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仁寿堂集
12474100000013

第13章 楹联、题石、题匾选(4)

公及族弟嘉曦续修《雁门萨氏家谱》,定为八卷;并撰谱序云:“镇冰自管领海军后,扬历中外,及奉使五洲,垂数十年。念祖宗祠墓弗获及时展拜,族间父老兄弟踪迹不免阔疏。比年以来,供职桑梓,矢敬恭之义,未敢遽萌退志。暇日于先人茔兆依次缮修,于宗祠则重新补葺,于支祠则重整规条。于是岁时伏腊,蒸尝报本,得与诸同宗共事趋跄;退而燕毛序齿,阖族联欢。向以踪迹阔疏为之憾者,今则同气相亲,何幸如之。顾吾宗族谱,当宣统庚戌岁,经嘉曦宗弟扩充修辑,定为八卷,记载翔实,蔚为大观。庚戌迄今又历二十六载,亟应续行增订,仍谋之嘉曦,按前次例言,以类编修;不数月间,即告成书,付之梓人,以便家备一编,藉资数典。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窃愿同宗之人于仁与让两字加之意焉!推而行之,则天下治矣!谨弁简端,以告族人,并以告世之人。”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七十八岁。

游东北各省,并转往山西雁门故乡。

有《游雁门》诗云:“远越关山来代郡,为探先世旧家乡。居人闻讯殷相问,劝我停骖意绪长。”

公创立之福州贫民医院,改称平民医院。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七十九岁。

三月十二日,海军部长陈绍宽奉派为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副使。四月二日陈绍宽赴英,部务由政务次长陈季良代行。

七月七日,日军炮轰宛平芦沟桥,抗日战争爆发。陈绍宽正在各国考察海军。闻警飞航回国,策划应战。

七月十九日,驻闽日总领事下旗归国。

八月十四日,国民政府发表声明,实行自卫。

八月二十八日,驻厦门日领事下旗归国。

十月,福建省政府请公前往南洋考察经济,并宣慰侨胞。有《赠马来亚侨胞》诗云:“海外逐劳尘,侨胞蔼可亲。郊游情倍挚,夜宴品尤珍。国事殷勤问,行踪次第询。自惭无建树,枉作座中宾。”(末句一作“错认作佳宾”。)

十一月二十日,国府移驻重庆,宣告中外继续抗战。

十二月,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兼任驻闽绥靖主任。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八十岁。

一月一日,海军部奉令暂行裁撤,归并海军总司令部办理;并以陈绍宽为海军总司令。海军部遂于一月三十一日结束。

二月二十四日,福州首次遭敌机轰炸。

春,公考察南洋;宣慰侨胞事毕,取道安南回国。[1]

五月,福建省政府迁治永安。

五月十一日,日本海陆军进犯厦门,激战两日,厦门失陷。

夏,由鄂入川,历经重庆、成都、嘉定等处。有《次赵尧生韵》诗云:“城楼近接碧山阿,秋雨连宵添女萝。午憩洞中消署好,夜欹枕上梦游多。寇氛未泯忧难释,民困犹深唤奈何?尚望邦人能努力,同心同德勿偏颇。”

秋,福州泉山萨公仁寿堂落成。[2]

有《戊寅冬月感赋》诗云:“神州此日正多才,如卉逢春次第开。那管东来风雨恶,出墙红杏自低回。”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八十一岁。[1]

仍游四川各地。

受族侄福楙之邀,赴北平福楙家中小住数月后。返福州;不久,由福建省政府派员护送复,往重庆。

秋,由陈绍宽安排公下榻海军总司令官邸。逾月,往西安领略古都风貌,下榻中国旅行社西安招待所。在西安时,曾乘驴车探往延安;半途被西北军政长官朱绍良派员迫其折返西安。旋回重庆。复由陈绍宽托水雷制造所所长曾国晟安排公到湖南辰溪休养。公在辰溪一年多,时邀闽籍同仁作折枝诗吟酬之乐。此期间,诗作较多。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八十二岁。

历游湖南、贵州等地。

三月上旬,应海军学校之邀前往黔北桐梓。

三月十日,在海军学校向全体师生作《我在海军界求知和服务的经过》[2]演讲,激励师生献身中国海军建设,同心抗战,报效祖国。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八十三岁。

孟夏,公诗集《古稀吟集》印行。陈海瀛自福州呈诗代序云:“将军长句若长城,竟病诗成世已惊。东海鲸鲵闻破胆,九关虎豹看销声。风骚自足千秋业,耄耋能行万里程。(川、黔、滇、湖,行迹几遍。)他日平倭修战史,同仇袍泽识威名。”有林秉周在硖州为公《古稀吟集》作序及公自序于安江。

四月十九日,日军以飞机掩护在福建连江小埕、长乐梅花、福清松下数处登陆激战,长乐县城失陷。四月二十日,琯头、长门、营前中日激战,日占罗星塔,侵入峡兜,福州遭轰炸。连江、福清县城失陷。四月二十一日,日军侵入福州市区,福州沦陷。

八月二十六日,保安部队克复福清县城。九月三日拂晓,我军克复连江、长乐;六时,进占洪山桥,八时三十分收复福州。

九月九日,福建省政府新主席刘建绪与旧主席陈仪举行正式交接印信典礼。

十二月八日,英、美对日宣战。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八十四岁。

游贵州、湖南等处。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八十五岁。

有《癸未春闻太平洋有战事感赋》诗云:“太平洋面起狂澜,两岸居民感不安;差幸同盟维大计,出师万里济时艰。”

由黔入蜀转游陕甘各省。有《秋日游草海》诗云:“西风驱黄叶,草海浪花浮。欲觅栖仙洞,爱登刳木舟。归鸦驮夕照,征雁下寒流。地僻无烽火,聊为汗漫游。”

八月一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晨七时零四分病逝陪都。由蒋委员长中正代理国民政府主席。

十月十日,蒋中正就任国府主席。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八十六岁。

在甘肃,游兰州、凉州(今武威)等处。

有《甲申仲春偶作》诗云:“丁年浮海乘桴去,饱阅沧桑到耄龄。出没死生尝破浪,登临险阻每披星。夏消酷暑云为幕,夜泊穷溟岛作屏。晚岁游踪经陇蜀,涛声只许梦中听。”有《游凉州》诗云:“游旌回忆憩凉州,千仞祁连一望收。日暮钟声萦古郭,雨过树色满前邱。长城北越山丹境,驿路西通玉塞头。秦代民工何处是,颓垣万里度春秋。”有《甲申除夕》诗云:“七九消寒夜,残年见立春。灯花先报喜,万象诘朝新。”

九月二十七日,日寇机、舰犯连江海岸,二十八日连江沦陷;迄二十九日连江城郊仍在激战。

十月三日,福州第二次沦陷。十月五日,长乐亦沦陷。

十月,闽侯改称林森县,十日正式命令。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八十七岁。

五月十八日,光复福州。五月十九日,光复长乐县。六月九日,光复福鼎县。

四月十二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乔治亚州逝世,杜鲁门继任总统。有《怀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公》诗云:“意诚心正复身修,天下为怀合万流。四统联邦征望重,独回世运仗才优。勋名彪炳垂千古,德泽涵濡遍五洲。百折不挠成大业,主持人道援同舟。”

六月,公鉴于福州失学青年甚多,特托郑贞藩筹办国粹中学,以资培育。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

八月十五日,中、美、英、苏四国正式公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公在甘肃兰州油矿局,有立马留照。游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日本投降后,经重庆,旋飞往上海,候轮回闽。

有《闻日本乞降感赋》诗云:“满地干戈今已定,人心欣慰万方同。降王应悔当年错,盟主洵为一代雄。骨暴沙场枯更白,血沾甲胄久还红。蓬莱此日荒凉甚,败瓦颓垣遍海东。”

十月,收回台湾,以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

十一月,福建省政府还治福州。

十二月三十一日,海军总司令部结束,由军政处海军部接收。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八十八岁。

一月十日,公由沪抵榕。

丙戌人日后二日,公赴同宗新年团拜暨回闽欢迎会,侄伯森有诗。有《次韵和伯森侄》诗云:“时艰犹自逞雄姿,独挽狂澜尚可期。饱阅沧桑增感慨,遍游中外广闻知。兴邦在望心常壮,接物无私意不疑。为厌浮辞崇实语,爰将怀抱寄于诗。”

二月,出游闽南各地。有《到仙游偶作》诗云:“避乱八年余,奔波万里路。虏平始入都,时人笑迟暮。春中复出游,摇鞭穿绿树。世事尚茫茫,岂能拂衣去。”

在福州城内朱紫坊萨宅及仓前山竹园各小住数月;七月,入居城北泉山仁寿堂。[1]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八十九岁。

居福州。

有《仁寿堂诗并序》云:“戊寅之岁,余年八十。里中诸君子暨旧时袍泽为集赀筑堂,名曰仁寿。时余方西游,自是由蜀而滇、桂、湘、黔、陕、甘,逾八年始归里,即居斯堂。乃赋小诗纪之,并以为谢:群公昔日建华堂,仁寿为名意绪长。使我耄年身有托,倚栏及见国威扬。”

公应福建佛教界人士之请,向海内外募款筹建福建佛教医院,并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1]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九十岁。

居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