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仁寿堂集
12474100000011

第11章 楹联、题石、题匾选(2)

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公三十五岁。

仍任康济练舰管带。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公三十六岁。

仍任康济练舰管带。

晋副将衔,北洋海军精练左营游击。

五月,朝鲜东学党乱作。

七月,对日本宣战。[1]黄海中日海战时,公调守威海日岛炮台。

八月,日军以汉城为根据围攻平壤。清军由平壤溃退。丁汝昌率海军舰队十二艘与日本舰队遇于大东沟附近,苦战半日,仅存八艘,且受损伤,退归旅顺船坞修理,后移守威海卫。日军别队乃由山东荣城湾上陆进图威海卫。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三十七岁。

仍守威海日岛炮台。

日军入据威海西岸。公延至最后,始发一信号致旗舰请示提督丁汝昌后,安全退出。是时西人之观战者,论公行事恒求不逾规矩,深为赞许。

二月,日军陷刘公岛,提督丁汝昌死之。[1]

派李鸿章为赴日议和全权大臣,订《马关条约》。[2]

台湾官民推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宣布独立。

六月,日军攻陷台北;十月,日军攻陷台南。[3]

九月十一日,夫人陈氏卒,享年三十八岁。[4]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三十八岁。

任吴淞炮台总台官。[5]

通济修竣北上,所有练习生及刘公岛、昆明湖各学堂生,均上船练习。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三十九岁。

任吴淞炮台总台官。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四十岁。

仍任吴淞炮台总台官。调任通济练舰管带。

八月,太后训政,置帝于南海之瀛台。

侍郎张荫桓、徐致靖,御史杨深秀,京卿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下狱。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康有为弟广仁被戮。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四十一岁。

任通济兵舰管带。

开复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革职处分,授为北洋水师统领;公以参将为帮统。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四十二岁。

任北洋水师帮统,兼带海圻兵舰。

五月,京师义和团事作。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及德国公使克林德先后被戕。各国以保护使馆、教士为词,调舰增兵合谋。五月二十五日,联军力索大沽炮台,守者不从,遂开炮轰击,相持竟日,沽台不守。二十七日,下诏与各国宣战。时海军各舰均在登州一带操巡,惟龙、犀、青、华四舰在大沽修配机件。适叶祖珪奉命赴津承商机要,以将有战事,令四船归队以避其锋。未及行已为联军所夺,海华管带饶鸣衢殉职焉。

清廷宣战诏下,粤督李鸿章视为乱命,不奉诏。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以公文通知上海领事团,为互保东南之约,鲁抚袁世凯附之。

公时率海圻兵舰泊登州。各国舰队监视我兵舰甚严。适美国铁甲舰“洛利浦”号[1]在庙岛附近触礁,海圻根据国际惯例驶往救援;一面电告上海美国领事馆赶派船只,前往拖带出险。美舰长深表感谢,即将经过情况报告美国政府,由是美国朝野无不重公为人。

八月,联军陷北京。西太后挈帝出奔西安。

闰八月,派奕劻为全权大臣与李鸿章会同妥商和议,并与刘坤一、张之洞会商办理。[1]

十一月,允奕劻、李鸿章所奏和议大纲,仍命妥商详细节目。

十二月,下诏变法,禁止仇视外国商民。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公四十三岁。[2]

仍任北洋水师帮统兼带海圻兵舰。

七月二十五日(阳历九月七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德、奥、比、美、法、英、日、荷、俄等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时议和大臣建议将天、圻、容、筹、琛五舰撤售,事垂成,经叶祖珪力争,始寝。

十月,各国联军退出京师。

十一月,太后挈帝还京师。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四十四岁。

仍任北洋水师帮统兼带海圻兵舰。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公四十五岁。

统领北洋水师兼带海圻兵舰。

公奏谓:雷艇为御敌利器,与其统领未成军之快船,不若统领已成军之雷艇,与敌相见较为有隙可乘。

十二月,日俄宣战。我国宣告中立。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四十六岁。

仍统领北洋水师兼带海圻兵舰。

日俄战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公四十七岁。

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1]

叶祖珪卒于上海军次;公继其任,沈寿堃副之。

八月,日俄媾和条约成。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四十八岁。

仍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四十九岁。

仍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

设海军处附于陆军部内,设正副二使、机要、船政、运筹、储备、医务、法务六司。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公五十岁。

仍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

公请每年派船游历南洋,安抚华侨,朝议允行。

严复作《统领南北洋海军水师提督萨军门五十寿序》。[2]

秋,以美国舰队游历环球,将于十月间行抵厦门。廷旨派贝勒毓朗、外务右侍郎梁敦彦前往劳问,闽督松寿前往妥为照料。公率舰队先期赴厦门迎候。厦门南普陀有公石刻。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崩。遗诏以醇王载灃之子溥仪入承大统。翌日,太后亦崩。

1909年(宜统元年,己酉),公五十一岁。

正月,派耆善、载泽、铁良及公筹备海军。

闰五月,派载洵及公为筹备海军大臣,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度支部拨开办费七百万两,每年分筹海军费五百万两。以谭学衡为参赞。设八司:曰军制、军学、军枢、军防、军政、军医、军法、军储。南北洋收归统一,分为巡洋、长江两舰队。以程璧光统领巡洋舰队,沈寿堃统领长江舰队。

六月,以公为海军提督。

七月,载洵及公带同随员亲赴沿江、沿海各省调查,以象山为军港。会同闽浙督松寿、浙抚增蕴到象山,行开幕礼,礼毕返京。

八月,载洵及公复带随员赴欧洲各国,由英而法、而意、而奥、而德、而俄,遍阅各国海军学校及船炮厂、军港等处。十二月,取道西伯利亚铁路回京。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公五十二岁。

六月,清政府命筹办海军事务大臣载洵充参务政务大臣。

七月,载洵及公往日、美两国考察海军;十月返京。计两度游历欧美各友邦,以中国特派亲贵专使调查,大有振兴海军之意,无不优加待遇;而我各省督、抚,亦分认海军经费。遂先后添置军舰,于英订造应瑞、肇和,于德订造建康、豫章、同安、江鲲、江犀,于日订造永丰、永翔。于江南船坞造永健、永绩,于杨子江造船公司造建中、拱辰、永安,于胶州船坞造舞凤各舰。此外,尚有在美订购飞鸿一艘。旋即出售其在意订造之鲸波、在奥订造之龙湍,皆因款项未交然。是时,海军颇有蒸蒸日上之望。

十月,以程允和为长江水师提督。

十一月,改筹办海军处为海军部,以载洵为海军大臣,谭学衡为副大臣,公为巡洋、长江两舰队统制。

《雁门萨氏族谱》,经公之族弟嘉曦扩充修辑,定为八卷,刊行。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公五十三岁。

三月二十九日,黄兴等举事于广州。

五月,英皇加冕。驻华英使请中国派船前往与会,遂派协统程璧光乘海圻往贺。

六月,孙本远生。

八月十九日,武昌起革命。[1]

八月二十一日,清政府命陆军大臣荫昌亲率近畿新军两镇驰赴武昌;又命公率军舰,程允和率长江水师赴援。

革命军占领武昌后,新军协统黎元洪被推为鄂军都督。元洪字宋卿,黄陂人;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充定远船炮弁。甲午之败,元洪浮海遇救,转陆军。留学英国后,湖北筹练新军,任为协统。与公有师生之谊。公抵鄂时,有密扎往还。[2]

海容、海琛、海筹、江贞各舰,并鱼雷艇一艘,自九江来;商悬民国旗,武汉军人额手欢庆;北军不知有变,方用望远镜视察,四舰已驰过,最后雷艇驶至。北军炮台弹如雨下,鱼艇毁。海容、海筹猛攻三道桥,北军受创甚巨。[1]

福建九月十八日独立,推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为都督。清总督松寿自杀,将军朴寿擒杀。

九月二十六日,袁世凯组内阁成。以公为海军大臣,阁员梁东彦为外务大臣,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严修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沈家本为司法大臣,张謇为农工商大臣,杨士琦为邮传大臣,达寿为理藩大臣。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五十四岁。

元旦,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南京。改正朔以阳历纪年。一月一日,即清宣统三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取五族共和主义,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旗。派黄钟瑛为海军总长,汤芗铭次之。

清帝逊位。孙大总统辞职。参议院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建共和政府于北京。二月十二日南北统一。

四月,特任刘冠雄为海军总长,汤芗铭为次长;以黄钟瑛为海军总司令,蓝建枢为左司令,吴应科为右司令。

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

十二月,改海军左司令为第一舰队司令,以蓝建枢任之;改海军右司令为第二舰队司令,以徐振鹏任之。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卒,以李鼎新继其任。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癸丑),公五十五岁。

八月14日,任命公为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1]

十月六日,国会选举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当选。十月七日,国会选举副总统,黎元洪当选。十月十日,正式大总统、副总统就职。

十二月,海军总长刘冠雄奉命兼领福建都督。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五十六岁。

五月九日,特派公及荫昌、王士珍为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

五月二十六日,任命公为参政院参政员。按参政院院长为黎元洪,副院长为汪大燮,参政院参政员为汪大燮、陆征样、联芳、李家驹、张荫棠、李国杰、瞿鸿机、唐景崇、吕海寰、于式枚、熊希龄、王世征、严修、周学熙、梁士诒、梁启超、宝熙、王家襄、陈汉第、施愚、汪有龄、黎渊、陈国祥、邓镕、程树德、朱文邵、王印川、胡钧、荫昌、蔡锷、蒋尊簋、徐绍祯、王揖唐、赵尔巽、李经羲、丁振铎、锡良、袁树勋、冯煦、孙毓筠、赵惟熙、那彦图、朱小濂、李盛铎、樊增祥、姚锡光、毛庆藩、饶汉祥、阿穆尔灵圭、刘若曾、陈钰、李开侁、塔旺布鲁.克札勒、王闿运、杨守敬、劳乃宣、柯邵忞、王树枬、严复、马良、马其昶、张振勋、刘锦藻、宋炜臣、渠本翘、孙多森、李湛阳、冯麟霈、李士伟等。

刘冠雄请裁福建都督缺,奉准。旋即交卸兼领都督。

内阁改组,大总统特任刘冠雄仍为海军总长。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乙卯),公五十七岁。

居北京。

五月二十五日,《中日条约》成立。[1]

十二月三十一日,改明年为洪宪元年。[2]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丙辰),公五十八岁。

三月二十三日,废止洪宪年号。[3]

六月六日,袁世凯病故。七日,黎元洪就大总统任。

六月,海军总长刘冠雄辞职,特任程璧光为海军总长。

八月十一日,特派公为闽粤巡阅使。

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丁巳),公五十九岁。

任闽粤巡阅使,奉派兼海军临时总司令。[4]

六月,内阁改组,李经羲为总理。公为海军总长,程璧光调为海军总司令。时各督军要求解散国会,国会议员纷纷辞职。大总统因下令解散国会。长江巡阅使张勋乘机复辟。黎大总统避入法医院,密命段祺瑞为总理,并令以副总统冯国璋继任为大总统。冯副总统入京代理大总统,重组内阁。特任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公为海疆巡阅使,以刘传绶为海军次长。年底,只准免公海疆巡阅使职。

八月十四日,我国对德、奥宣战。[1]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戊午),公六十岁。

闽人议清乡谋督办,适林仲宜舰长战舰在马江,与船政局长陈铿臣,二人中推一人为正,一人副之,而二人互相让,改推公为之。由陈衍领衔用无线电达都,请派。未几,公入闽,以黄菊山副之。

五月十一日,闽粤发生战争。

九月,任福建清乡督办。

九月一日,北京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十一月十一日,协约各国与德国签定休战条约。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己未),公六十一岁。

二月,各国设海陆军讨论会于巴黎。公奉派为大员,旋复作罢。

十二月三日,内阁改组,公任海军总长;外交为陆征祥,内务为田文烈,财政为李思浩,陆军为靳云鹏(兼),司法为朱文深,交通为曾毓隽,农商为田文烈(兼);陆征样未到任前,陈箓暂代外长。

十二月二十八日,前代理总统冯国璋在京病故。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庚申),公六十二岁。

五月十四日,特任公暂兼代理国务总理。内务为田文烈,交通为曾毓隽,海军为公自兼,外交由次长陈箓代,财政为李思浩,陆军由次长罗开榜代,司法为朱文深,教育由次长傅岳芬代,农商由次长江天铎代。

六月二十九日,我国加入国际联盟。

七月十四日,直皖战争开始。[2]

八月十二日,粤桂战争开始。[1]

八月,公辞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本兼各职。旋内阁改组,靳云鹏出任总理。公仍留任海军总长。时颜惠庆署外长,张志潭署内长,周自齐署财长,靳云鹏兼署陆军,董康署法长,范源濓署教长,王乃斌署农商,叶恭绰署交通。

十月十一日,林葆怿宣布南北海军统一。

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辛酉),公六十三岁。

五月,公卸海军总长职,以李鼎新继任。

五月五日,孙文就非常大总统职于广州。

九月,严复卒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