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12397100000011

第11章 东方人重形式,西方人重内容(3)

当事人直喊冤枉,百口莫辩。幸亏法院里有一位法官是华裔,法官看见他就有些纳闷,明明是一位头发纹丝不乱,戴金丝边眼镜,中等身材瘦弱的白净书生,说话也是细声细气,抑扬顿挫的,怎么会侮辱警察了呢?最后,在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要补充时,留学生赶紧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万事以谦和的态度笑脸相迎,泰然处之。我知道自己闯红灯错了,但是侮辱警察却是万万没有的。在那么寒冷的节日,他们还奉公职守,我尊敬还来不及,怎么会侮辱他们呢?希望法官能原谅我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无知。”这时候,那位法官及时给他作了翻译,留学生脸上的一脸诚恳也打动了法官,最后只定了他闯红灯的罪而罚款了事。

还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夜晚乘火车在德国旅行,德国的夜车通常会提供免费早餐,但不另外提供饮料。刚过半夜时大家觉得口渴,便叫来服务员点饮料,希望能以免费早餐换些饮料,不料对方一口回绝,原因是没有此项规定。突然有人灵机一动,试探性地问道:“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现在用早餐?”当时刚过午夜,窗外一片漆黑,大家都觉得对方必然会再一次拒绝他们,不料对方很爽快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大家就趁着点早餐的机会点了很多饮料。

制度不允许的事坚决不做,制度允许的事一定照办,而且无论是拒绝还是执行都非常认真,这就是以德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有一位叫多纳德·艾默生的学者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加坡针对这一问题作了自己的新观察。他的论文开篇以记录亲身经历的笔墨谈到自己在夜深人静乘机抵达新加坡后,又乘出租车从机场去市中心的经历。一路上车辆稀少,也不见警察的身影。每当驾驶员可能超车时,车的仪表板下就会发出甜美的编钟声,并且只有在车速慢下来后才会停止。这样的装置在新加坡是每辆出租车都必备的。

于是就在这编钟声时起时落之际,艾默生先生笑问他的新加坡司机:“在这样的路况下,为什么你从没有想到把这个提醒超速的音乐装置暂时断开一会儿呢?”

这位异乡的驾驶员一脸严肃地回答,如果他这么做,其他驾驶员也可能跟着这么做,很快每一辆车都会超速行驶,城市就会频发交通事故;而交通瘫痪时,国家也会陷入无法无天的混乱。

司机的一番话让这位学者印象深刻,于是每每有谈话场合他都会将这件事当成谈资讲给大家听,而更多的人也开始被这件事情感动和教育。

还有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情”、“理”、“法”的排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它们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如果让美国人对情、理、法三件事情排序的话,美国人会把法排第一位,理排第二位,而情排第三位。如果让一个德国人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排序显然发生了变化,德国日耳曼民族是一个非常崇尚理性精神的民族,所以一定是把理排在第一位,法第二位,情第三位。如果让中国人排序,一定会把情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理,第三才是法。这不存在对和不对的问题,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

这里面的“理”和“法”就是原则。不管怎么排序,西方人都是原则至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生意人愿意在西方不愿意在东方的原因。东方人思维中对人情的重视构成了许许多多不透明的潜规则,这让许多西方人摸不着头脑。

西方人讲原则重法规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们法律法规的健全。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经济社会发展与其具有一个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密不可分。美国的国家历史不长,但美国的法律制度体系非常健全,而且严密、细致、具体。

据介绍,迄今为止,美国共制定有3000多部联邦法律,涵盖了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社会道德、公民行为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比如,大的方面,美国为了应对未来全球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曾立法规定,其地下石油资源100年内不得开采,从法律的层面上确立了其长久的国家战略;小的方面,诸如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不得打骂、虐待孩子等问题都有具体、详细的法律规定。

美国法律制度体系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成为社会和公众自觉遵守的规范。有人介绍,美国人办事,特别是执法人员办事比较机械、死板,缺乏灵活性,但这恰恰是他们严格执法、遵守制度、按程序办事的表现。与他们打交道,你绝对不用担心久拖不决。

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常常表现为“熟人社会”的特征,而西方社会则更多地表现出“陌生人社会”的特征。

6.东方人委婉含蓄西方人爽快耿直

西方人性格较爽快耿直,大多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话就说;而东方人喜欢客气,往往表现出口是心非的双重性格。

比方说,中国人到别人家里拜访,当主人提出倒茶时,客人往往表面推迟再三:“不用这样麻烦!”倘若主人真的不倒茶时,旦客人后脚刚走出房门准会说主人“不客气,连杯茶水也舍不得”。再如路上遇人,往往会问候一声:“吃了吗?”实际上并非实意问吃饭的问题,而仅仅是打个招呼而已。在表达语意时,汉语多闪烁其词,曲折隐晦,藏头露尾,而英语多数时候都很直接。

有位从中国大陆到美国来探索的朋友抱怨:“西方人真不懂事!我们带着孩子和他们一起出去时,他们买冰糕只买一根自己吃,我们几岁的孩子还知道让一让。”其实西方人想得很实际:谁想吃就买,不买就说明你不想吃。还有一位美国男青年邀请一位中国大陆姑娘吃饭,吃完后男方去洗手间了,半天不出来,女方等他出来付钱,她想:你既然请我吃饭那肯定是你付钱了!男青年看她还没付她自己那一份,就说:“我没带够钱,向你借五元钱吧。”女方觉得奇怪,你不带钱请我吃什么饭?再也不愿理他了。男青年的真实想法是:请你和我一起吃饭,但应各付各的钱。

“坦率”一般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他们的观念里对事情的批判和表白,坦率地表达不同的意见是一种尊重,而且大多数对事而不是对人。

在典型的西方会议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场景,两个西方人就一个议题激烈争辩,谁也不让步,但讨论结束后两个人可能非常友好地共进午餐。因为他们认为讨论的事情和参与讨论的人是两回事,讨论中的观点不同,不会影响到参加讨论的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明知事情有不同的观点却不直接表达出来,是一种不坦诚、不认真的表现。因此参加以西方文化为主调的会议时,应坦率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反对意见也要明确提出。

这和西方社会历来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是有一定关系的,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愿意得到认可,因此面对夸奖和赞扬时他们敢于大大方方地接受;相反,接受称赞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一种骄傲情绪的表现。

在西方,男人称赞女人漂亮并不奇怪,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熏陶下的中国,直到现今,男人这样做也无疑被认为是轻佻的。同样西方的女人在受了赞扬后,能大大方方地说谢谢,而在类似的情况下,中国的女性恐怕是羞于如此。不了解这一点有时难免就要闹笑话。

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

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

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

美国顾问听了莫名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

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英国妇女在街道上遇到一个穿连衣裙的中国女孩,英国妇女说:“哎呀,你的裙子真是漂亮,你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英国妇女满以为中国女孩会满脸高兴地说谢谢,哪知道中国女孩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连声说:“哪里,哪里,这只是一件很一般的裙子,我穿一点也不好看。”这种回答使英国妇女很不高兴,因为中国女孩面对赞扬,并未表现出她所期待的感谢,反而好像有点责备她欣赏能力差似的,那感觉好像是说“你什么眼神儿啊”。她哪里知道,中国女孩虽然嘴上说自己不好看,心里正偷着乐呢,没准自己回家去还要在镜子前穿着心爱的裙子美上好几天。遇上这样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难题,也难怪会郁闷了。

还是关于“谦虚”和“骄傲”的问题。西方人可能会说“我会说汉语,我能讲日语”,这并不代表他和东方人的语言水平是一致的,但他敢于认可自己的能力,这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你个人就是你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总和,所以西方人认为实事求是地把自己最好的才能讲出来并不是骄傲。如果自己有能力却过分自谦,反而是一种虚伪。

但东方人在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往往愿意体现出谦虚的姿态。如果一个东方人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高手,他可能会自谦地说只知道一点这方面的事情,而决不会自认为是这方面的专家。东方人的看法是,先将期望值降低,然后在实际的表现中超越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同时又能免于丢脸的窘境。

说到底,这一思维差异还是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在西方的文化教育之下,西方人是在竞争中成长的。他们相信个人的能力会通过竞争得到体现,只有竞争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英国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情:一位英籍东方血统的大学生在一家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所长见此人业务水平不错,便动员他报名参加当年的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此人只怕公开去报名万一考不上被人耻笑,便推说今年作准备争取明年去考,而实际上他却悄悄地去报了名,结果发榜时竟然一举高中。激动万分的他兴奋地到所长那儿报喜,所长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告诉他不能接受他来所就业的要求,因为他太做作了,作为全国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听完这个故事,中国会计界一个访英代表团的全体团员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这位大学生深表同情,因为在中国,这样谦逊又不张扬的人属于善于做人的人,应该大力表扬才对,哪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其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就出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名华工到新加坡一家美籍家具公司应聘,美国经理与他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美国经理问:“你会干什么?”

华工回答:“打家具,不过也不敢说会,只能说打过家具。”

美国经理又问:“从业时间有多长?”

华工说:“混了三十多年。”

此时美籍经理听了非常不高兴,心里暗想,论手艺“不敢说会,”从业时间三十多年,却是“混”过来的,真是没出息。但还是耐着性子问:“你能在本公司作坊打一张书桌给我看吗?”这时候华工要是露上一手说不定美国经理会刮目相看,哪知他竟然这样回答:“在您这样的行家面前打桌子,那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不敢不敢。”美国经理一听,气得拂袖而去。

这就是东方式的谦虚在遇上西方人时的尴尬,像上面那位华工的回答要是中方经理给他面试的话,中方经理说不定还会因为这位华工的彬彬有礼、虚怀若谷而破格提拔他呢。

一些美国公司老板表示,当中国员工说“yes”时,他们很难确定这究竟意味着“好,我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办”,或者只是说“我懂得你的意思”。倒是某公司一位经理道出了自己多年的观察心得:“中国人认为你的意见很好,但并不一定表示会按你的意思去办。”而美国老板往往误认为已得到了部属的承诺。

这种相互的误会就反映出东方人与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更直白,总是开门见山,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东方人却往往以含蓄为美,喜欢采取暗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在表情达意上特别是在爱情的表达上东西方也是一隐一显。

我国的卢森堡大使一次安排外国人看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他怕外国人看不懂,就把故事梗概译成外文,预先发给他们看,放映前又请人介绍了一下剧情。

电影放完后,大使觉得他们一定看懂了,还特意搞了一个招待会,就问他们看懂了没有。结果这些外国人说看是看懂了,但是看得很累。

大使问为什么觉得累,他们回答说十八里相送,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暗示我们听来很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暗示来表达爱情,为什么不直接说一句“Iloveyou”呢?他们说,故事的年代、情节同《傲慢与偏见》基本上一样,而伊丽莎白和达西可不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这位大使解释说这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细腻,我们认为这是美,而你们可能认为外露是美。但外国人仍旧不能理解。

在西方,一句“Iloveyou”是习以为常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而且不只是用在情侣爱人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朋友之间使用它的频率也是很高的。所以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绕那么大的圈子,既然喜欢,为什么不直接说,这种曲线救国的思维和他们的直线思维完全不一样,在他们眼里,这么简单的事情,是中国人把它弄得很复杂,所以就有点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孰不知,国内千百年相传并引以为美的正是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委婉。

东方人的含蓄往往表现为他们在感情上的克制,而西方人的爽直表现在他们对感情的尽情表露与宣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