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12496900000013

第13章 书法艺术(6)

出土的金石(包括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汉晋南北朝碑刻和各时代的墨书竹木简等)一方面成为考证的工具,一方面又成为学书的范本。这是碑学兴起的物质条件。这时候,邓石如首先开始了碑学实践。但邓作而不述,真正为碑学兴起提供了有力理论根据的是阮元、包世臣等。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将古代书法体系分为王羲之的帖学系统和北碑的碑刻系统,并主张学碑。由于阮元在当时学术界地位很高,所以他的理论影响极大,而对于当时厌倦帖学却苦于挣脱不开的清代书家来说,史足“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此后又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鼓吹扬碑抑帖,于是碑学兴起。此期著名书家首数邓石如、价秉绶。

邓石如(1743~1805)被推为“国朝第一书家”,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其篆书以李斯、李阳冰为基,参法隶意,是千百年来篆书的极大发展。

伊秉绶(1754~1815)集隶书之大成,所作强化了纯粹的空间美感,削弱了用笔的节奏表现,书风古穆浑厚。

三、清代晩期书法

扬碑抑帖之说经阮元、包世臣发端,何绍基、康有为继后,于是碑学始成巨流。到咸丰、同治年间,“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千百年来,晋唐书风对书坛的禁锢被打破了,篆书、隶书、北碑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动力。书家辈出,异彩纷呈,清代因此成为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其中有一己面目者,约有以下数家:

何绍基(1799~1873),阮元门生,书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别有趣味。

吴熙载(1799-1870),师从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1775~1855)。篆隶书俱学邓石如,能融会贯通。篆书流美婉转,婀娜多姿。有“吴带当风”之誉。

杨沂孙(1812~1881),以篆书闻名,他的篆书,据说是将笔毫烧掉一些,以期写出粗细匀等的线条,但显得平板少趣味。自以为可与邓石如相颉颃。

张裕钊(1823~1894),书法在唐法基础上参以北碑体势,以清峭刚健胜,然失于生硬刻意。

赵之谦(1829~1884),晚清杰出的艺术家。篆隶书从邓石如出,刚健婀娜。楷行书初学颜真卿,后专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炉。不足处在于太过圆熟,境界不如吴昌硕。

杨守敬(1839~1915),曾因公驻留日本四年,将中国书坛尚碑的风气传到日本,给日本幕府末期颓靡的书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波。被誉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艺术大家。篆书尤肆力于《石鼓文》,行草陶铸碑帖。书风恣肆烂漫,朴茂雄健。碑学一派至吴昌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赞者以为吴代表了古典书法的终结和近代书法的开端。

沈曾植(1850-1922〉,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成就与吴昌硕相伯仲。融汇碑帖之学,博取厚积,开拓了行草书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碑学的表现力,代表着碑学的发展高度。

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著有《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

近现代书法

1911年到1949年,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沸腾的时代。期间,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接着是军阀割据、北伐、抗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最终爆发的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及文化冲突。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建国初的挺进期和“十年文革”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是一段极其动荡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在这样如火如荼的年代里,不仅产生了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时期书法,最显著的特色是:书法不再象前朝一样,仅仅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进一步“泛化”’深人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界、军事界都有不少书法好手。这时期书法活动也十分活跃,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特别是建国以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迎来了她的又一个春天。

具体说来,这时期书法,上承清末,在康有为“北碑南帖”的“抑帖扬碑”理论的牵引下,碑派书法继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没能产生重要的“碑派书法”大师。而帖学一路,却大有起色,沈尹默、白蕉成为一时翘楚。但仅用“碑、帖”两派,远不足以涵盖此期书法的面貌,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新中国的书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一、较纯粹的书法家

这一类的书法家基本上是以书法家的形象出现的,有的就是以书法为业。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尽管在别的方面,他们也很有造诣,但大多为书名所掩,因此,他们是较为纯粹的书法家。

曾熙(1861~1930),字季子、子缉,号俟园,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早年与李瑞清同在北京做官,共研书法。清朝灭亡之后,归隐故里。后因生活窘迫,接受李瑞清到上海卖字之邀。从此,“南曾北李”,名扬十里洋场。

曾熙自号“南宗”,以与“北宗”的李瑞清相敌,用笔圆通流畅,线条柔和润泽。所以他的书法是学魏碑而能得秀雅婉丽之美。又能以碑入帖,书法饶有晋人疏朗秀逸的风度。其实,曾熙北碑也写得不坏,只因当初李瑞清已经以善写北碑名闻遐迩,而名声为李瑞清所掩而已。曾李两人是交情相当好的朋友,在当时上海滩被传为美谈文人相轻”的恶习,在曾、李二人身上不曾见到。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江西临川人。清王朝被推翻后,到上海卖字为生,以别号“清道人”驰名。上面提到所谓“南曾北李”,“北李”即指李瑞清偏爱北碑。他自己说是“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他的北碑书法有着极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篆和隶。以篆隶笔法人北碑,字写得遒劲、生涩、疏朗、有金石味,笔道老辣而富有占意,与“南宗”的曾熙流丽圆通的书风,形成较强烈的对照。但他的书法,为了追求“生拙”和“老辣”,而故意扭来扭去,显得有些做作。所以,上海滩上卖字,后来是“南曾”比“北李”生意好。

二、学者型书法家

对于学者来说,书法,仅仅是自己诸多方面修养的一面而已,并不以此自重。然而,人们在敬仰他们文艺、学问上的成就的同时,惊喜地发现他们在书法方面的才能。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很多。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是近现代少见的全才式人物。李叔同的字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实,鲁迅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他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对书法、美术有着很高的鉴赏力。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无论是精心书写的对联,还是即兴书写的手稿、书信,都大有可观。在一次拍卖会上,鲁迅的一页手稿曾被卖到4万元人民币。可见它的价值。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具有多方面的学养,书法也卓然不群。他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用笔爽辣干脆,注重提按,有一种潇洒、傲然的才子气。尤其善于题匾。“荣宝斋”三字可算作他的得意之作。

三、画家型书法家

此类书法家主要以画家的身份出现,书法成就也很高,但并不广为人所知,只是书名为画名所掩而已。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四川内江人。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一生多富传奇色彩。早岁即有艺名。享高寿。富可敌国。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

齐白石(1863~1957),中国著名画家、篆刻家。无论是画还是书法,都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书法上也颇有造就。他的书法,篆隶、行草都独具一格。篆隶来源于“天玺纪功碑”,笔法纯用篆书笔法,笔画横平直竖,显得真力饱满、厚重而又古朴。行书则纵横自如,不计工拙,大气磅礴,而又书卷气十足。

四、政治型书法家

古人以“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并“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所以,“文艺之道”,在他们看来,“小道”而已。以下说列举的政治家,根本没想到自己会以书法名世。但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足以和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比肩。

孙中山(1866-1325),名文,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水平却很高。他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甫,号遐庵、遐翁。广东番禹人。基本上也算一个在朝的书家,前半生做过交通总长、财政部长,后半生才致力于学术。但叶恭绰学问很好,诗词书画考古都精通,所以民国时一度也曾任过国学馆馆长的职务。解放后,北京中国画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他。叶恭绰以善写正楷书著名,尤其会写大字,笔力雄健。所作行草书也时参以楷式,不同凡响。清代以来,世人都重碑轻帖,至民国,对帖的偏见始渐渐改变,一些书家开始走碑帖并学的路子,从多方面吸取养料。叶恭绰的字,就是碑帖并学的结果,既有碑的厚重,也不少帖的灵动。最胜处还在其书的魄力非凡。

毛泽东(1893~1976),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工诗词,精书法,均达到同时期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其他领袖善书者还有沈钧儒、周恩来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