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阅读类活动指导手册
12486200000005

第5章 读书的方法与作用(1)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当今社会,时间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宝贵。会不会管理时间,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怎样科学管理时间呢?

节省时间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为时间的节约。”要想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安排时间先问三个能不能

(1)能不能取消它: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节制一下过于广泛的兴趣、过于广泛的交友是十分必要的。对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不必见的人,应该决然取消,对做不做无妨的两可间的事情,为了节省时间,也可不予安排。

(2)能不能合并起来做:把能合并起来办的事、见的人,尽可能合并起来办,做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比如用洗衣机洗衣时,洗莱、做饭;排队买菜时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时打毛衣;散步时交谈;旅游时观察等等。

(3)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一个人能办的事,不要派两个人、三个人去做;了解一部名着的内容和情节,可以看一部电影或一本连环画,而用不着去看原着;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传播工具了解信息等。

2.利用时间先抓三个快不快

(1)节奏快不快:调节频率,加快节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动作快不快: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用时间的长短,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孙子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买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一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上街投邮又是一个钟头。一个动作迅速的人5分钟可以办完。

(3)进展快不快:我们讲新的时代观念、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一个小时办完了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其进展速度就提高了一倍。在有限的时间内办成更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挤时间

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快的生活节奏中,在繁忙的工作中,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呢?

1.化零为整凑时间

要想成为时间的富有者,首先要学会化零为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充分利用,这就要做到:

(1)切莫小看几分钟。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

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时间无论怎么紧,在等车、理发、做饭、哄孩子中挤出三五分钟时间还是可能的。

(2)空余时间不能丢。晋朝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我们每天饭前饭后空余时间也都可以利用。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不少时间。

(3)早晚时辰要利用。我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我们如果能多利用点早晚时间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2.设法简化生活,腾出空余时间

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

3.善于利用假日,巧妙安排时间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每年有节假日110天,加上休假,一年共有130天左右。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的七分之一。

数学家科尔解开“267-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后,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科尔的回答是:“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瞧,这三年的星期天该是多么有意义啊!

培养良好的读书心态

读书是需要心态的。人们读书是为了寻求一种心态,书被人读却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延续。

大凡读书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大概可分为两种心态:一种为读书而读书,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随书中情节而悲喜,因书中人物而忧乐,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另一种浮游于书外,一手拿笔一手拿书,时刻留心好句子、好道理,以备日后自己写作或研究所需,一本书读下来收获亦不可谓不丰。

阅读的成功皆源于心态,把握你的心态,就能开启你心理能量的宝库。环境不易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性格不可以改变,但是心态却可以调整,激发你的潜力,改变你的一生。

纯洁的心境

即在阅读之前把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全拭去,使心境如一块水晶、一池春水。读书时,将名利、得失、琐事、烦恼等杂念统统排除,令心境清如一泓秋水。这样阅读,印象才会清晰,记忆才会深刻,理解力和吸收力才会更强。

读书,更需要有这种纯洁的心境,唯有如此,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才可以完成人生的升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之士,有用之人。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但是无聊之时,手握一卷,于湖边树下,小读片刻,也有趣的紧。疲劳之际,看看武侠,聊聊言情,得一刻轻松,也是人间美事。

安静的心绪

读书时,要心平气和,循序渐进,切忌急躁浮虚、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心绪安稳平静,才能克服慌乱和烦躁。这种心境、这种阅读心理要靠教师去创造。有了这种安静的心绪,才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阅读时才会把全部精神倾注在阅读对象上,加强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力,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功利和实用色彩,而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这条道路上,决没有“速成”的捷径可走,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长时间地去思考去领悟;要我们潜下心来,踏踏实实感悟一点东西。

乐观的心情

将读书看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一种高尚的娱乐,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而不是把阅读当作消遣、解闷,或仅当任务来完成,以致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带来失落和无尽的烦恼。作为教师,对环境、处境,应该有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而不应该有反感的逆心理,应该对生活充满理想、充满热情和信心。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向上面爬着,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读书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融。不识外国字母,却可与伊索、柏拉图这样的哲人交谈,感受他们的智慧;没经历文艺复兴,却可与莎士比亚这样的巨匠交谈,感受他的文学魅力;未到过苏联,却可与列宁、高尔基这样的伟人交谈,感受他们的思想威力。他们不向你索取什么,却给你无穷的乐趣、安慰和鼓励。

渴求的心态

新世纪的人们应具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生活中手不释卷,宁静致远,在书海里泛舟遨游,其乐融融。在阅读时的整个过程中,要有一个念念不忘的目的,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爱不释手的感情。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此三者,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变苦恼为享受,便会产生一种废寝忘食的积极性和棒打不回的意志力。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要做到世事洞明,就必须下一番苦功,以渴求的心态去学习钻研,从而获得真谛。读书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和个人兴趣,把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深学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才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工作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今天看到这个新潮就读这个,明天感觉那个热门又读那个,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那么我们就可能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而难以具备真知灼见。

畅通的心路

读书释疑,要求思路畅通,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立体反向思维,切忌钻牛角尖,进死胡同。心路畅通,才能及时博采“他山之石”,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迅速了解当代最新成果,尽快地站在教改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跳一跳、摘桃子”;才能既立足现实,又高瞻远瞩;既规行矩步,又瑰意琦行;才能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善于汇集分析各类图书信息,建立反馈和情报流通渠道,打破学科的“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建立起学科教学之间的“互联网”,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才能善于思索,“爬罗剔块”、“刮垢磨光”,从而选择出真实准确、新颖实用的有价值的智慧,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

好胜的心理

争强好胜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看书求知,要争强好胜,永不满足书中已有的结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现实的生活确实需要好胜的心理:

要么胜利,要么成为野兽的午餐。普通人的阅读心理往往是沿着好奇心理→乏味心理→无所谓心理,或者是沿着好奇心理→好胜心理→自满心理,或者自卑心理→无所谓心理的顺序变化的,所以,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心里却如一潭死水。

读书后有了好胜的心理,你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其心理大都是沿着好奇心理→好胜心理→探索心理→快慰心理的过程循环往复,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我们和优秀的人一起生活学习,对自己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机遇。

压力使我们深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不敢懈怠,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机遇让我们得以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会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不曾有的东西。虚心地将别人的优点全吸收过来,“择其善者而从之”,追求卓越,永无止境,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攻关的心力

学习中遇到问题,要敢于碰硬,知难而进,不要在难题面前绕道走,不达目的誓不休。读书莫怕难,攻城莫畏坚;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阅读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利用各种知识进行攻关,进行研究和创新。

有了攻关的心力,就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点到面,由实践到理论地整合推进,迎接、跨越挑战。就能够充分挖掘资源,力求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情趣、有重点、有特色,每一个层面的设计要突出、要周到,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都要流畅自然,层次分明。这样就可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一题到一法,由方法到理念,有了攻关的心力,就可以对阅读而获取的知识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信息,如把自己的心得撰写成论文,拿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带到会议上交流等等,从而新颖的研究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更广泛的社会效益。或把研究策略导入日常工作,联合攻关,以研导学,学研相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步前进,实现由“工匠”到“行家”的转变。

积极的心志

也许你在读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克服这些困难后的一片蓝天。“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当某种阴暗现象、某种困难出现在你面前时,如果你去关注这种阴暗、这种困难,那你就会因此而消沉,但如果你更加关注着这种阴暗的改变、这种困难的排除,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充满力量。作为教师,只要想读书,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人从一个生性懒惰、办事拖沓的财主手里买了一块地,等到办完一切手续后,已经是四五月份了。邻居告诉他,现在已经错过了春天,除了种些蔬菜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这个人经过思考,种了一些生长期较长的谷类种籽,终于获得了大丰收。

因此,只要你有播种的心理准备和耕耘的积极心态,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能够收获希望。积极的心态不但会使自己充满奋斗的阳光,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阳光。积极主动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社会、学校只能给你提供道具,而舞台需要自己搭建。演出需要自己排练,能演出什么样的精彩节目,有什么样的收视率,决定权在你自己。

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的。

敞开的心扉

虚怀若谷,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这也是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石。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择土壤,方能成其大。只有虚心地敞开心扉,才能有进步,有成就。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

在读书的现实生活中,唯有虚心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凡事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处事应虚心请教别人,只有低着头的麦杆麦穗才是好麦穗。一个人缺少谦虚就是缺少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谦虚的人,学十当一,常思己过。

也许你在某个学科已经满腹经纶,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技能,也许你已经成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教坛新星,但是对于新的学生,对于新的课程,对于新的课堂,你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方法,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我们就必须去领悟,去感受,把自己融入到整体工作之中,融入到团队之中。否则,你就永远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