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科普类活动指导手册
12487300000003

第3章 学校科普教学指导(2)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将有关蝌蚪生长特点的知识传授融进《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到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为青蛙的,课下每个同学都会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都能说出小蝌蚪是“先长后腿-再长前腿……一步一步成为青蛙的”。

再如,教学《垃圾》一课,为了使学生养成不乱扔垃圾,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垃圾和我”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小学生、居民等,汇报在产生垃圾、处理垃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设计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中,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增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参与更加积极主动

心理派代表人物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切实增强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又启发学生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有重量的气体。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参与了整个认识过程,不但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还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让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教师指导绝不可“越俎代庖”,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独立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获取成功的体验,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创造意识更加强烈

现代科技课需要学生机智、巧妙、创新、独特的思维参与,而学生的这一思维活动同环境、气氛、情感、兴趣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小学生来说,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激发求知欲望,增强探索的勇气,而且会帮助他们开拓新思路,引发创造灵感。

教师应积极探索创造这种课堂气氛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要本着多鼓励、多启发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和发明创造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想法或做法无论多么荒唐、幼稚都不能嘲笑,反之要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发挥创造性。

例如,科技活动“改造玩具”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造玩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大胆发言。

有的说“将我的布娃娃改成会叫的娃娃”,有的说“将我的飞机做成会飞的小鸟”。学生发言多种多样,甚至异想天开,显示出非常强烈的创造欲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

学生独特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和鼓励,能使他们极大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语文教学中的科普教育

语文教学在科普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来社会必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科技素养,那么,他们将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有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的危险。

通过语文教学提高科普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科学教育的感染和影响。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为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找到新的生长点。

1.吃透教材,挖掘科技含量

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花,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对事实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了解。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吃透教材。

现代的语文教材,一般都含有一定比例的科学知识。有关于自然方面的,有关于气象方面的,也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归纳起来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的这类课文让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把握人物精神,培养科学兴趣

行为科学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着学业和事业的成败。科学情感更是一切科学行为之源,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科学家的故事的文章时,老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偶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由此,学生也明白了只要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实现的。

3.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那他们学科学,用科学就会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上,有的家长会用竖筷子、纸上现字等现象宣传封建迷信,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就会信以为真。

针对此类现象,老师可以上一节科普课,让学生自己做明矾写字的实验,筷子直立的实验,这样做不仅能破除封建迷信,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校园的学科学的气氛更加浓厚。

4.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讲到了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教育我们要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自然环境,这样,能造福于人类。反之,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例如,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老师可以搜集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节约用水的意识。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来到附近的河流,亲眼看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在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采集水标本,请科学老师帮忙进行分析研究。

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后,可以写出调查报告,并向当地政府提出倡议,号召家乡人民爱护家乡,爱护水资源,采取科学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开展语文竞赛,渗透科技教育语文竞赛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它一般不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它的存在和发展为开展科技教育创设了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也为学生中的科技骨干力量,特别是一部分有科技潜力的学生提供了“冒尖”的机会和条件。

1.科学儿歌朗读比赛

朗诵是学生应该经常举行的一项比赛活动,让学生朗诵爱科学的儿歌宣传科技知识,有利于启迪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爱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为未来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2.开展电脑作文竞赛

当今时代已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时代,电脑的运用已开始普及。开展电脑作文竞赛,就是让学生利用电脑直接作文,打破传统的作文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现代技术手段的优越性,激发科学兴趣。

3.开展机器人设计比赛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当学生对现代科技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进行学习。

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产物,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也深受广大小学生的喜爱。因此,学校可以举行机器人设计大赛并要求为设计的机器人写上说明,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想象能力。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渗透,讲究科学,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不断发展。因地制宜的科学教育是有效的,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操作水平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虽然语文课不像科学课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材的功能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

物理课上的科普教学

在最近的百年里,物理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今天的物理学仍在飞速发展,已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全新的物理观念,仍然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一。

面对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物理教师有必要对物理学的现代进展的各个领域有一个概括的、清晰的了解,然后把它们通俗的引进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中引进新奇物理知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充分收集和整理那些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新奇有趣的知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适时透露或讲述这些知识信息,既能对教学过程起画龙点睛的妙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

如在讲述惯性一节时,教师为印证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以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为例,最后引进惯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由于轮船质量太大,所以在航行时遇到礁石等障碍时根本就不转弯,它也来不及转弯,直接就压过去继续航行。

还可以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引进天文知识,如黑洞,讲述光也无法逃离黑洞引力的束缚。根据第二宇宙速度公式和恒星质量算出黑洞半径不到三公里。

学生们知道大的恒星半径是百万公里,现在塌缩成不到三公里,那么他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实际上这也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解决了黑洞半径的估算这一考点。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通过网络收集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但又新奇古怪的知识信息,再通过备课组织这些信息,上课时合理创设情景巧妙穿插讲述这些知识信息,不仅能使教师自身知识面得到拓宽,更能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对物理最排斥的学生也会接受物理的。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科技意识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许多学生都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国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

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

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外活动增进物理了解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物理教学和物理测试中应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中学物理教学和测试的内容更接近现代物理的发展,体现前沿物理的最新成就。

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求学生要“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能读懂一般科普类文章,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有关当代物理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进步。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