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2496800000045

第45章 对美国说“不”!(8)

远期。军费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再增加一倍,超过美军,海军形成五个航母战斗群(其中有两个核动力)和新一代战略核潜艇达到6-9艘,空军形成以新一代战略轰烽机、四、五代战机和无人机为主体的作战体系,陆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攻守兼备的能力大幅增强,二炮战略核力量达到英法之和、接近俄罗斯、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一支有效的军队远远不只是闪亮的装备。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解放军就再也没有展开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国军事文献常常描述的是一种良好的愿景,而非解放军现有能力。例如,在媒体中频频曝光的解放军罗援少将可能会指出美国依赖太空和网络支持的问题,并建议解放军必需抓住这些漏洞,但这却不是解放军真正有这样做的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大的问题毋宁说是几十年没有一次实战的经历,尤其是没有在现代化状态下打一场局部战争。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软肋。长久的和平对中国军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它麻痹着国人和军队。假如中美明天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让从未有经历实战的将士,让没有战争准备的军队去迎接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后果可想而知。又假若这是一场美国精心准备的大规模入侵,中国国家安危又将拿什么去维系。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解放军太需要一些区域战争,通过一连串的小战争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来协调军队联合作战的能力,来应对美国强大的空海一体的饱和攻击。中国海军需要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本领,中国空军需要有远程奔袭并打击敌对的技能,中国陆军需要有远程机动跨区作战的高超水平,人民解放军同样要有在敌国纵深打赢战争的的能力。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用实战来证明其有效性。反观美国,美国用不间断的战争保持了它战争理论的世界领先性。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从未远离过战争。理论的先进性让美国大兵始终走在世界战争前沿,丰富的现代战争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驾驭战争,并在战争中取胜。

总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需要与之匹配的军事力量来作为可靠而有效的保障,来保证中国未来崛起的安全。这种军事力量,不是一味的军事演习和展示装备所能获得的。南宋的富裕没能阻挡住金人的铁骑,大清的黄金换来的是列强的肆无忌惮。在没有可靠有效的国防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中国一切发展都为零。

用“南海模式”给美国划一条底线

这一节接着上一节话题,是更深入地探讨。前面我们说到,中国军队近些年来在中国高层强军思想的指导下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军事现代化是它的最主要特征。但检验中国军队,我们也发现了它的一些弱点,其中最致命的是解放军已有几十年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实战,尤其在现代化条件下打一场局部战争。我们假设,未来中美关系的博弈必然要以军事抗衡这一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中国准备好了吗?我们中国军队准备好了吗?回答是:没有;中国太需要一场实际的战争来为未来十分不愿意期望但可能必须被迫进行的中美抗衡的来预作准备。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当前在中国周边正处在多事之秋的南海纷争。

最近人们惊讶地发现,多年来,中国的崛起却伴随着在南海问题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自从2011年以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努力奉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在很多方面,中国放弃了原先恪守的单边主义政策,和东盟发展起多边友好关系。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一个好的例证。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率先提出了“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这一主张实际上就是自邓小平以来中国实施的“韬光养晦”外交路线和策略的具体应用。应当说,中国身体力行,做得很好。不过,中国的单方面表率作用并没有引起南海周边国家的跟风效尤。越来越多人认为,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就像今天发生在南海的纷争一样,如果中国不能与时俱进地直面,将会促成自己政策走向反面。南海的领土纷争,是一个亟待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亚洲区域和国际社会现在的关注点都在南海问题上,南海突然再次跃升为世界热点问题。中国方面似乎不理解这个局面,在中国看来,其南海政策并没有发生任何具有实质性变化,是相关国家采取了一连串不利于中国的行动。实际上,很多年来,正是因为中国一直沉迷于自身的那个“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采取被动应对办法,南海问题到了今日才日益累积变成难以控制了。对有关国家来说,当前南海问题是“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的产物。

先说国际大环境。对有关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国际大环境莫过于中国经济崛起和随之而来的国防、军事现代化及其对亚洲的地缘政治的影响。有关国家感觉到时间并不在自己这一边。尽管中国强调“和平崛起”,但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立场被解读为是采取了拖延政策,中国正在等待对自身更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来解决问题。因此,对有关国家来说,南海问题必须在中国真正崛起之前得到有利于它们自身的解决,否则等到中国真的崛起了,希望就更渺茫。于是,它们必须通过任何方式加紧行动,促使形势尽量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来说,大国环境主要指大国间政治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和美国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美国,不管喜欢与否。美国的存在对亚洲国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随着中国的强大崛起,无论是东北亚、东南亚还是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加以平衡。平心而论,很多亚洲国家需要美国的存在也是因为中国自己不作为的结果。例如在朝鲜问题上,中国的作为几乎令所有除朝鲜之外的亚洲国家不满。尽管中国有很多难处,但这并不能证明中国作为的合理性。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随着印度的崛起,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中国和这些亚洲国家之间都有合作,但冲突似乎不断呈现。不管怎样,在处理亚洲问题上,美国是唯一一个经过多次考验的国家,而中国尽管重要性在增加,但还没有经过任何重大考验。在这样的情势下,美国在亚洲一些国家看来是最为可靠的大国。这也表现在南海问题上,相关国家竭力想把美国拖入在内,增加自己在南海问题上和中国叫板的筹码。这就导致了现在在南海问题上“大国政治化”的复杂态势。

由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策略的调整,美国加紧了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的进攻性态势。在美国的鼓动和怂恿下,周边国家挑起了新一轮南海岛礁归属争端,使得南海地区形势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国调整全球称霸,遏制中国崛起的地缘战略,是南海争端国际化与复杂化的根本动因。

今天南海局势的形成也与有关国家的内部小环境有关。首先是有关国家尤其是越南的内部政治环境。近年来,越南通货膨胀,社会抗议(包括罢工和种族矛盾)不断,而新领导层刚刚形成,权力还没有巩固,因此或者需要寻找巩固权力的外部因素。南海就是越南新领导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南海问题还有中国自身的内部环境。2013年中共要召开十八大,在这段期间,中国各方的主要任务是内部事务,稳定压倒一切。一些国家就此判断,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不会就外交政策作重大变动。就是说,在新领导层产生之前,中国不会在外交方面出台重大新政策,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面必然会是反应性的。这种判断促使相关国家认为这是一个采取一些比较激进做法的机会。

到了今天,不管喜欢与否,理解与否,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中国已经输掉了一场国际舆论战。多年里,当中国一直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和平崛起”的语境体系时沾沾自喜,有关国家却在背后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舞台上也作了充分准备,它们一直在等待它们预期中的南海问题浮出水面。

第二,中国也在输掉了一场战略战。有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有相当清晰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多方面,如区域多边主义,国际化和大国政治化;而中国除了不肯面对现实,就是含糊不清。中国不敢把问题作细化分析,而是用“反对国际化”这样过于宏观的概念来搪塞。实际上,南海问题早已多边化、国际化,近年来由于美国、日本甚至印度的插足进来,很快地又“大国政治化”了。只是中国不肯承认这个现实罢了。

第三,如果照这个情形继续下去,中国势必最终失去主权战场。如上所说,从2011年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只是做了一些反应性的动作,但是现在谁都把中国视为是问题的根源。实际情形是,其它有关国家都加快了在南海有争议海域的活动和行动,尤其是资源的开发。但中国为了求得所谓的和平发展,又害怕和周边国家发生争端。

认识到上述是重要的。笔者以为,中国在南海政策上早该调整,只保留“主权在我”。既然是“主权在我”,就必须明确,与其他国家的南海主张冲突,不是商业谈判,而是主权争端,不可把中国“主权在我”的声明理解为可供谈判的价码,相反,那是中国的绝对底线。既然是底线,就没有任何含糊空间,任何申索国都不可逾越这一底线。中国最应该采取的行动显然不是反反复复声明自己的和平诚意,而是要立场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战略核心利益的红线和底线。中国的表述方式应该时不我予地从“尽管主权在我,鉴于存在争端,中国还是希望与有关国家开展如下合作……”调整为“中国希望合作,但合作存在如下前提,第一、主权在我;第二……”。

当然,在南海纷争中,只是把话说清楚是不够的,在国际关系语境中,自己的立场被别人正确理解,靠的从来不是语言技巧而是行动能力和与行动能力相匹配的行动意志。令人欣慰地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从前在处理南海争端时所走的弯路,“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韬光养晦”外交路线和策略正在悄然改变,对南海的领海权利诉求也变得趋于强硬。表现之一,派遣3500吨级的海监船,加大在黄岩岛我主权岛屿的巡逻力度,对渔民实施坚决保护,对来犯的有关国家的渔船坚决驱逐。之二,由中海油出面,对靠近九段线、中国区域内的九个开发区块进行公开招标,实施主权范围内的独立开发。之三,宣布成立三沙市,并通过军方之口,明确要配备师级军分区。中国少将罗援更是语出锋芒:组建三沙市有军事目的又怎么样?“保家卫国,天经地义;设市不防,岂有此理!”之四,中国军方发言人明确表态,一旦有关国家入侵三沙市边界,中国军方将依法有所行动,并承认中国海军已经处于战备巡逻状态。所有这些措施,无不构成对菲律宾和越南侵略行径的“强力挤压”,所表现的完全是:不通过战争、不惧怕战争的坚决的驱逐入侵者的态度。随着南海政策的转趋强势,我们也听到了来自中国周边越来越多的抗议声音。但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从来就如拨河一样,哪方用的力量大,胜局就朝着哪方发展。记得有个小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病魔似弹簧,你弱他就强”。领土争端也如弹簧,当你弱时它就强。现在南海诸岛的形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中国变得强硬时,其它国家就开始软下来。中国要让霸占中国领土的侵略者感到恐惧,因为在中国海监强硬执法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人民解放军在支持。

中国在南海太需要一场谋求速战的战争,用短暂的牺牲换取南海周边环境的长久安宁。通过战争,中国要让南海的争议国明白无误地认识到,中国的宽容是有底线的,容不得肆意妄为。选择速战速决开刀的应该拿一个最弱也是在南海最麻烦的国家作为突破口,这个口子就是菲律宾。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承诺在南海问题上保持自我克制,不单方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行动。自《宣言》签署以来,南海周边地区安全角势总体趋于缓和,但是南沙地区军事对峙态势却从来没有改变,其中越、菲、马针对南沙的军事活动一直在继续:

强化岛礁军事设施。2003年以来,越军重点加强了对南子岛、敦谦沙洲、鸿庥岛、染青沙洲和南威岛等核心岛礁的建设,并对南沙西南部部分高脚屋进行了翻修,目前正进行南威岛机场扩建和渔业后勤保障中心建设。菲军对中业岛机场进行了整修,安装和维修了部分岛礁的通信设施,并;隹各在主要岛礁修建永久性设施。马来西亚海军对弹丸礁机场跑道进行了翻修,新建停机坪和栈桥式小型码头,并对部分岛礁的雷达、通信设施进行了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