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12397800000007

第7章 学校安全工作管理(7)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通过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获得信息。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获取信息,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那种单方面传输和获取的方式,而希望有一种主观的选择性。现在,网络上提供各种类别的数据库系统,如文献期刊、产业信息、气象信息、论文检索等等。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及时、迅速和便捷。

到了1993年,WWW的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解决了远程信息服务中的文字显示、数据连接以及图像传递的问题,使得WWW成为Internet上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

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正式接入Internet网,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四个骨干广域网,即邮电部的CHINANET,教委的CERNET,科学院的CSTNET,电子部的CHINAGBN,这四个网均与Internet直接相连。

1997年4月,CHINAGBN、CERNET、CSTNET网之间己实现了互联。

现在,Web服务器成为Internet上最大的计算机群,Web文档之多、链接的网络之广,令人难以想象。可以说,Web为Internet的普及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是近年来Internet上取得的最激动人心的成就。

2003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1次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份报告显示:截止到2002年12月底,上网用户总数为5910万,其中拨号上网用户4080万;上网用户中,18岁以下用户占17.6%,约为1040万人。

2005年6月28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28日在在第六届中国(北京)移动通信国际论坛的开幕式上透露,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亿,宽带接入用户已经超过3010万户。网络用户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说,国家对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在我们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网,教育成域网和校园网可以说是发展得非常快,信息技术课在大面积快速普及,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我们的中小学校园,进入我们中小学生的教室。在广大农村地区,国家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级政府投入100亿元,规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一个遍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应该说,信息技术的普及,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网络正在逐步成为中小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当然也给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网络统计资料。

中国的网民,从性别看,男性所占的比率近百分之七十;从年龄段看,三十五岁以下的占了百分之八十三点八四,其中十八岁到二十四岁的最多;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者超过百分之六十二;从文化程度看,大专学历以上的接近百分之七十,中学生上网日益增多;从职业和收入来看,专业技术人员与低收入者居多。

全国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这表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未成年人的网民群体。

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1。

“中少在线”网站与《知心姐姐》杂志共同开展一次网络调查。

结果我们发现,开始有一点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已经多达5.97%,而已经陷入其中的竟然超过了1/5,多达21.06%。只有39.39%的孩子表示自己不玩网络游戏,15.63%的孩子表示他们每周玩网络游戏超过5小时。一周超过5小时的玩游戏时间,就比较长了。

当问及“父母是否知道自己在网上做什么,是否参与”的时候,24.19%的家长“不知道不参与”,41.06%的家长“知道但不参与”,只有34.74%的家长“知道并参与”。

中小学生对和网友见面的态度,绝不会见面占44.12%,听取父母的意见才约见占35.44%,见面但不告诉父母占20.44%。

中小学生和网友聊天的内容,学习占31.54%,写作和情绪宣泄占27.91%,和老师的矛盾占19.26%,和同学的矛盾占10.89%,和家长的矛盾占10.40%。

家长对孩子交网友的态度,不信任、不许见面占66.00%,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同意占17.01%,强烈反对占11.16%,只是在网上无所谓占5.83%。

对网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的调查。结果,50.65%的孩子认为“不要限制建网吧,但要认真管理”;31.63%的孩子认为应该“禁止中小学生进网吧”;8.96%的孩子认为“问题太多,应当取缔”;8.74%的孩子认为应该“严格限制网吧业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社会生存与问题

网络在增强青少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难免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精神伤害。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上网浏览淫秽、暴力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等。一系列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因特网上非学术信息中,竟有47%与淫秽有关;60%的青少年无意中接触过网上淫秽内容。在接触过网上淫秽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在对3千名大中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曾光顾淫秽网站的达到了46%。据一份国内社会调查显示,有34.6%的青少年用户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淫秽网站;而另一份社会调查则显示,在200多万的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宣称自己曾浏览过淫秽站点。根据对北京五所高校的调查,有98%的人曾查阅淫秽信息,8.6%的人曾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除此之外,网上暴力、反动、迷信、赌博、毒品等不良内容的危害性也不容忽视。

网上的不良内容不仅造成了人的心理伤害,生理上的伤害也已出现,“网络上瘾症”(IAD)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医学新名词。这种患者深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无意与正常人沟通,下网后就出现断绝症状,如精神萎靡、身体不适等,以至造成学业、工作的荒废。必须承认,青少年不仅仅是网上不良内容的受害者,有时也会成为散布网上不良内容的罪犯。2001年,四川宜宾警方破获四川省首例未成年人网络制黄案件;成都某高校大学生因制作淫秽网页而被警方拘捕。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就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那就也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就是网上流行的一句“至理名言”,它真正道出了网络“双刃”的两面性。

青少年文明上网安全主要有以下五大问题,需要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1)是上瘾问题。

(2)是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

(3)是荒废学业问题。

(4)是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

(5)是网上交友的问题。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1)网络对学生的正面的影响。

①开拓青少年新视野,提供学习的新渠道。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②加强了对外交流,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

③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④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据调查,有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着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2)网络对学生的负面的影响。

①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②网络改变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学生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

③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