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悬疑的未解之谜
12486400000027

第27章 生物之谜(4)

有人还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水池中拦上网,只是在网口中间留一个口,然后把海豚放进去。海豚可以在网口处随意地钻来钻去,不会碰到网的其它部位。就是把它的眼睛蒙上,也不会有丝毫差错。

海豚间的语言

海豚之间还有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比如把一对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海豚分开在两个水池里,相互无法接近和看见。然后再用一根电话线把两个水池连起来,只要电路一通,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两只海豚竟然用一种特殊的声音“交谈起来”。如果电路一关,它们就中止了“谈话”。即使把两只海豚分隔在遥远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它们也会通过电路进行“谈话”。有人还把海豚娃娃的声音录下来放给海豚妈妈听。当海豚妈妈听到之后,显得很焦躁,四处寻找它的孩子。海豚还可以用这种声音向同伴发出警报。

奇妙的声纳系统

海豚的这种奇妙的声纳系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人类试图揭开这一秘密。

首先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海豚没有声带,为什么会发出音域极宽的声音呢?有人认为,海豚主要是靠跟喷气孔相通的鼻囊系统发声的。可是如果说它在水上用鼻孔发声还说得过去,那么它在水下发声又怎样解释呢?因为它潜入水下时,鼻孔就会闭合,可它仍然可以发出声音来。科学家们又发现,在海豚的脑门上有一块圆圆的像西瓜一样的组织,大概是这块“西瓜”起到了声透镜的作用,声音就是从这里聚焦成声束向水中发射的。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因为他们发现,海豚虽然没有声带,却有发达的喉头,当它吞咽食物时,发声就会停止。他们认为,海豚的声音大概是从喉头发出的。

超声波探测能力

人们还发现,海豚有很强的超声波探测能力,即使把它眼睛给蒙上,它也能找到目标。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海豚的外耳已经退化,已起不到耳朵的作用,其声音是通过下颌的脂肪传到内耳的。对这种说法有人表示反对,他们看到海豚的耳道中充满了水,认为海水对声音有很好的传导作用,因此,它的耳朵仍然是主要的听觉器官。

围绕着海豚的声纳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尤其是在接收回声问题上,仍然是迷雾重重。假如有那么一天,海豚的声纳问题被彻底揭开,对人类将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16、海豚游速之谜

在海洋动物中,海豚可算得上是游泳健将,它平常的速度每小时可游40~48千米,当它全力前进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每小时80千米。这样的速度足可以让其它鱼类望尘莫及,因此人们便把海豚称为海洋里的“飞毛腿”。

“格雷怪论”

但科学家们认为,根据海豚的自身特点及形体,它的游速怎么也不能超过20千米/小时。如果海豚的游速超过了它的肌肉所能承受的限度,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一是海豚的肌肉具有超自然的高效率,比一般哺乳动物强6倍;二是它采用某种奇特的方法减少阻力。这种假说,是1936年英国的一位水生动物研究专家詹·格雷提出来的,人们便把这一理论称为“格雷怪论”。

自从格雷提出这一怪论以来,科学家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海豚的游速问题成了热门话题。

减阻的皮肤

人们很快就证实了海豚的肌肉没有特殊的构造,当然也就不具备超自然的高效率。那么,它的超速动力源究竟来自哪里呢?

有人把研究的焦点放在海豚那流线形的体形上。为了证实这种假说的可能性,便做了一个海豚的模型,从体型到体表都与真海豚别无二致,另外在模型上还安上了与海豚尾鳍所产生的推力相同的推进器。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它与海豚的速度比起来要慢得多。这一假设被推翻了。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觉得海豚的游速与其皮肤有关。因为海豚的皮肤很特别,光滑而富有弹性,同时它还不沾水。有人分析,它那光滑的皮肤可能会分泌一种润滑物质,用来减少水中的阻力。这一假说也被推翻了,因为经研究发现,海豚没有皮脂腺,无从分泌润滑物。

后经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海豚的皮肤分上下两层,上层也就是外层,弹性很强;下层也就是内层,也有很好的弹性。上层皮肤在受到水的压力时,会根据水压的程度而变得凹凸不平。当海豚进入高速运行时,身体振动所引起的紊流就会在皮肤的凹凸变化中得到调整,这样就能大大减少阻力。有人根据这种说法,研制了人造海豚皮,把它贴在鱼雷模型上,结果相当令人满意,其受阻情况比普通模型减少了60%。

可以说问题至此有了极大的进展,但人造海豚皮还不能令鱼雷模型达到让人满意的高速度。它与真的海豚皮差在哪里呢?这还是一个尚待破解的谜。

17、清洁鱼之谜

人一旦有了病,都要到医院去看医生,经过医生的治疗,使疾病得到解除。那么,生活在水中的鱼得了病之后,也有医生看吗?有,那就是清洁鱼,鱼一生了病,它们就去找清洁鱼。

清洁鱼

生活在海洋里的鱼和人一样,不断地受到细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这些令人讨厌的小东西粘附在鱼鳞、鳃、鳍等部位,就会使鱼染上疾病;同时,鱼之间也在不断发动战争,一旦受了伤,也需要治疗。那么谁来给它们治病呢?医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小鱼,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清洁鱼。

清洁鱼给鱼治病,既不打针,也不吃药,而是用它那尖尖的嘴巴清除病鱼身上的细菌或坏死的细胞。不过它在给鱼治病的时候,对病鱼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要示它们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立在它面前,否则它就不给予治疗。假如鱼得病位置是在喉咙里,那么,病鱼就必须乖乖地张开嘴巴,让“医生”进去清除病灶。

鱼医生

清洁鱼是不是真的在给鱼治疗呢?科学家们曾做过实验。他们在一定的水域里,把所有清洁鱼都请出去,结果怎么样呢?只过了两周,他们就发现,不少鱼的鳞和鳃上都出现了肿胀,有的还得上了皮肤病;而有清洁鱼的水域,鱼则生活得很健康。由此可以证明,清洁鱼是称职的“鱼医生”。

在海洋里,大约生活着40多种清洁鱼。它们的“医院”一般设在有珊瑚礁或岩石突出的地方。它们不分昼夜地工作着,有人曾发现,一条清洁鱼在6个小时内医治了几千条病鱼。

话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既然都是鱼类,为什么清洁鱼能给别的鱼治病,它自己不会感染上疾病呢?其它鱼是怎么知道清洁鱼会治病的?所有的鱼类几乎都不吃清洁鱼,难道它们都知道这种鱼能治病,而对它格外地爱护和尊重吗?不知将来哪一位科学家能回答这些问题。

18、鲸鱼之谜

鲸鱼是哺乳动物中少数向海洋进化的动物。

抹香鲸之谜

全世界的鲸鱼共有90多种,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而抹香鲸在鲸类中,要算是老大哥了。它不但个头大,捕食凶猛,其外形也很奇特,就像一个大大的蝌蚪,而脑袋就占了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看上去有头重脚轻之感。它那个大脑袋可不是空的,里面储满了鲸油,一头大抹香鲸脑袋里的油,重达1000多千克。人们还发现,抹香鲸的油是所有鲸类中最纯净的。这样一来,抹香鲸就遭了殃,人们为了牟取暴利,肆意捕杀,抹香鲸的数量锐减,从原来的100多万头,减少到现在的几万头,面临灭绝的危险。为了挽救抹香鲸的命运,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并在海洋里划出禁猎区。

科学家们对抹香鲸最感兴趣的还是它奇特的大脑袋。它长那么大个脑袋,是干什么用的呢?人们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抹香鲸大脑袋里面的脂油,起着回声探测器的作用。抹香鲸的食量很大,平均每天需要捕食300千克,它不仅白天要捕食,晚上也要进食。抹香鲸的食物主要是章鱼和大乌贼,在嘈杂的海洋世界里,如果不用回声定位法来探测猎物的方位和数量,行动就不会灵敏和迅速。而抹香鲸大脑袋里的脂肪,就像声学中的透镜体,把复杂的回声折射成灵敏的探测声束,传入耳中,这样才可让大脑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有人不同意以上这种说法,认为抹香鲸大脑袋里面装了那么多的油,是为了潜水用的。因为抹香鲸的食物——章鱼和乌贼都生活在深海区,它为了捕捉到更多的食物,必须延长潜水时间,它那个大脑袋里面装的那些油脂,就起到了浮力调节器的作用。这两种说法谁是谁非,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此外,人们还发现抹香鲸另外一个奇特之处,即它只有下牙,没有上牙。下牙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长,每侧有40~50枚,这些牙齿把上颌刺出了一个个洞。别看它牙齿长得怪,一旦被它咬住,就休想脱身。有人分析,抹香鲸捕捉大王乌贼,不是靠它的牙齿,也不是因为它那个庞大的身体,而是它在捕食之前要大吼一声,这一声会把动物吓昏,然后它再慢慢品尝。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鲸鱼唱歌之谜

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单调、枯燥的生活往往让人非常烦躁,但有时会从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传来悠扬动听的歌声,使人们烦燥的心情顿时平静下来。这悠扬的歌声是谁唱出来的呢?原来就是那海洋动物之王——鲸。

在鲸的群体中,须鲸是唱歌的能手。经观察,它们无论是成群结队还是单独一个,唱的都是同样的歌,但节奏并不完全相同。一首歌唱过一年以后,第二年又换成新歌。这些乐曲十分复杂,有一定的规律,有同样的结尾,很像人类诗歌的韵脚,与人类古典乐曲中的咏叹调极为相似。最短的6分钟,最长的可达半个小时。它们的音域宽广,高调可达到工厂的汽笛声那么高,低声可与人类混声乐队的低鸣相比。有人把它们的歌声录下来,加快14倍播放,那声音就像美妙无比的夜莺在歌唱。它们的歌声激发了作曲家的灵感,有人根据鲸鱼唱的歌,谱出了很凄婉的乐曲,那曲调忽而像叹息,忽而像呻吟,听起来催人泪下。

鲸鱼为什么要唱歌呢?有些生物学家经研究认为,其目的是为了向异性表达爱情,因为唱歌的鲸鱼只有雄性,并且还是在生殖季节。大概是为了赢得对方的欢心,才唱出这么美妙的歌声的。但人们又发现鲸还有其它表达爱情的方式,如接吻——互相用嘴撞触。由此看来,如果唱歌是为了表达爱情的话,那也只能是一部分。还有没有其它目的呢?现在还说不清楚。

此外,人们还惊奇地发现,鲸是没有声带的,那它为什么能发出声来呢?这也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

19、深海生命之谜

一提起深海,人们自然会把它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联系起来。大家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那么,在深海里,常年漆黑一片,应该是不会有生物存在的。美国的一艘深海探测器“阿尔文号”通过对深海进行考察,对以上说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头望的海底世界

1977年2月,“阿尔文号”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几千米深的海下热泉处发现,这个终年黑暗没有阳光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繁衍生命的沃土,在这里,生活着许多蛤、贝、白蚱、蟹和红冠蠕虫等动物,但其形状却与阳光世界里的有很大区别。这里的红冠蠕虫最长的达2~3米,它用白色外套管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保护着自己的柔软身体。它没有嘴,没有眼睛,也没有消化系统,就靠着伸出套管顶端的身体过滤海水中的食物。它的血液里充满了富含铁质的血红蛋白,因此显得格外红。有一种巨蛤足有1英尺长,也是靠着过滤水中的颗粒食物生活。毛绒绒的深水白蚌与陆地上的蒲公英极为相似,好像与僧帽水母有一定的亲缘。还有一种像虾一样的动物,在眼睛柱柄的末端长着肉冠,用它在岩石上刮取食物。还有样子像蟹的东西,长着长腿的小蜘蛛,等等。这一切,给科学家们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怎么给它们分类?它们在没有阳光的世界里是怎么生活的?这些都是未解的谜。

深海生物生存之谜

有人曾对这些深海生命的生存条件进行过分析,认为海水经过高温和高压,所含的硫酸盐变成硫化氢,有些细菌就靠着硫化氢进行代谢,靠吸收温泉热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动物则靠过滤这些细菌生存,大的动物又以小的动物为食物。就这样,在没有阳光的深海世界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食物链,由此而维持了一系列生命的生存。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它给人类的启示将是极为深远的:人们一方面可以发展没有阳光的世界里的生物,另一方面,还可以探索没有阳光的星球上的生命。但是事情会是这么简单吗?

20、懒猴之谜

生活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密林中的一种猴子,因为它发出的声音像蜜蜂一样,人们便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蜂猴。但这种猴懒得出奇,人们又送给它一个形象的雅号——懒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