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悬疑的未解之谜
12486400000030

第30章 生物之谜(7)

32、昆虫为何具有卓越的建筑技巧

这些昆虫为什么具有如此卓越的建筑技巧才能呢?至今还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蚁塔”

在我国广西和云南两地的南部以及海南岛,都有许多耸立在那里像塔一样的“建筑物”。这是白蚁为自己建造的巢,人们称它为“蚁塔”。

蚁塔一般高为2~3米,最高的竟达6米。它主要是用泥土以及少量的白蚁分泌物和排泄物建成的,这种建筑很结实,风吹雨淋也不会倒塌。

蚁塔内部结构极为复杂。通常有1个主巢和3~5个副巢,巢内又分隔开,形成许多小室。一般主巢的中部,是蚁王和蚁后的“王室”,此外,还有孵化室、羽化室、仓库等。蚁塔内还建有一些竖直的空气调节管道,以及沟渠和堤坝,用来流通空气和排除流入的雨水。

沼石娥房屋

在河里、水洼及沟渠等处,人们还可以看见沼石娥幼虫建造的精巧而细致的“套子房屋”。沼石娥幼虫下唇末端有一块不大的唇舌,上面有丝腺孔,孔中分泌出一种能在水里迅速凝固的粘性物质,幼虫把这种粘性物质涂抹在小介壳、沙粒及植物碎屑等物的上面,并把它们粘起来。幼虫还把这种分泌物抹在套子房屋的内部,让“房子”光滑、整洁。

沼石娥幼虫还能够利用其它的东西作为建筑材料。有人试验证明:给它小玻璃球或捣碎的玻璃屑,它就会造出一座小巧玲珑的玻璃房子。

蜂房

蜜蜂的建筑更让人难以相信,如果你仔细观察蜂巢,就会发现它是由无数六角柱状体的小房子联合起来的。房底呈六角锥体状,它包托6个三角形,每2个相邻的三角形可以拼成1个菱形,1个房底由3个相等的菱形组成。18世纪初,法国学者马拉尔琪经过仔细测量,发现每个房底部3个菱形截面的角度都相等,菱形的锐角为70°32′,钝角为108°28′。经过计算得知,以这样的菱形面组成的蜂巢结构,容量最大,而所需的建筑材料最少。

33、白蚁天生就会安装“空调”吗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事,白蚁为自己建巢就是其中之一。

科学家赞叹

白蚁是在西北平原上建巢的,巢形如金字塔状,塔高有的竟达3.5米,几百万只白蚁挤在里面一起生活。再加上蚁卵孵化,真菌生长,巢里氧气大量消耗,而二氧化碳越积越多,这样会不会使白蚁闷死呢?西部非洲的气候炎热,白天,火辣辣的阳光直射蚁巢,白蚁会不会热死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蚁巢之中温度并不很高,空气也很新鲜,这完全由于蚁巢内部的巧妙构造所致。白蚁的建筑本领使科学家们赞叹不已。

绝妙的通风系统

白蚁在蚁巢四周的壁墙上建造起许多相互垂直的肋状通风道,空气能从蚁巢流入这些风道,循环流动。这些肋状风道有点像大型电机的散热片,蚁巢热空气通过这里时能够冷却。而且这些风道表面还有无数细孔,能和周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即排出二氧化碳,流入新鲜空气,蚁巢的底部还建有一个容积很大的空气贮存室,里面贮存着大量新鲜、清凉的空气。白天,太阳晒热了蚁巢表层,肋状风道里空气受热上升,带着蚁巢中的热空气循环流动,这样,就把空气贮存室里的冷空气带入白蚁生活的巢里,蚁巢里的温度也就降低了。而通风道里的空气冷却后,又会带着新鲜的空气下降到贮存室里。这样,白蚁就依靠太阳热能为动力,使巢里的风系统有效地工作,使巢里空气始终保持新鲜,温度适宜。这些小昆虫竟能够根据物理学上的空气流动原理来设计、建造通风设备,这真让人不可思议,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千万年来,生活在西非原野上的无数白蚁一代又一代建起这种奇异的巢。

白蚁究竟是如何建成这些高大的蚁巢的,他们又是怎样把奇妙的建筑艺术品代代相传下去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

34、蚂蚁城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在前苏联爱沙尼亚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迹:在一个方圆仅1.9平方公里的地方竟有1500个蚂蚁窝,每个窝各有100多万只蚂蚁,这就是生物界极为罕见的特大“蚂蚁城”。目前,这个蚂蚁城已受到保护。

蚂蚁城

蚂蚁城中的蚁窝一般以松毛和小树枝为材料,搭在树墩的旁边。窝与窝之间还有蚁道相通。窝的高度和大小都有一定的规格,通常高1.5米,底部直径约7米,呈钟形。远远望去像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小山丘。

合作求生存

这里的蚂蚁头尾粗大,而腰身细小,属红黄色蚁群,体形像黄蜂。它们很讲究“血缘关系”,随着蚂蚁的增多,到了一定时期就要分家,亲属户住在一个营区。这些蚂蚁辛勤地劳动着,盖房建屋,繁殖后代。蚂蚁除了要与严寒作斗争外,还要预防野猪和啄木鸟的袭击。

形成原因

蚂蚁城四周的树木直立高大,枝叶繁茂,几乎没有病树。神秘的蚂蚁城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没有人得出结论。

35、大雷鸟为什么会变聋

大雷鸟是一种警觉性很高的鸟,它能觉察到百米以外的动静。但是,当大雷鸟在求偶发情期间唱情歌时,就会失去理智和听觉,变成聋子,因此,在俄语中叫聋子鸟。

探寻听力丧失缘由

是什么原因使唱情歌的大雷鸟变成聋子呢?动物学家科姆帕雷季在18世纪就曾提到,大雷鸟耳聋是由于它外耳道的独特腺液分泌太多的缘故。自此以后,又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这些人认为大雷鸟的耳道里有一种特殊的突起或裥褶,由血管向这里源源不断地供应丰富的养料。在求偶发情期,大雷鸟的这个部位会由于大量充血而肿胀,以至当大雷鸟张嘴唱歌时,引起某一块头盖骨压迫该部位,从而完全堵住耳道,使其失去听觉。还有人认为,是大雷鸟在放开喉咙高唱时的强烈共鸣,导致了这种鸟的自我震聋。

高歌引发听力丧失

着名的德国动物学家施瓦茨科普夫发现,当鸟类因唱歌张开嘴巴时,它们鼓膜的张力就减弱,以致引起听力丧失。这个发现证明不仅仅是大雷鸟,其他任何鸟类在引吭高歌时都会出现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现象。

神经高度兴奋

如果施瓦茨科普夫的观点正确的话,那么这也只是大雷鸟耳聋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则可能是由于大雷鸟发情唱歌时神经高度兴奋。

大雷鸟发情歌唱时,只是失去听觉,而不会失明。当一只正在唱情歌的大雷鸟突然看到某个猎人,或受到手电筒照射时,它会立刻飞走。奇怪的是,大雷鸟在逃命的瞬间不能立即停止歌唱,要过一会才能停下来,这是因为它要抑制脑区的强兴奋还需要一段时间。

导致大雷鸟唱情歌时丧失理智和听觉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没有一个能够让人信服,其真正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36、鸟类也会冬眠吗

有许多陆生脊椎动物都存在着冬眠现象,而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类群,那么,鸟类中是否也存在冬眠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冬眠的弱夜鹰

随着人们对鸟类季节性迁徙的研究,再也没有人相信鸟类也存在冬眠现象。可是,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1946年12月,3位生物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个深山谷中发现,一只小弱夜鹰,僵硬地蜷缩在岩石裂缝中。开始他们以为这是一只死鸟,但它的一只眼睛眨了一下,使他们大吃一惊。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一连串的实验,他们发现弱夜鹰的体温仅有18.1℃,而正常情况下是41.1℃;眼睛对光线没有反应,心脏跳动很微弱;把镜子放在它鼻孔前,没有一点湿气凝结。这样一只睡得昏昏沉沉,像死了一样的鸟,到春暖天气温度升高时,却醒来飞走了。他们连续4年的冬天对小弱夜鹰进行观察,否定了鸟类不存在冬眠现象的说法。

恒温动物的冬眠

在鸟类中,临时性的“睡眠”现象并不罕见,但像弱夜鹰那样的完全冬眠,却是极少见的。真正进行冬眠的恒温动物,如冬眠的哺乳动物,必须具备生理上的一些适应机能,比如心跳次数几乎减少98%,体温降到只比外界温度高出1℃,机体停止产生热量等。但它的神经系统能照样产生神经冲动,对外界刺激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它还必须具有在没有肌肉活动的情况下使体温骤然回升的能力。另外,在它的体内还必须有一个准确的“生物钟”,用来诱导它年复一年地冬眠与苏醒等等,而鸟类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

鸟类到底是在冬眠吗?它是如何适应冬眠这一生理现象的呢?这还需要生物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37、鸟类为什么要迁徙

鸟类为了生存,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都要由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过一段时间又飞回来,人们把鸟类的这种移居活动,叫作“迁徙”。

冰川期的习性

鸟类为什么会有迁徙现象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远在10多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多次冰川期。冰川来临时,北半球广大地区冰天雪地,鸟类找不到食物,只好飞到温暖的地方。后来冰川逐渐融化,并向北方退却,许多鸟类又飞回来。由于冰川周期性的来临和退却,就形成了鸟类迁徙的习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鸟类的迁徙现象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存在了。

激素调节

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受体内一种物质的周期性刺激而导致的。这种刺激物质可能是性激素。有时候,由于这种物质刺激导致的迁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这些鸟类中往往可以看到,当迁徙季节来临时,雌雄双亲便抛弃刚出生的小鸟而远走他乡。

也有的科学家用生物钟来解释鸟类迁徙现象。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鸟类的迁徙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它自己内在生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不迷失方向

而鸟类的迁徙总是按固定不变的路线飞行,从不迷失方向,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是通过视觉,依据地形、地物与食物来辨认和确定迁徙路线的。而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在白天迁徙时是以太阳的位置来辨认迁徙方向的,夜晚则以星宿的位置确定飞行的方向。有的科学家则认为鸟类的迁徙路线是靠鸟类对地球磁场的感应确定的。

科学家们对鸟类为什么迁徙和鸟类迁徙为什么不迷失方向等问题各有其理,究竟谁是谁非,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确定。

38、群鸟为什么自杀

在印度东部边远地区,有一个名叫贾廷加的小村子。贾廷加被喜马拉雅山脉巴赖尔山所环抱,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原先并不闻名。

贾廷加村的出名是由于村子里发生的“群鸟自杀事件”。每年八九月份,一到晚上天气漆黑一片,正巧又是刮南风,这件怪事就出现了:只要有人一点上灯火,就马上有成千上万只小鸟立刻朝亮光扑来,直到羽毛被火烧焦为止。

群鸟自杀

20世纪中叶,英国的吉恩听说这件事后专程来到了贾廷加村,终于亲眼目睹了群鸟自杀的全过程。

一个夏天的晚上,天黑洞洞的,看不见星星和月亮,阵阵南风掠过树梢,刮得林子呜呜发响。吉恩静静地在村子里等待着。

一会儿,村子里有人点亮了一支火把,接着又是第二支、第三支,成百支火把点起来了。

突然,成群的小鸟从北面朝村子里飞来。它们一进村就朝火把上扑,一只接一只,一只压一只,一群连一群,有的当场压死了,有的虽然没有死,但只剩下一口气。侥幸未死的,也拒绝吃任何东西。最后,全都死于非命。

鸟儿为什么要到贾廷加村来自杀?它们的自杀时间为什么都选在八九月份?而且,还只在漆黑而刮南风的晚上呢?

磁场异常引发自杀

1957年,吉恩调查了贾廷加村及其周围地区自杀的鸟儿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情况之后,写了一本名为《印度野生动物》的着作,首次向世界披露了群鸟自杀的情况,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极大震动。

继吉恩之后,印度科学家森古普塔博士于1977年也来到了贾廷加,他在村子里住了很长时间,对群鸟自杀作了广泛的调查。森古普塔又发现,这些自杀的群鸟飞入村子的方向也是固定的,它们总是从北向南逆风进村。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森古普塔仔仔细细地勘测了村子周围的自然环境,他认为,贾廷加村四周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磁铁矿,因而引起地磁感应和地心引力的变化。森古普塔博士断言,正是这种异常,导致了群鸟的自杀。

那么,为什么群鸟要选择一定的时间、地点自杀呢?

森古普塔博士认为,昼夜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都可能导致自杀的产生。但是,为什么只在八九月份、刮南风的漆黑夜晚,群鸟才自杀呢?森古普塔自己也一时弄不清。

不过,森古普塔还是把自己研究成果写信告诉了印度、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50多位着名鸟类学家。在信中他向同行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森古普塔认为,生活在贾廷加村周围的鸟类,由于受到特异的地磁场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从栖息地点飞出来,而此时的贾廷加村,又一下子由漆黑变得灯火通明,亮得刺眼。鸟儿们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和生活能力,就到处乱窜,演出了一幕幕悲剧。

森古普塔的观点公布以后,他接连不断地收到来自各国的信件。写信的人中间,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沃尔克特博士是赞成者,他看了森古普塔的信以后,大为赞赏。为了证明森古普塔的结论是正确的,他还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沃尔克特找来几只信鸽,又在鸽子身体上缠好几个微型线圈,然后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来改变信鸽身上线圈的磁力线方向。结果,原先头脑清醒的鸽子竟然变得头昏脑涨,神智不清。沃尔克特的这个实验结果,为验证森古普塔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