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
12440000000025

第25章 学生劳动生存教育的故事(13)

83.梅兰芳屈尊求教

梅兰芳是我国着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他从6岁起就开始学戏。起初,老师说他眼皮下垂,眼珠也不灵活,没有培养前途。梅兰芳决心锻炼目力。他养了一群鸽子,每天仰头看鸽子在天空飞翔,眼珠儿跟着鸽子转动。他还养了一缸金鱼,经常观看。

几年以后,梅兰芳登台演出时,那位老师也去看戏,奇怪地问:“他的眼神怎么变得如此光彩照人?”人们讲了兰芳练眼的故事,老师忙向兰芳道歉。梅兰芳说:“不,如果没有您的批评,我也不会这样努力呀!”

一天,梅兰芳在一家大剧院演出京剧《希惜》,剧场内喝彩声此起彼伏。

“不好!”突然从剧场的观众席上传来一声倒好。梅兰芳一边唱下去,一边用眼角溜了几下,他发现那是一位老者,并不是歹人起哄,便在心中记下了。

戏一下场,他还来不及更衣,就用专车把那位老先生接到家中,待如上宾。

用茶之后,老者不解地问:“您是出了名的京剧大师,今日请我作甚?”

梅兰芳说:“说我孬者是我师。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见,恳请指点,也好亡羊补牢。”

老者笑一笑,说:“惜姣上楼和下楼之台步,按梨园的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大师今日演出为何八上八下呢?”

梅兰芳一听,深感惭愧,说:“老先生看得真细,我却疏忽了。”说完纳头便拜,称谢不止。

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还对琴棋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水平不低。为了取长补短,他特地拜齐白石为师,虚心探讨水墨丹青之功法。

按当时的社会名气看,梅兰芳比齐白石的知名度要高得多。有一次,齐白石到一位朋友家做客。正巧这天宾朋云集,来者多是上流人物,个个长袍马褂,西装革履。比较之下,齐白石一向穿着随便,坐在一角,颇不引人注目。

这时,梅兰芳到了。主人一见,招呼一声,立刻趋前迎接。客厅里的人蜂拥而来,包围了梅兰芳,争先恐后地同他握手。

梅兰芳眼角一瞥,发现齐白石正在远处坐着翻看相册,他急忙缩手,直奔齐白石,向孤零零的画家高声叫道:“老师,您早来啦!”

在场的人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梅兰芳就向客人们说:“这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我跟齐老师学画,已有不少进步啦!”

他还让齐白石坐上席,问寒问暖不止。

齐白石深受感动,事后特意赠“雪中送炭图”给梅兰芳,并题诗一首。

84.陈永康不耻下问

陈永康是全国着名的农业劳动模范,他有许多头衔,诸如江苏农科院副院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等等。头衔多,荣誉多,名气也愈大。但他从来不居荣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有所创新。他谦虚不自满,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高尚品德,受到同行的敬佩和赞誉。

在陈永康的眼里,“众人是圣人”。他在向广大群众推广自己的经验时,十分注意学习群众的经验,从而使自己的一套水稻高产经验不断得以充实。

无锡县东亭乡有个省劳模叫潘泉生,十年前在省里开会时和陈永康同住一个房间。这位20岁刚出头的农村小伙子,白天晚上盯着陈永康,一有空闲就向他请教农业科研方法。几十年过去了,这小伙子成功地培育出一个新的水稻良种。陈永康听到消息后,五次专程去看小潘的200亩丰产田。潘泉生的年龄和陈永康当劳模的年龄相仿,但陈永康在小字辈面前也一样不耻下问。

一次,陈永康去无锡县安镇乡会见创造水稻条寄育秧技术的江苏省劳模滕子明。不巧,这天大雨滂沱,地下水哗哗地流。滕子明想:这么大雨,陈永康不会来了。正在这时,陈永康竟撑着雨伞走来了。人们看到他那被雨淋湿的衣服,沾满泥浆的胶鞋,劝他休息一会儿,等雨小了再下地。陈永康笑笑说:“种田人下雨也要跑田里去呀!”说罢,拉上滕子明来到草绳育秧新方法的试验田。在泥泞的田埂上,他俩蹲在雨中,热烈地讨论起来……

陈永康经常告诫自己:“任何先进的生产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都不会好到了顶点。老经验千万不能变成保守思想的老框框,新事物最怕的就是老眼光。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有所进步,窍门只有一个,向群众学习,向科学家学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干到老,学到老,边学边干,边学边钻……”

不墨守成规,虚怀若谷,不断向新的领域开拓,使陈永康晚稻高产经验更加充实。在《陈永康晚稻高产栽培经验》一书出版后,他谦虚地说:“现在推广的这套陈永康经验,经过科学家们的总结提高,又经过各地群众在运用过程中的补充、发展,成了集体的智慧和集体劳动的产物,不再是我个人的经验了。”还说:“没有党哪会有我的今天!没有党,人家也不会晓得我这个种田佬!”

85.牛永杰神针驱病

牛永杰的母亲是位着名的中医,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中医、中药,经常在母亲身旁观看她给病人针灸、熬药,有时还做母亲的助手,所以学到不少治病的学问和技术。一天,一位铁路工人肘关节脱臼,来找牛永杰母亲治疗。牛永杰抢上前去说:“我来治!”他按母亲传授的技法,果然给病人治愈了。病人拍着他的肩膀夸奖说:“小牛大夫真是神医呀!”后来,牛永杰参军入伍,当上了医生。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为战友和群众多次治好了疑难病症,所以多次受到嘉奖,荣立过二等功,被山西省政府评为改革开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模范。

牛永杰医疗水平已经很高,被人们称颂为“神医”,但他从不自满,而且越来越谦虚、谨慎。为了治愈偏瘫,他钻研头针医术。一天夜里,他出诊回来,打开电灯,摆好针盒,端坐在椅子上,左手摸到头顶一个穴位,右手持针猛力扎下,然后缓缓深刺,捻针,再深刺、再捻针,直到不能再探时,用手指沿头皮将针拔出,提笔记下深度与感觉……连续十多天,他把所有医治偏瘫的穴位都扎遍了,终于找到最佳穴位和最佳深度……

在成绩面前,牛永杰从不止步。一次他在外国杂志上看到一篇论述吸烟对大脑危害的文章,文中说吸烟比输液进入大脑快10倍。他立刻联想到在祖传中药抽入法基础上,同时加氧,提高大脑供氧量,并施以针灸,会增强治疗效力。于是他创造了用于医治脑血栓早期偏瘫的“药氧栓区带疗法”。临床表明,病人吸入药氧5秒钟后,四肢皮肤神经末梢出现明显变化,血流加快,再向栓塞部位取穴下针,患者第一次治疗就有显着效果。

牛永杰虚怀若谷,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治愈许多重患。1987年北京军区医务系统检查评比时,牛永杰作了医治偏瘫重病患者的现场表演,荣获评比第一位;太原电视台和山西医学院联合录制了电视片《一朵神奇的医疗小花》,对牛永杰医治偏瘫和高位截瘫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杨成武同志为他题写了条幅:“学无止境”;薄一波同志为他题写了条幅:“精益求精”。

如今,牛永杰仍在祖国医学的崇山峻岭中开拓、攀登……

86.李文华甘当配角

李文华是深受观众爱戴的着名相声演员,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选为“十大笑星”之一。

李文华生在北京,自幼就喜欢听莲花落、快板、太平歌词和相声。1949年北京解放,他参加了工厂文工队,很快就以“快板大王”闻名全厂。不过使他最上心的还是学说相声。他表演的相声常常使整个工厂俱乐部万众沸腾,观众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他演出的相声《请医生》,被评为全国职工第一次曲艺汇演优秀节目;他主持编写的话剧《挑战》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搬上了首都舞台,使李文华名声大振。1962年,他调入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当上了专业相声演员。

相声表演有捧有逗,“逗哏”为主,“捧哏”为辅。这种分工是由对口相声的形式决定的。“逗哏”者主动,“捧哏”者被动,“逗”有来言,“捧”有去语,配合默契,才能珠联璧合。李文华进说唱团以来,一直是“逗哏”的。这是对口相声的主角,表演中既主动又露脸。但是说唱团当时缺的是配角——“捧哏”。李文华毫不犹豫地表示甘当配角。从此,他几乎“捧”遍了团里所有的“逗哏”演员: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马季、于世猷、郝爱民、赵炎、姜昆。

为了当好配角,李文华虚心请教老演员,别人在台上演,他站在台边认真观摩,细心琢磨每位“逗哏”演员的特点。一次,他给侯宝林“捧哏”,说完预先排练的段子,观众掌声如雷,要求返场。侯宝林来了一段“全家福”,这段子李文华没有练过,但他捧得既稳又严,恰到好处。下场以后,侯宝林连声称赞说:“文华,这个段子咱俩没练过,你怎么演得这么地道?”李文华嘿嘿一笑:“您跟郭先生‘放活儿’的时候,我早在台边儿上瞄着呢!”

有一段时间团里安排李文华给马季“捧哏”,他俩配合巧妙,相得益彰,极受观众欢迎。不久,领导决定换于世猷与马季搭档。这样的调动对李文华当然有影响,但他愉快地服从了,并且毫无怨言。

1978年夏天,年轻的相声演员姜昆来找李文华:“李老师,我跟您排一段,行吗?”“那怎么不行!”李文华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姜昆聪明、热情、有钻劲,心甘情愿地作姜昆的“绿叶”。他们亲密合作,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还创作出版了两本相声段子。姜昆满怀深情地对李文华说:“李老师,您以前一直是领导叫干啥就干啥,这回领导要是再调您,您可别服从分配啦!您就说,姜昆离不开您,您也离不开姜昆好啦……”

87.王桂荣礼貌待客

王桂荣是北京103路无轨电车的售票员,凡坐过她那辆车的乘客,都被她真挚热情的文明服务精神所感动。

北京103路车往返于北京站与动物园之间。中间要经过繁华的市区,因此乘客中外地人很多。一次王桂荣的车门刚好关上,远处跑来一位妇女,一手抱个小孩,一手提个大包。王桂荣马上打开车门,迎上前去,帮大嫂上了车,并亲切地说:“大嫂,别着急,别着急。”接着又动员一位年轻人让了个座。那妇女感动极了,用浓重的乡音说:“姑娘,您的心眼真好!北京人真好!”

对老人和孩子她更是服务周到。一次,一位老人带孩子上了车。小孩哭着要水喝。王桂荣立即把自己的那杯水递过去,宁愿自己口干舌燥,哑着桑子报站名。一个小学生跑着赶车,她招呼道:“别跑,慢点,阿姨等着你。”“来,把书包从窗口递给阿姨。”“来,站在阿姨的椅子后面,别挤着。”在这段路上上学的小朋友都愿意乘坐王姨的2026号车。

一次,一个架双拐的外地人,艰难地向王桂荣的车走来。他的衣服又脏又破,随风飘过一股难闻的气味。王桂荣没有嫌弃,立刻下车搀扶他,使出全身力气扶他上了车。下车时,车上几个受感动的年轻人抢上前,搀扶残废人下了车。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王桂荣的文明服务受到了千万乘客的赞誉和爱戴。

一位乘客把一瓶桔汁硬塞在她手中。一位老人对她说:“姑娘,我每天坐这辆车,都看到你热情服务,小心别把嗓子累坏了。”一位中年人送她一盒新出的喉片:“试试看,也许能治好你的嗓子。”两个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大红苹果,挤到她面前,踮着脚尖说:“阿姨,这是我们幼儿园发的苹果,你嗓子疼,吃吧!吃了就好啦!”

王桂荣就是这样在极平凡的岗位上,用她满腔的爱心浇灌了文明礼貌之花。

88.信用

有个大富翁乘船渡河,行到中途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长工听到喊声,划着小船去救他。船还没到,大富翁就大喊:

“快来救我!上了岸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我有的是钱。”

长工把他拉上船,送他上岸。但他只给了长工十两金子。长工说:

“刚才你说给我一百两金子,如今才给十两,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大富翁听了呵斥道:“你不过是个长工!一天才能挣多少钱,现在一下子就赚了十两金子,你还不满足?再多说,连这十两都没有!”

长工无奈地摇摇头走了。不料,过了一个月,大富翁又乘船渡河,船撞在礁石上翻了,他又落水了。刚好长工在岸边钓鱼,听到大富翁大喊“救命”,他就当没听见一样。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救他?”

这个长工回答说:“这就是那个没有信用的人。”

听了长工的话,没有一个人去救那个大富翁,最后大富翁被水淹死了。

89.勇敢的弟弟

一天下午的黄昏,在非洲刚果河上,有两个男孩划着小木舟回家。他们是两兄弟,哥哥耶里,弟弟波大果,他们是划船出来游玩的。不料玩得忘了时间,这时见太阳落山了,才想起要赶快把这艘木舟划回家去。

两兄弟合力摇着船桨。船是用一条圆木雕成的小木舟,只能在平静的小河里划着玩,如果稍有震动,就会翻覆沉没。

当波大果一边划桨,一边远望着西天的夕阳时,他忽然发现远处的河面上正有一条鳄鱼向这边游来。

耶里也同时发现了鳄鱼,他喊道:“鳄鱼!吃人的鳄鱼来了!”远处的水面上浮出绿色的鳄鱼头、背,鳄鱼在水中划出大水波,很远就能听到“嘶嘶”的水响。

这时,船正在河中心,要划到河岸边,至少还要半小时才能到达。后面的鳄鱼却不到几分钟就会追到,眼看着他们就要变成鳄鱼的晚餐了。他们年纪不大,凭他俩的力气是打不过那条鳄鱼的。

正当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那条大鳄鱼已经张开血盆大口,游到离船尾不到10米的地方。

“逃命啦!”哥哥耶里惊慌失措,发疯似的跳到河里,潜水游向附近的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