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一百句
12459400000027

第27章 社会分工不可缺

◎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在战国“诸子百家”有一家叫“农家”,但书阙有间,今天我们对其情况知之甚少。幸好《孟子》书中还保存了一些片断资料,因此弥足珍贵。

许行是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人人必须劳动,自食其力,虽国君也不能例外。在孟子看来,许行之说大错,因为社会分工是通行天下的道理。于是在与许行弟子陈相辩论中,孟子正确而有力地批驳了许行,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内在矛盾,强调了随社会生产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生产者之间产品交换的必要性,进而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分工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分工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以后又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分工等。而每一次的社会分工实际上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当然,这种发展和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不乏血与泪、贪婪与欲望等肮脏的东西。但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统治者的贪欲往往就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社会矛盾也就越来越多。许行对这种社会现实或有省察,但他提出治疗社会病的“药方”却有问题。他只承认农业与手工业之间需要分工,反对国家管理者脱离直接生产,反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主张貌似平等,但却是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文明的思想,实际就是想退回到原始的社会状态中去。

很明显,孟子的理论较许行的思想要合理得多,代表了一种社会的进步。这也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从生产发展和产品交换来论证社会分工必要性的人,他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很大意义。

但在当时,要明白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思想并不容易,连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彭更都有疑问,别人更可想而知。以彭更为例:彭更见老师带着一帮弟子,周游于诸侯之间,“无事而食”,认为有点过分,所以提出质疑。问题关键还在于社会分工这一点上。孟子认为,读书人以行道服务于社会,所以他们的“得食”,与农民种地、妇女织布、工匠制器而“得食”一样合理,这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不同罢了。换言之,读书人是以其“精神产品”来“求食”的。彭更还抓住儒家强调“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的立场,提出:君子学习和施行道义,动机难道也是为了解决吃饭吗?(“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孟子批评他偷换概念,把“志”与“谋”混在一起。君子固然应该“谋道不谋食”,但社会在给予报酬时,却不能因君子“志”“不谋食”就不给或少给,而应该根据他们对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即孟子所说的“功”——来衡量并酬付。

孟子所说的道理本来很浅显,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类似许行、彭更这样想法的人却一直不少。即使在不远的过去,我们还看到上演过强迫知识分子必须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的闹剧,充分说明这种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还倒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老实说,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原文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

舍:同啥,什么。今译

农夫用粟米换炊具和农具,不能算是损害陶工、铁匠;陶工、铁匠也用他们的炊具和农具换粟米,难道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子(行)为什么不自己做陶工、铁匠,什么东西都可储备在家中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还要这样忙碌地与各种工匠去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

原文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

路:奔走于道路,得不到休息之意。

今译

有官员做的事情,有百姓做的事情。而且,一个人所需用的东西,各种工匠的制品都不可缺少,如果件件东西一定都要自己制造的才去用,这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动脑筋,有的人卖力气,动脑筋的人统治别人,卖力气的人受别人统治;受人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人的人被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法则。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

注释

《诗》:《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无功受禄。

今译

公孙丑说:“《诗经》中说:‘不白吃饭呀!’那君子不耕种也可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国君用他,能使国君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少年子弟跟他学习,能孝父母、敬兄长、忠诚而守信。‘不白吃饭呀’,还有比这个功劳更大的吗?”

原文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羡:多余。梓、匠:都是木工;轮:制车轮的;舆:制车的。待:读持,扶持之意。

今译

你如果不互通各人的成果,交换各自的产品,以多余的去补足不够的,那么农民就会有剩余的粮食,妇女就会有剩余的布匹(别人却缺衣少食);你要是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就都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现在这里有个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上,谨守古代圣王的道义,以此来扶持、培养后来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为什么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行仁义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