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2496800000046

第46章 对美国说“不”!(9)

加大海域管控力度。自《宣言》签署以来,越、菲、马继续频繁出动舰机赴南沙活动,加紧进行海区测量,并重点监视无人礁滩,以防止别方占据。2005年越南派出多艘测量船对30多个岛礁进行了海区测量,菲方的2艘测量船也赴巴拉望以西海域实施了水文和海洋勘测。此外,菲军继续派舰机前往黄岩岛侦察巡逻,并图谋占领该岛。2002年,菲在该岛秘密修建了7个“主权”标志物。近年来,菲海军每年都组织菲军事学院学员乘舰艇赴南沙海区训练,熟悉海区环境,此举目的昭然若揭。

强化军事控制力量。周边国家为加大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控制能力,积极通过采购和自制等手段,更新武器装备。2003年以来,越南与俄罗斯签署了引进“闪电”级导弹艇和新型“猎豹”级护卫舰的协议。马来西亚接收了2艘德制近岸巡逻舰,并计划自行建造4艘同型舰艇,此外,还从俄罗斯引进了18架苏-30MKM战斗机。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先后从国外采购和引进先进装备,到位后将大幅度提高周边国家军队的制空制海能力。

举行以南沙为背景的演习。2003年以来,越军共进行以支持南沙作战为背景的演练4次。菲军与美军先后举行了以支持南沙作战为背景的“卡拉特2003”、“肩并肩2004”等联合演习。马海空军在西马东部至南沙一带海域举行了代号为“金剑”的年度例行性海空联合演习。

近些年来,南海周边国家越来越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宽宏视为软弱,片面理解与盗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积极推行海洋经济战略,疯狂掠夺南海资源。越、菲、马、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凭借临近南沙海域的地理优势,同西方国家合作,加强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开采,现有油气井500余口,其中100多口在我南海断续线内,越、菲、马、文莱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已从南海油气开发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石油出口已经成为越南强国支柱;菲律宾已经从贫油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海开采石油多达5000余万吨。相当于大庆油田的年产量。目前,南沙海域被周边国家各自划分了彼此重叠的招标矿区,不断扩大勘探范围,且大部分区域在我传统疆界线之内,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有约200多家。

目前,越南经常在南沙海域作业的渔船达400余艘。2007年4月,越开始在西礁施工建设码头、货场和海产加工设施,拟将该礁建成南沙渔业资源开发的后勤供给中心,使越南渔民在南沙海域捕获的海产品可以就地进行初步加工和交易。近年来,马来西亚在加大力度驱离在南沙南部海域作业的外国渔船同时,大量批准本国渔船的作业,2000年以来,马海军共批准136艘本国渔轮在南沙海域作业,菲律宾每年也组织大批渔船赴南沙海域作业。

继2001年马来西亚开辟南沙旅游线路以后,2007年4月,越南首次组织130人乘军舰赴南沙旅游。越南还计划在今后每年4~7月组织更多旅游团至南沙,将南沙旅游活动制度化,并计划将游客扩大至国外游客,还将开辟胡志明市至南威岛的旅游航空专线。2003年5月,马来西亚在弹丸礁海域举行了“拉布安国际海上挑战赛”娱乐竞技活动,并首次批准27艘钓鱼船和1艘游艇在榆亚暗沙经营旅游休闲项目。

在南海的诸多挑战中,马尼拉的狂妄自大处在最冒尖的位置。配合美国“重返亚洲”的新军事战略,菲律宾在南海加紧了挑战中国的步伐。在2011年和2012年之交,它又是拉美国大旗作虎皮,狐假虎威;又是绑架东盟峰会,试图与中国打群架;又是企图主办南海争端国峰会,把南海问题国际化;更有甚者,将南海改名为“西菲律宾海”,在本属中国的岛礁上修工事、建机场,而且恶人先告状,把中国告到了联合国。而2012年4月开始的中国海监渔政船与菲律宾舰船在南海黄岩岛海域的对峙,更将南海冲突推向了全球瞩目的新高潮。

有人认为,南海问题不是军事问题,是政治问题,南海开战,美国必将参与其中,中国的实力远不如美国,必败无疑,是在让士兵为一场错误的战争白白牺牲。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一点,南海诸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我们对南海诸岛拥有神圣不容质疑的主权。在南海问题上我们已经一让再让,一忍再忍,已经做到了退避三舍,仁至义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菲律宾依旧一意孤行,步步紧逼,发起战争的错误完成在菲律宾一方。而我们则是在为保卫家园而战,在为十几亿人民的利益而战,是在为正义和和平而战!把这场为正义而战的战争说成是错误的战争,显然是违背历史依据和客观事实的。

如果说南海开战,美国必将参与,我们必将失败,这是我们发动这场战争的错误。那么,持这种观点的人无疑是小国民心态在作崇。

“忍无可忍则无须再忍。”面对菲律宾不听奉劝的一意孤行,步步紧逼,中国已经被逼的毫无退路,虽然中国不希望战争,但是中国决不能幻想着不附诸武力。中国应鄙弃因美不战的小国民心态,要有最坏的打算,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警告世界各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任何的侵犯!

为此,中国应有与诸如菲律宾、越南打一场小型海上战争的备案。一旦开打,必须出手有力,向外界传递中国“不想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的清晰信息。打菲律宾、越南的目的不是为了永久占领这些国家,而是为了收复菲律宾公开占领的岛屿,让所有其它东盟争议国看到中国为维护南海主权的坚强决心,为最终解决南海问题留下空间。

同时,中国需要开发打击菲律宾、越南的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而确保菲律宾和越南蒙受的损失远远大于它们所获得的利益,并使它们的这个角色对亚洲所有国家都不具有任何吸引力。亚洲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在过去几乎是分离的。目前,中国已经处于亚洲地缘经济的中心位置,但在政治上仍很被动。中国应致力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打通这两个体系,不应纵容亚洲经济和政治在利益方向上毫无限度地南辕北辙。因此,全面冷淡菲律宾、越南应成为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明确政策。中国应决心承受因制裁菲律宾和越南给中国自身自己造成的损失,以此换取对菲律宾和越南来说大得多的损失。

这场针对菲律宾速战的局部战争也最恰到好处、最恰如火候地契合了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及的中国太需要一场实际的战争来为未来我们十分不愿意期望但可能被迫必须进行的中美抗衡预作准备的假设。这里衍生出了另外两个重要目标:一、“南海模式”要明确无误地告诉美国,19世纪,当时正处在崛起的美国提出了著名的“门罗主义”,并逐渐将欧洲列强赶出西半球。同样,一个有力的中国不会希望美国在自家门口拉帮结派并保持强大的军事集结和存在,因此毫无疑问会最终努力将美国军队逐出亚太地区。二、在南海立下中国威严,打击菲律宾或越南,是为了杀鸡给猴子看,在战争初期和期间就成功将美国阻挡在南海外千里之外,也是上述“努力”的一次有益尝试。三、检验中国军队是否能在高科技条件真正打赢这场局部战争的能力,为可能到来的中美军事抗争预作准备。通过这样一场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受到战争洗礼,军队的将士将受到战争磨砺,战争将考验这支被渲染的威武之师,也将考验近年来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

比照“南海模式”,中国在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等都给美国立下了涉及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

中东、中亚也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地球上没有一条海峡像霍尔木兹海峡这样关乎整个世界的经济安危,这个呈人字形的海峡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这条东西长约150千米,最狭处只有38.9公里,平均水深70米的海峡,几乎被伊朗的国土抱在了怀里。伊朗是一个拥有7000万人口,面积达到163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解决伊朗问题远比伊拉克和利比亚更困难。

资料来源:转引自【美】国际先驱导报,2012年2月2日。

据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统计,霍尔木兹海峡承担着全球近40%石油的出口供应,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艘超级油轮进出海峡,每天1340万桶原油流向世界。根据2010年BP公司能源统计年报,在波斯湾周边八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就高达1014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54%。2010年8国生产原油11.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0%。除了中国,欧盟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为6.16万吨/日,日本4.67万吨/日,印度4.49万吨/日,韩国3.34万吨/日,2.49万吨/日,土耳其2.49万吨/日。中国与上述国家,占据了伊朗石油出口的84%。

霍尔木兹海峡一旦陷入长期战争,世界石油供应不仅会严重短缺,国际油价也将出现狂飙,世界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若发生石油危机,中国经济首当其冲被殃及。国际能源署曾经制定过一个标准,若全球或某个国家的石油供应量减少7%,就可以认定它陷入了石油危机。如果因美伊战争将霍尔木兹海峡封锁,导致波斯湾的石油无法输往世界,全球和主要新兴国家将相继陷入石油危机。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超过进口量的40%,这其中绝大部分在海湾地区,相当于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22.4%,远超过7%的警戒线。中国已完成的石油战略储备第一期工程,储备能力为1000万-1200万吨,为当期石油净进口量的30天;正在实施的第二期将再追加2800万吨,此后计划实施的第三期,继续新增2800万吨,最终将储量提升到8500万吨,为当期净进口量的90天,届时进口量预计将达3.45亿吨。目前中国每月进口量约为2000万吨,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也只达到两个月的储量。而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储量均超过90天;9·11“后美国会批准布什政府建议,拨款15亿美元扩建储油设施,达到10亿桶容量。美国2010年进口量4.55亿吨,每天进口913万桶,战略储备超过110天;日本石油储备为169天,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目前美国已经利用页岩气革命将天然气、电力、运输价格等保持在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状态,使全球的货币回流美国,使美制造业正在恢复生机,为美国战胜金融危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若霍尔木兹海峡因战争被封锁为全球带来经济衰退,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可以使更多企业不得不选择投资美国,使美国经济具有更强劲的抗危机冲击能力。从这一角度分析,不能排除作为美国新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为自身利益考虑可能先从伊朗下手,通过战争引发国际石油危机来遏制中国这样的竞争对手,最后腾出手来对付中国。

美国名义上以制造核武为由制裁甚至要攻打伊朗,实质上却有着更老谋深算的战略考量。按照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原则,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因此,处于东西方交通要冲--伊朗的地理位置极端重要,处于麦金德所称的世界岛的中心位置。美国是地缘战略理论的忠实信徒,并且把地缘理论作为美国对外交往的基石,并且灵活加以运用,并屡试不爽。伊朗在中东在地缘政治上位置,精明的美国人不会不知道。

其实,岂止是伊朗,整个中东都是美国长期以来极为倚重的战略考虑。”中东“是欧美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术语。一般来说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如果搜寻中东地图,映入眼帘的是: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消亡前,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角力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