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6岁的洛克菲勒经营起当时风险很大的石油生意。当他所经营的标准石油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控制了美国出售全部炼制石油的90%时,他并没有停止冒险行为。19世纪80年代,利马发现一个大油田,因为含碳量高,人们称之为“酸油”。
当时没有人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提炼它,因此只卖15美分一桶。洛克菲勒预见这种石油总有一天能找到提炼方法,坚信它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所以执意要买下这个油田。当时他的这个建议遭到董事会多数人的坚决反对,他只得说:“我将冒个人风险,拿自己的钱去购买这一产品,必要时可拿出二百到三百万。”
洛克菲勒的决心终于迫使董事们同意了他的决策。结果,不到两年多时间,洛克菲勒就找到了炼制这种酸油的方法,油价由15美分一桶涨到1美元一桶。标准石油公司在那里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炼油厂,盈利猛增至数亿美元。
胆识是营销所必需的一项因素。洛克菲勒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有慧眼,另一方面是有胆识。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愚者赚今朝,智者赚明天。”着眼于明天,积极改进思路,才能抓住机遇,独占鳌头。
何谓人才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最终会是大赢家。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最主要的是三种人才:能独立做好一摊事的人;能带领一班人做好事情的人;能审时度势,具备一眼看到底的能力并制定战略的人。
17跳出思维定式,拆掉思维的墙
一个人总是反反复复地走老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懂得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转弯。
胜任者打破思维定式,平庸者沿着老路前行。社会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是永恒的,我们必须以主动求变的方式来应变。只有善于从变化中求创新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员工,总是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机会。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有较快发展的。总是习惯于参照经验的人,往往陷入思维定式的怪圈。一个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一味地依赖经验不知变通,遇到事情只习惯性地采用从前的做法,那么在新的问题出现时就很可能无法应对。
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式其实是活动之前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根据以往的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定式心理的存在无疑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习惯于用固定的眼睛看问题,用固定的思维想问题,而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从而踏入因循守旧的僵局,无法有更多的创新。
卓越者不仅仅善于使用经验,更懂得如何突破思维定式的怪圈,遇事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自己犯下因循守旧的错误;平庸者没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总是习惯于走“老路”,才逐渐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成为思维定式的牺牲品。试问,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怎么能实现成功呢?
要想在变化中扬帆起航,就得让自己的思路变化快于社会的变化,才能在复杂的变化中游刃有余,从容应变。善于求变,从无路到有路,变不可能为可能,在别人认为无路之境开辟道路,我们才能占领先机。
拆掉思维的墙
《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在地上,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猕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最后猕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都被路旁的鸡鸭吃得颗粒全无。
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某些疑难杂症,如果缺乏智能判断,只是一味地寻求解决之道,不也像故事中的猕猴一样只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等到后来发现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是否也曾放弃了手中的一切,而只是寻求掉落的一颗呢?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放不下一些问题,有些人费尽心思,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解决办法,结果常常作茧自缚,无果而终。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耽误了更远大的前程。
生命如舟,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把那些束缚我们手脚的“坚果”果断地放下。让我们从猴子的悲剧中吸取一个教训,牢牢记住:该松手时就松手。这样才能腾出双手,去抓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思想上学会转弯,是一种思维方式,靠的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靠的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学会转弯,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武装头脑,这样就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不骄不躁,使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坚实和平稳。
打破思维定式限制
想法太多和想得太简单都是受思维定式所影响。一旦“想法太多”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我们做起事来就会处于优柔寡断、殚精竭虑的状态。
魔术大师萨拉马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条件是让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
有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伟大的萨拉马挑战,有意给他难堪。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萨拉马来看看能否从这里出去。
萨拉马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了起来,大家遵守规则转过身去不看他工作。萨拉马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30分钟过去了,萨拉马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45分钟,一小时过去了,萨拉马头上开始冒汗。两小时过去了,萨拉马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筋疲力尽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门却顺势而开。原来,牢门根本就没有上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只是个样子。
小镇居民成功地捉弄了这位逃生专家。门没有上锁,自然也就无法开锁,但萨拉马心中的门却上了锁。大师的失败在于他太专注这把具有象征意义的锁了,他的目标从“逃生”不知不觉地换成了“开锁”。而且,先入为主的概念告诉他:只要是锁,就一定是锁上的。
不要让定式思维束缚了你。开锁只是过程而非结果,当你打不开锁的时候,不妨看看门是否开着。
摒弃鹦鹉思维
人处事,或采用创新思维,或采用鹦鹉思维。如果你感叹为什么创新总是与自己无缘,为什么创新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妨想想自己是否属于鹦鹉思维一族。
那么,什么是鹦鹉思维呢?知道鹦鹉学舌特点的人,肯定明白所谓的鹦鹉思维形容的是模仿、照搬他人的方法。一个被鹦鹉思维禁锢的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既成的眼光看待问题,并习惯于服从大多数人的建议和看法。这类人盲从大众的判断,自然很难别出心裁,有所创新。
那些时不时会有创新的精灵在头脑中翩翩起舞的人,则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对即使看起来很神圣的东西也不会不问是非地信任;
总是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只要认为是对的,即使没有人支持,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
眼中没有所谓的偶像,只是看重自己看到、自己思考的东西。
从众心理引导下的盲目的员工是难以胜任工作的。有人把若干条首尾相连、围成一圈的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在花盆周围放上毛毛虫爱吃的松针。结果毛毛虫一个接一个不停地绕着花盆转圈,终于因为饥饿和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究其原因,在于自身的盲从。盲从使其无法突破那个圈。同样,岁月也会抛弃、淘汰掉那些懒于思考的盲从者,把那些勇于突破的创新者推向卓越之巅。
要想比别人更有新意,总是能够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具备怀疑精神,勤于思考,随时都准备反对和拒绝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像鹦鹉一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辩证地看待经验和权威
什么是经验?通俗地说就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类似“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话。善于总结经验是好事,但是一味地套用经验、依赖经验就不对了。因为以前适用的方法现在不一定行得通,适用于自己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别人。经验不一定总是正确的。
一头驴子背盐过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背上的盐融化了。驴子站起来,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一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里。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站起来,而且一直往下沉,直到淹死。
驴子为何死于非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能正确地对待经验,而是很机械地套用了以往的经验。这说明成功的经验固然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一味固守也足以败事。
在许多事情上,我们失败的原因常常只有两种:一种是经验不足,而另一种则是经验过多。经验不足可以慢慢积累,可是一旦变成经验主义,再拔出这个深潭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千万不能完全照搬。
丰富的经验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的绊脚石,对于那些有能力、充满自信的成功者更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凭经验获得过太多的成功,这就使他们很少怀疑自己的判断。但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一种规律,就是当你觉得万无一失的时候,失败可能正在悄悄地靠近,经验越多越容易使你产生错觉。
所有的经验都只能代表过去的成功和失败,有经验仅意味着自己的经历比较多而已。每个人的观点、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改变固有的思维,创造更多的可能。
换个角度往往会柳暗花明
一样的问题,看待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当你遭遇挫折,身处困境感到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时,不妨跳出问题的本身,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这样你会发现,问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是有乐观之处的。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晚上遭人偷盗,丢了很多东西,一个朋友听说此事后来安慰他。然而,罗斯福却笑着说:“没什么,不用为我担心,我很高兴。第一,那贼只偷走了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全部;第二,他只是来偷我的东西,而不是要杀我;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可见,事情并没有严格的好与坏之分,只是看你如何看待。你看待的角度不同,产生的情绪就不同。我们不可能事事都称心如意,遇到困难、烦心的事,如果采取既“进”又“退”的多条路线去分析,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经验”作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
常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能够使我们心胸开阔。当我们刚走上社会,心存畏惧时,我们要想它是锻炼我们的好天地;当我们做某件事情成功后,我们要想到它其实也可能会走向失败……
换一种立场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如果别人鄙视你,说你能力如何如何不行,业绩如何如何不如他人,事情办得如何如何差劲,你一定不要生气,也许这正是改变他人眼光的好机会。以你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来证明你能行,鄙视你的人自然也就不再鄙视你了。所以,当你换一种眼光的时候,让别人也换了眼光,你应该感谢别人鞭策和激励了你。
做事不要遵循固有的套路
毛姆出版第一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轰动,很多作品销售量都不高。面对销售的惨淡局面,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用签名售书的形式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征婚。
毛姆在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本人年轻英俊、涵养深厚、有百万家产,欲寻一位毛姆小说中女主人公一样的女孩为终身伴侣。”征婚启事一刊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女孩纷纷购买毛姆的小说。还有一些人抱着好奇心去看,这位百万富翁的小说究竟写了什么内容?结果,毛姆小说热卖,他本人的名气也一路飙升。
正如销售没有唯一的圣经,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人追求一些所谓的成功经、最佳策略、最好办法,其实很容易陷入一种局限的思维中,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固定的,甚至遵循着套路。很多人在解决问题时,习惯用惯用的方式方法,认为这样做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从而不敢放开思路,尝试更多的方法。其实,任何问题都没有固定的方法。那种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快刀斩乱麻,越简单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