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
12486600000004

第4章 青铜器的收藏指导(2)

铙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达150余公斤;另一种有五、三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铙构成编铙。铙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

而镈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铜鼓在中原一带罕见,西南地区的大量铜鼓,是秦汉以后的,但地域色彩极浓。

用于战争的“兵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古代的青铜兵器和我们后来常见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钺、刀、剑、戈、矛、铍、镞、殳、弩机、甲胄,等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

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师,手中常持钺。中国青铜剑制作,其时代可上溯到商。西周早期出现柳叶形的剑。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剑得到充分发展,长度可达1米以上。短剑应称之为匕首。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稀世珍宝,许多名剑和制剑大师的名字也从此流传百世。

测量容积用的“量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自命名,有撮、勺、龠、升、参(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等名称。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墨子》一书中说,战国时期中国已有了杆秤,有了杆秤就应有“权”,但在考古学上尚未发现实物,故尚待考证。

装饰照像的“铜镜”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它们的制作较粗糙,但系青铜镜已无疑问。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铜镜发现,随后西周春秋时期的铜镜得以确认。这时期的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很窄的钮,并有几何形或鸟兽形装饰。

战国两汉时期,铜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此时的铜镜背面常有各种不同的铸塑装饰物如虎、龙等。还有的铜镜铸有篆书阳文,这对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史有参考作用。

唐代是铜镜制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钮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体丰富多彩,制作水准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唐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见不到铜镜流传了,这可能与玻璃镜制镜技术的输入及流行有关。

宗教礼仪使用的“杂器”

除了上述这几大类型的青铜器之外,还有一些普通的青铜制生活用具,包括部分宗教礼仪性质的用品,如灯、炉、熏炉、杖首、梳、笄、线盒、带钩、金铫、熏器、滤斗、建筑饰件等。

这类器物主要出现在战国以后,与青铜器功能发生变化有关。带钩、玺印、货币数量多,也有特色。

青铜器的收藏鉴别

青铜器收藏的门槛很高,没有一定鉴赏水平,贸然步入收藏,就会收到赝品,上当受骗。为此,收藏青铜器,一定要具备相关知识。

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秦砖汉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1.我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我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1万件以上。

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2.我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我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3.器物铭文可以说是我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

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我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1万余件,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4.以容器为主的我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我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

青铜器的赝品识别由于青铜器这种藏品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分子纷纷仿制,以假乱真,骗取不义之财。这些赝品的工艺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艺造假。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使用土陶范法铸造而成,现代仿造常用三种方法,即翻砂法、精铸法、失蜡法。不管哪种方法,都会在青铜器产品上留下印记,如范线、壁厚,还有垫片痕。

2.器型造假。器型作伪主要有:器物整体作伪、器物部分作伪,还有后刻花法、新胎贴老锈、伪造铭文等办法。

3.锈色造假。主要有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用化学药水浸造,然后再埋进土里,让锈自然长出来。有些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很能乱真。另一种是涂抹黏附而成,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易脱落。

青铜器的真伪鉴定

那么,如何鉴别青铜器的真伪呢?

1.要看藏品的锈色。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2.感觉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3.要看藏品的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清新活泼;秦汉重实用。至于款识,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4.要观察铜质与器型。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5.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型、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做工、锈色制,为伪品。

青铜器做工非常讲究,与如今的机器制造的产品毫无差别。如果是重要的器皿,更是精妙雅致,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即使不懂和不爱铜器的人,见了也知道是珍贵物品,并因而爱不释手。如果看到做工潦草、器型不规整、器身遍布砂眼的,那它肯定是假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