐》及燕乐的乐器、乐谱和歌词,并派乐工前往传授声律。又如越南黎朝龙铤王在位时(1005~1009)很宠信宋朝优人廖守忠,所谓优人当即指杂剧演员。越南在陈朝时(12~15世纪)盛行一种集体舞蹈,所用歌词有《庄周梦蝶》、白居易《母别子》诗等,所用乐曲有《降黄龙》、《宴瑶池》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宋人从越南得到了在中国久已失传的杖鼓曲《黄帝炎》。元代初年,中国优人李元吉在越南“作古传戏”,有《西王母献仙桃》等传,角色12人,“着锦袍绣衣,击鼓吹箫,弹筝抚掌”,“更出迭人为戏”。这正是元杂剧的表演形式。

大约10世纪上半期,突厥人和回鹘人建立了哈拉汗王朝,辖区包括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及今新疆西部。其政治中心有两个,一是中亚楚河流域的巴拉沙衮,一是新骚的喀什噶尔。哈拉汗王朝信奉伊斯兰教,因此,阿拉伯文化,其中包括音乐,逐步传人新疆这个王朝大约在12世纪初年灭亡。

哈拉汗王朝有个出生在巴拉沙衮的音乐家法拉比(870~950),经学者考证,或认为他是突厥人,或认为他是回鹘人。法拉比用阿拉伯文撰写《音乐全书》等著作多种,他的乐律学理论构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乐系。阿拉伯音乐受到波斯和龟兹音乐的影响。

随着伊斯兰教传人新疆的阿拉伯和波斯音乐,对以后的新疆音乐影响较大。阿拉伯有一种讲故事或讲道的文学体裁,称为“木卡姆”,先传人新疆,大概在13世纪后期即传入内地。元朝于至元十七年(1280)设置“天乐署‘“管领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这里所说的“回回”指新疆一带的人。回回乐曲中有《马黑某当当》,《马黑某》可能即《木卡姆》大曲。木卡姆这个名称虽然出于阿拉伯语,但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却在新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元代又有几种新乐器经由新疆传人内地,如弹拨乐器“火不思”,或写作“浑不似”,是突厥语qobus的音译;“七十二弦琴”,即坎农,来自印度,一,说来自“报达国”(在阿拉伯东部);“兴隆笙”,来自“回回国”(中亚的花拉子模),即早期的管风琴。

明清时期的音乐

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对当时音乐和戏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朝宫廷的音乐机构有“神乐观”,主管祭祀乐舞以道士为乐舞生;有“教坊司”,主管宫廷宴飨乐舞。宫廷宴乐也“奏抚安四夷之舞”,有《高丽舞》、《北番舞》、《伍鲁速回回舞》等。也有队舞,如《九夷进宝队舞》《万国来朝队舞》等。

清朝初年沿用明制,设“神乐观”和“教坊司”,后改神乐勸“神乐为“和声署”;另有“南府”,专承应戏曲,艺人众多,后来缩小规模:改称“升平署”。宫廷宴乐中还安排边疆和邻国的乐舞8种:(1)“瓦尔喀乐”(瓦尔喀在吉林省东部),(2)“朝鲜乐”,(3)“蒙古乐”,(4)“回部乐”(新疆),(5)“番子乐”(藏族),(6)“廊尔喀乐”(尼泊尔),(7)缅甸乐”,(8)“安南乐”(越南)。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小,而广大群众和民间艺人的音动则非常兴旺,民歌小曲和牌子曲是民间最流行的乐邮。牌子曲所组成的组曲,是唱赚(缠令、缠达)曲体的新发展。翻曲曲艺主要是指叙述长篇故事的“弹词”和“鼓词”而言,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这种体裁是由宋代的“鼓子词”、元代的“词话”等发展而成的。弹词流行于南方各地,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等。鼓词流行于北方各地,演唱者自己击鼓,有时还用其他伴奏乐器如三弦、琵琶等。乐器可以调整增减。

歌舞小戏,到处都有,是用民歌小调组成的。如安徽的《花鼓》,湖南等地的《花灯》,北方的《小放牛》,内蒙的《二人抬》和东北的《二人转》等。演员少则2人,多则10余人。有些小戏发展成戏剧,但小戏和戏剧仍然同时流行着。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需要娱乐活动,又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们要求艺术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于是各地的戏剧在北杂剧和南戏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南戏和江西弋阳、江苏昆山一带的民间曲调结合,产生了弋阳腔和昆山腔(昆曲)。明末清初,这两个剧种盛行。清代乾隆中期以后,昆曲渐衰,而所谓“乱弹”者代之而兴。乱弹即指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调等。弋阳腔流传到各地,又分别和各地的语音土戏结合,发展成各种流派,如四川高腔、湖南高腔等。弋阳腔和由弋阳腔派生的各种流派,大都保留着帮腔的形式。各地方剧种传人大城市后,由于彼此交流吸收,逐渐形成一些包括多种声腔的综合性剧种,如京剧、汉剧、湘剧、楚剧等。戏剧对于各地方乐舞有很大的吸收和融化的涵聚力量。

明神宗万历年间,乐律学家朱载堉著《乐律全书》(1584~1606成书),首先提出“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的理论。这是乐律学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乐律全书》包括乐律、乐谱和舞谱等项内容。清乾隆十一年(1746),周祥钰等编成《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了南北曲的基本曲牌2094个,保存下来传统及清初流行乐曲的大量曲谱,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明清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仍有稀疏的交流现象。如明代流行的吹管乐器“唢呐”,源出于西亚一带,是从波斯经由新疆传人内地的。波斯语称为“苏尔奈”(SUrnay)。唢呐传人内地,至迟在明代初期。先用于军中,也称“号笛”。以后即普及于民间。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由澳门到北京,向万历帝呈献自鸣钟及终弦琴等,并向内官(宦官)传授教会歌曲,写成《西琴曲意》8章。铁弦琴即欧洲的古钢琴(darichord)。此外,北京的天主堂还有不少的欧洲乐器。但当时的教会音乐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影响。

击弦乐器“洋琴”或写作“扬琴”,源出于波斯一带,波斯语称为“桑图尔”(santur),早已流行于中亚及新疆地区。大概在明末清初,葡萄牙人又由海路从西方带到澳门。以后即流行于内地。

清康熙帝曾命传教士、葡萄牙人徐日升等到宮中为皇子讲授欧洲音乐。康熙五十三年(1714),魏廷珍等编成《律吕正义》,其续编中即根据徐日升等人的介绍,讲述了欧洲音乐知识。

明洪武三年(1370),明朝向朝鲜宫廷赠送雅乐乐器。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明建文四年,1402),朝鲜李朝“礼曹”(掌礼仪)议定的《国王宴使臣乐》规定:进茶,唐乐奏《贺圣朝令》;进初盏,歌《鹿鸣》,用《中腔》调;献花,歌《皇皇者华》,用《转花枝》调等。所用歌词都采自中国《诗经》,所用乐曲也大都是从中国传去的。

越南黎朝太宗绍平四年(1437),宦官梁平仿明朝乐器制定新乐,分为“堂上之乐”与“堂下之乐”。越南的旧戏,在音乐、服装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受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中国的戏剧人物,过去也常出现在越南戏剧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