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12397100000014

第14章 东方人重形式,西方人重内容(6)

1985年的一天,海尔集团引进德国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批冰箱,总裁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而且当时的冰箱在中国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只要能用,在国人眼里就完全可以了,不愁卖不出去。然而张瑞敏的眼光却没有仅仅局限在国内,他想的是要通过国外严格的质量检验,有朝一日打入国际市场。他毅然决然地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下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他们心痛的同时又觉得不可理解,始终觉得张瑞敏这样做是小题大做。

东方人的思维往往就是这样,满足于能用就行,注重的是实惠。就拿汽车来讲,省油的是日本车,但是质量好的还是美国车,因为西方人重视的是东西本身的价值。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各样的质量认证也多出自西方人之手。

11.东方人注重功利性西方人注重目的性

西方人注重内容,看重目的,他们的思维功利性色彩比较淡,这一点从西方哲学的辉煌可见一斑;而东方人比较看重实用性,功利色彩比较浓厚。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是功利性的,是实用主义的。最直接的例证便是中国的哲学家们的学说必须能被用来安邦治国,没有实用性的理论和思维结果,将被无情地抛弃,而无立锥之地。就算被后世统治者奉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一度也曾因不为国君赏识而无栖身之地。发展到最后,包括宋朝朱熹的“天下变道,亦不变”的哲学观、世界观在内的各种先哲思想也无一不是用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的。因此,除了墨子的“小孔成像”等极少数科学原理的发现以外,中国古代的发明绝大多数是具有应用性的发明。例如,对于天体的观察,本来目的应该是为了研究宇宙的起源,却演变为占星术,去为统治阶级预测天道国运变换。

西方思维的目的性是超功利主义的,它追求的是真理和超智慧。他们把一场智慧型的辩论当做一次精神沐浴,追求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和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当他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时候,会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只求发现真理,并不过多考虑马上能产生什么效益。例如,对于电的研究,直到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和高压输电法,电才真正进入了人类生活。在此之前,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测量电荷的相互作用、发现库仑定律开始,到法拉第历时十年研究电磁相互作用,无数科学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事实上,他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预见到电对人类的生活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又如,第谷观察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前后历时三年,直到开普勒发现了行星三大定律,这些观察记录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西方人尊重科学,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所以西方人经常会出现一些沉迷在科学探索中的偏执狂;而在东方,这种偏执狂几乎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因为东方人强调务实,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终得到的现实效用和利益。

12.东方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西方人其意就在酒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酒文化,酒文化的核心差异凸现了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习惯。东方思维是一种重视形式的思维,所以东方人把酒当做工具,意不在酒;而西方人则把酒看做艺术品,其意就在酒。

以中国文化为例。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看重今生,主张通过修炼和服食、养生等手段,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道家认为,酒是服食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养生和修炼,是达到羽化成仙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道士们常常酿酒、饮酒。

受道家思想的长期影响,许多中国人认为,酒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和媒介。它不仅能催生欢乐,而且能激发灵感。

当代作家高晓声曾指出:“酒是能帮助我们创造美的。”然而,尽管如此,酒也只是一种供人使用的工具。中国人虽然十分热爱它、经常使用它,但却很少注重酒本身,很少对美酒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性分析和品评、鉴别,在意的是使用它以后产生的美妙作用,认为喝酒在于“味外之味”,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中国的文人墨客常常以酒激发灵感、智慧,对酒当歌,写诗文,酒中有的是诗情画意;中国人也常有“借酒浇愁”、“借酒助兴”之说,心情不好要喝酒,节庆的日子也要喝酒。明明知道喝下去对身体不好那也得喝,因为传达的是情义,代表的是尊重。

反之,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酒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和水的外形。”《圣经》记载道,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把葡萄酒分给门徒,并且告诉他们,葡萄酒是自己的血,让人们记住他是为了替人们赎罪而死的。在这里,葡萄酒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于是,在不少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葡萄酒更是其中的代表。美国作家威廉·杨格曾经说,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植物,一旦酿造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动物,有了动物的生命。面对这个充满魅力和生命的神圣艺术品,西方人自然会热爱它、饮用它,并且用心去欣赏和玩味。对于西方人而言,醉翁之意就在酒,在酒的“味内之味”。

仅以葡萄酒为例,西方人把酿造葡萄酒看成是在制造艺术品,许多著名酒庄的酿酒者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学习酿酒学和葡萄栽植技术。他们对酿造葡萄酒有一种强烈的热情,从葡萄栽培、采摘到酿酒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非常挑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终他们按照严格的生产规定把酒分出等级,并且把产地、葡萄品种、年份、装瓶地、分级等内容写在酒标上,试图通过这些方式保证葡萄酒的品质、维护酒庄的声誉。他们把饮用葡萄酒看成是欣赏艺术品,认为每一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温度、味道和与其搭配饮用的杯子、菜肴,只有相互间完美地搭配,只有仔细地观色、闻香、品味,才不枉称享用过这美妙的葡萄酒。

我们看到中国人喝酒,一盘花生,几碟小菜,什么酒都可以喝。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什么酒什么菜肴那可是大有讲究的。

在法国,葡萄酒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酿造工艺学,而且还有专门的品尝协会——小银杯品酒骑士会,有专门的斟酒协会——司酒官理事会。品酒骑士们组成评判委员会,负责品尝各种美酒;司酒官负责斟酒,对每种葡萄酒的品质了如指掌,自命为葡萄和葡萄酒的保卫者。人们在饮用时会慢慢欣赏品尝杯中美酒,尽最大可能调动视觉、嗅觉和味觉进行综合性的审美体验,尤其注重体会葡萄酒渗透到口腔中的所有感觉。对于西方人而言,美酒当前,却不懂得如何品尝和欣赏,那样不仅辜负了美酒,更有失风雅。大部分喝酒的西方人都能够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讲述酒的种类、酿造和品鉴方法等与酒有关的知识。

同样是酒,东方人和西方人关注的对象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习惯间接的产物。东方人注重形式,所以饮酒对他们来讲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西方人看重本质内容,饮酒对他们来讲是一种目的性的对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