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仙传奇故事
12496400000043

第43章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36)

上文中的蔡玩即俗称“走无常”者。“走无常”很怪,是人世间的活人倒要替阎王城隍跑腿儿,干无常鬼的差事。这位蔡玩竟一气干了十年!他还批评揭露其他走无常者说大话骗人,诸如“代查阳数(寿)”、在阎王爷面前“代乞高年”之类的谎言“皆妄也”!他说:终岁差遣,不过为鬼役作前驱耳。惟每月朔望日应卯,一过冥判前;元旦贺岁,一拜森罗殿。然尔时所见阎罗王,三肃以退,不敢仰视,安有言语可道?即冥期已促者,亦必待签下始知耳。前此所知者,不过如阳世差役议论囚徒之罪,旁听审判之词,揣度情节,料其必无生理耳。森罗殿乃关节不到之处,走无常安得包揽作弊耶?

说得倒是那么回事。世上吹嘘自己是“走无常”的人,不过是要借阴间骗些活人的钱财而已。

被城隍爷派上走无常的活人,也真够难受的,“吃的阳间饭,干着阴间活”,整个是不人不鬼,所以老实巴交的走无常者是不想干的,可又不敢不干,前文提到的蔡玩干了十年后才设法解脱。

地狱本是一种虚幻的想象,“走无常”自然是迷信宣传,但由于这些“走无常者”活灵活现地现身说法,倒会增大地狱的社会影响和可信程度,自然,他们的腰包也随之增大!

牛头马面

牛头、马面是迷信中阴曹地府的鬼卒。在志怪神魔小说笔记中,他们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现阴曹地府的冥画中,更是少不了他们。他们是地狱阴府中的狱卒,牛头人身或马首人身,手拿刀叉,装腔作势,吆三喝六,不像夜叉那么可怖,倒显得有些有趣。这也可能是因为牛、马是人们的忠实帮手,总有一点亲近感。但他们到底是充当阴府中的打手,远不如人间的牛马那样可爱。

牛头、马面来自佛教。据《铁城泥犁经》说,牛头“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死后变为鬼卒,牛头人身。有的佛经牛头又作“防逻人”,取巡逻防捕逃跑罪人之义。马面又叫马头罗刹,“罗刹”为恶鬼,故马头罗刹印马头鬼。形象为马头人身,与牛头是老搭挡,有如人间衙门中的衙役张千、李万、董超、薛霸。《楞严经》卷八称: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入城内,向无间狱。

在民间传说中,牛头马面有时是阎王、判官的爪牙;有时二鬼爱占点小便宜,会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有时对一些受迫害的硬汉子尚有同情心。这些也正是封建时代人间差役们的复杂形象。特别是牛头,作为狱卒自然凶狠无情,传说他常用铁叉将犯罪之鬼叉入汤镬或油锅中;但在民间传说中,他仍有厚道可爱的一面。

唐代佚名《大唐传载》记有一事:有士人,平生好食炖牛头。一日,忽梦其故(死),被拘至地府酆都狱,有牛头在旁。其人了无畏惮,仍以手抚其头云:“只这头子,大堪炖食!”牛头大笑而放回。

这位士人平生就喜欢吃炖牛头,本其一大嗜好,无可非议,但阴曹牛头鬼见他专吃自己同类,且是与自己相同的关键部位,自然怨恨难忍,便想把他抓到地狱里好好收拾他一顿。但一见此人是条不怕死的汉子,又很风趣直爽,心里佩服,便放了他。这个牛头鬼也算是条好汉。

袁枚在《子不语》中又讲了另一个牛头鬼的故事:四川丰都县皂隶丁恺,持文书往夔州投递,过鬼门关,至《阴阳界》碑下,不觉走出界外。迷了路,只好任足而行。至一古庙,神像剥落,其旁牛头鬼蒙灰丝蛛网而立。丁恺见庙中无僧,便以袖拂去牛头身上尘网。

又走二里许,见一妇人临河洗菜,离近细看,竟是亡妻。妻见之大惊,问其从何而来。丁恺相告,又询问亡妻情况。亡妻说:“妾亡后为阎罗王隶卒牛头鬼所娶。所洗者,即世上胞胎,俗名‘紫河车,。洗十次者,生儿清香且贵;洗三次者,中常之人;不洗者,昏愚之人。阎王以此事分派诸牛头管领,我代夫洗之。”丁恺问妻子:“可使我还阳否?”妻说:“待与新夫商之。”遂邀至其家。

不久,外面敲门,丁惧,伏床下。妻开门,牛头鬼入,曰:“有生人气!”妻拉出丁叩头,告之故,代为哀求。牛头说:“这个人不单因是妻之前夫才救他,实为他有德于我。我在庙中蒙灰满面,此人为我拭净,是个好人。我明日去判官处偷查生死簿,便知如何。”

次日牛头出,及暮归,高兴地贺道:“已查,汝阳寿未终,明天我正好出差,送你出界。”又拿过一块腐肉,道:“以此赠汝,可发大财。”又解释道:“此河南富人张某身上肉。张有恶行,阎王擒而钩其背于铁锥山。半夜肉溃,逃脱。现在阳间,患发背疮,千医不愈。汝往,将此肉研碎,敷之即愈,必得重酬。”丁恺拜谢,遂同出关,牛头即不见。

后丁恺至河南,果有张姓财主患背疮,照方医治痊愈,酬之五百金。这位牛头称得上是个知恩必报的仗义鬼卒。

牛头马面等鬼卒,本出自佛教,后被道教吸收。在佛寺中并不常见,倒是在东岳庙、阎王庙、城隍庙等道观中,能见到他们的影子。

夜叉罗刹

夜叉,对中国民众来说很熟悉。他们不但是地狱中的鬼卒,还是四海龙王的巡逻兵——巡海夜叉。夜叉形象凶恶而不祥,所以《红楼梦》中的贾琏,背地里大骂自己的老婆王熙风是“夜叉星”,至今人们还把一些凶恶厉害的女人叫做“母夜叉”。看来,夜叉的名声确实不太好。

可就是这个背有恶名的夜叉,却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中的一部。天龙八部是:(1)天(神)众;(2)龙众;(3)夜叉;(4)乾达婆(香神和乐神);(5)阿修罗(恶神);(6)迦楼罗(金翅鸟);(7)紧那罗(歌神);(8)摩喉罗迦(大蟒神)。

其实,夜叉并非汉语,而是外来语,是梵文Yakaa的音译,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音译亦作“阅叉”、“药叉”、“夜乞叉”。《法华玄赞》卷二云:“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注维摩经》卷一说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这些吃人害人的恶鬼后被佛门降服,皈依佛教,充当护法小神。佛教中的夜叉还很不少,北方毗沙门天王就率领夜叉八大将,以护众生,并各有姓名。《陀罗尼集经》卷三还有十六大药叉(夜叉)将的说法,并且每一大夜叉将手下各有七千小夜叉,总共十几万夜叉!地狱迷信流行以后,夜叉又以阴间小鬼的身分’充当起各地狱中施行刑法的鬼卒来。

在阴间里,母夜叉又有点像“女警察”,专管看守和押解女罪鬼,她们似乎比公夜叉更能胜任这一工作。

夜叉又常与罗刹相提并论,二者皆为恶鬼。“罗刹”也是古印度话,为梵文Rakaasa的音译,又译作“罗刹婆”、“罗叉婆”等。意思是“暴恶”、“可畏”。原为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数量很大,最早见于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据说罗刹本是印度古代土著民族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污蔑罗刹族人凶恶可怕,于是罗刹成了“可恶”的同义词。看来,“罗刹”这一名称,也是民族侵略、种族压迫的产物,征服者咒骂被征服民族为“野蛮人”、“恶魔”,全球皆然。

罗刹由部族民众演变为“恶鬼”以后,在《梨俱吠陀》中,被说成可以变成种种形相,如犬、秃鹫、鸟等动物形,还可变成兄弟、妻子、丈夫等人形,为非作歹,残害众人。它们常以人肉、马肉、牛乳为食。罗刹后被佛教吸收,但其恶鬼本性并未改变:“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罗刹还有性别之分,男罗刹黑身、朱发、绿眼,一副鬼模样;女罗刹又叫罗刹女,却是绝色美人。《西游记》中牛魔王的老婆铁扇公主,就是个罗刹女。佛教中的罗刹女也很多,大罗刹女就有八大罗刹女、十大罗刹女、十二大罗刹女等,还有五百罗刹女之说。

五百罗刹女的传说很有意思:

据说锡兰岛上曾有一大铁城,五百罗刹女住在铁城中,她们等商人路过此处时,便“变为美女,持香花,奏音乐,出迎慰问,诱入铁城”,举行欢迎宴会之后,全部关人铁牢中,然后再慢慢“消受”他们。

有个大商人的儿子叫僧伽罗,他与五百个商人经商路过这里,也被诱入铁城,这五百商人倒是没有马上被吃掉,反而与五百罗刹女分别配上对,还都生了一个儿子。可这些女人后来厌烦了五百商人,打算换换新口味,便准备将他们打入铁牢准备吃掉,僧伽罗预感不妙,偷偷至铁牢,由前一批吃剩下的商人口中探得了真相。

僧伽罗告之众商人,一齐潜逃。诸罗刹女觉察后,皆来追赶,赶上后以女色相诱,商人们禁不住诱惑,全和罗刹女们返回。唯僧伽罗不为所动,罗刹女王亲至其面前,“纵极媚惑,诱请令还”。僧伽罗把她赶走,并返回家乡。

不久,罗刹女王在国王面前告了僧伽罗一状,并以美色迷住了国王,被纳为妻。国王不听僧伽罗劝告,罗刹女王遂召五百女鬼,将国王及宫中所有的人吃个精光,然后溜之大吉。群臣见状大惊,商议后共推僧伽罗为王。僧伽罗为铲除妖孽,率兵攻打铁城,罗刹女们又施展妖媚惑众的伎俩,僧伽罗王令士兵们“口诵神咒,身备武威”,把鬼女们打得死的死,逃得逃。于是毁掉铁城、铁牢,救出商人们,重新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国家,叫“僧伽罗国”(意为“狮子国”,即锡兰,今斯里兰卡)。

据《大唐西域记·僧伽罗传说》记载,这位僧伽罗大商人,就是传说中释迦牟尼的化身。

孟婆神

《阎王经》说,各类鬼魂在各殿依次受苦后,最后押解到第十殿交与转轮王。此殿是专管投生的。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在(同“饫”,饱足也)忘台下,灌迷饮汤,使忘前生之事”。这位孟婆把守着阴间最后一关,权力不小。孟婆的来历如何呢?

据《玉历至宝钞·玉历之缘起》详载其事:孟婆神,生于前汉,幼读儒书,壮诵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唯劝人戒杀吃素。年至81岁,鹤发童颜,终是处女。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皆称之曰“孟婆阿奶”。入山修真,直至后汉。世人有能知前世因者,妄认前生眷属,好行智术,露泄阴机。是以上天敕命孟氏女为幽冥之神,造筑醒忘一台,准选鬼吏使唤。将十殿拟定发往何地为人之鬼魂,用采取俗世药物,合成似酒之汤,分为甘、苦、辛、酸、成五味。诸魂转世,派饮此汤,使忘前生各事……如有习狡鬼魂,不肯饮吞此汤者,脚下现出钩刀绊住,上经铜管剌喉,受痛灌吞。

这位专门给鬼魂喝“迷魂汤”(又称孟婆茶)的孟婆,在民间影响不小,许多文人作品都谈及这一典故。孟婆在阴间特蒙阎王恩准开的茶馆,又叫“孟婆店”,孟婆店所在处当然叫“孟婆庄”了。清人沈起风(谐铎)卷八《孟婆庄》讲了个孟婆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