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12396900000005

第5章 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3)

武场的乐器有板鼓、小鼓、通鼓、竖板、倒板、大锣、小锣、大堂鼓、小堂鼓、大钹、小钹等,通常由4个人来演奏。现在打击乐常加入武场音乐。打击乐指:定音鼓、风锣、泰莱锣、芒锣(铜钟)、钵(又称座钟)、大镲、吊镲、响盏、木鱼、碰铃(双铃)、三角铁、钟锣、小叫、木鱼等。司鼓,即头手鼓的主奏乐器为板鼓、竖板和倒板,兼奏乐器有通鼓;副鼓的主奏乐器是小锣,兼奏乐器有通鼓、小叫、响盏、双铃;正锣的主奏乐器是大锣,兼奏乐器有钟锣、云锣、虎锣;副拨的主奏乐器为大钹,兼奏乐器是小钹。武场里的司鼓,相当于乐队指挥。司鼓要根据演员的动作,掌握整场戏的节奏,控制音乐的速度,依靠锣鼓来烘托音乐的气氛。司鼓有一定的套路,开始两下击奏的速度就是当下乐段的速度。起介不同,就代表锣鼓经之不同。司鼓与演员得有绝妙的配合。演员先排练后,司鼓才加入。司鼓一定要熟悉演员的动作、感觉,技巧在于控制时间差,需恰到好处。乐队里设了指挥,很多时候乐队指挥和司鼓一定要有很好的配合,最佳状态是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锣鼓的声音较尖锐,若指挥和司鼓稍有脱节,就会造成乐队的混乱。乐队指挥有时要服从于司鼓,特别是锣鼓和其他音乐声部齐奏的时候,指挥必须服从于司鼓。

早期台湾歌仔戏于“本地歌仔”时期使用的乐器为大广弦、壳仔弦(董子弦)、笛子、月琴,打击乐保留了南管戏的小拍板、小叫、龟板、四块,《哭调》加上南鼓。台湾歌仔戏外台戏、内台戏两种演出形式的乐器会有所不同。外台戏的演出一般以酬神、谢平安为主。文场乐师两名,一个是壳仔弦,或南胡,或京胡,另一个是电子琴或电吉他,主要是为适应新调及流行歌的伴奏;武场乐师两名,日场演古装戏时,仍使用传统的锣鼓,一人打鼓,一人打大锣、钹、小锣,夜场演“胡撇子戏”时,则是架子鼓与传统戏剧锣鼓混合使用。内台戏较为精致,演出的剧本、音乐均经过整理、设计。文场除传统的民族乐器外,强调了歌仔戏“四大件”,即壳仔弦或六角弦、笛子或洞箫、大广弦、月琴或北三弦的主奏功能。武场有4个人,分掌鼓、大锣、钹、手锣,有时也加入大鼓。

歌仔戏传统唱腔

歌仔戏传统唱腔为本嗓演唱,男女同腔,情感质朴,情绪表达直接真切,生活气息浓郁。许多传统唱段在前辈艺师的演绎下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山伯英台》

《山伯英台》的故事情节家喻户晓,但在歌仔戏中,《山伯相思哭五更》《英台哭灵二十四拜》《讨药》等几折最为突出,与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其唱腔最打动观众的是对《哭调》的大量运用。在闽南歌仔戏界,以“番仔金木”“戏状元”闻名的陈金木(陈金木(1923~),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著名演员,工生、旦、丑。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就以“番仔金木”“戏状元”享誉闽南。中国唱片公司于1956年、1980年录制了由陈金木演唱的《陈三五娘》《五子哭墓》《吕蒙正》《秦香莲》等唱片。)唱腔悦耳动听,极具浓厚的歌仔戏韵味和艺术表现力,他演唱歌仔戏的《哭调》最为特别。由于陈金木的嗓音条件好,所以他的腔韵是行高腔唱韵,高亢激昂,更具冲击力。在高音上甩腔是他的长处,只要剧情需要他便可以轻松地在高腔上游刃有余,很有震撼力。他的演唱富有音乐性,起伏跌宕,咬字顿挫得当,讲究喷口,尤其在吐字收声和润腔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的吐字特别清晰,字正腔圆,贴近闽南语口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陈金木在演唱《山伯英台》中的《山伯相思哭五更》这段时,情真意切投入剧情角色,尽情地表现山伯爱、恋、恨、怨的情感交织,把“过五更”几个唱段,用《大哭》、《小哭》和《七字仔》进行合理安排,有意识地层层推进,抒发山伯对英台的思念之苦,在《小哭》的运用上显得别具一格。陈金木工旦行、生行,二者皆精。他的小生行腔高亢饱满,英气十足,旦角行腔则柔婉细腻。在《山伯英台》“英台祭墓”的《哭调》成套唱腔中,运用《哭调》特有的哭腔,随着大广弦如泣如诉的过门,悲凉的哭调旋律音型将人们引入特定的情景当中,连续几个高腔唱段充分地宣泄出英台失去山伯后的极度痛苦。陈金木演唱的《山伯英台》中《一拜梁哥跪灵前》的唱段,旋律较简单,音程起伏不大,装饰音较少,但衬词用得多,几乎每个词后面都有加诸如“咿”“啊”“呃”“咧”等的衬词,听起来有早期台湾歌仔戏唱腔的韵味。老艺人李碧玉的《英台哭墓》,唱出了哭调悲痛欲绝的旋律与情感,特别是“一拜梁哥”的“一”字加上了许多小装饰音,逼真地模拟人的哭声,感人肺腑。闽南著名的歌仔戏演员陈葆宝亦得陈金木的真传。如演唱金木师传授的《山伯英台.越州返》中的《小哭》一段,“二拜梁哥泪涟涟,无疑梁哥你归仙,当初相约我没骗,放煞小妹‘勿会’了然,心肝我苦啊”,在结束句“心肝我苦啊”走高音腔韵,用提高八度音域的方式来演唱,显得别具一格,很有特色,更能体现祝英台满腹悔恨和悲切的情感;用《卖药哭》来演唱“第三拜”也很有创意,“三拜梁哥(咿)泪(啊)汪汪(咿),(哎哟)梁哥(喔呃啊),我无疑梁哥(啊)你归亡,‘你敢’并无半句(咿)是对我讲(啊哎),梁哥你的生命啊‘敢会’见阎王”,整段唱腔大量运用方言衬词如“喔呃啊”“咿”“你敢”“啊哎”“敢会”等,很有歌仔戏的早期风味,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第一句的“咿”音在高腔上做延长音处理,第二句是用哭腔加上啜泣状来演唱,第三句运用高音甩腔的方式抒发英台的悲情。《山伯英台》中的经典段子戏后成为脍炙人口的折子戏,如今也时常在演出和演员比赛中出现,如《仁心办十二碗菜》《山伯讨药》《士久弄》等。《十二碗菜》一折戏特别受欢迎,表现的是在设宴招待山伯时,“俏”仁心逗“馋”安童的场景,其唱段将12碗菜编成唱词,生动有趣,边唱边演的形式活泼诙谐。开场时,安童坐在靠背椅顶上,仁心唱菜谱,安童想知道是什么菜肴,要尝尝滋味,仁心故意将碗举高举低,一边做“磨步”和“蹉步”,一边旋转菜盘,安童则随着菜盘的旋动做“蹲步”“矮步”和各种身段,埋怨仁心故意捉弄他。接着仁心又端上来一道菜,安童赌气反坐在椅子上,面朝里,仁心又故意唱道:“安童要吃快来夹”,安童忍不住应声“哎——”仁心夹菜送到安童嘴边,又故意缩手拿开,叠步后退,又蹲下。安童跟着翻转身,两脚夹着椅子前进至舞台前沿,仁心一个先慢后快的鹞子翻身,把安童顺势从椅背上滑出去,安童扑倒在地,又在舞台上滑行一段。(参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油印本)(下卷),第21页。)这“俏”花旦与“馋”小丑的对戏很精彩,深受观众的喜爱。

《安安寻母》

《安安寻母》是歌仔戏非常有名的一出折子戏,讲述了母子分离的悲剧故事:庞三春因婆婆搬弄是非,被丈夫姜诗休出家门,落发为尼。尼庵佛堂,三春牵肠挂肚,割舍不下的是9岁的儿子安安。安安饱受饥寒,不畏路途艰难来寻母,母子终于在庵堂相见。安安见到母亲,苦劝母亲回家。三春有家回不得,恨婆婆心狠,怨丈夫绝情,万般无奈与苦楚,只好举竹杈,催打安安回家去。她期盼安安能专心读书,将来出人头地迎母归家。

《安安寻母》中的唱段《她有囝免苦无媳妇》,唱词为“她、她有囝免苦无媳妇,他、他休妻全孝大丈夫。阿囝有乳就是你的老母,亏、亏、亏我庞氏准猪牛。从今割痛一次定,莫向刀口忍踌躇”。这一《杂碎仔.长短句》的唱段,打破了传统四句联杂碎仔结构,在音乐情绪和节奏、节拍的变化上进行大胆变革,如叠字和衬词的运用,根据唱词的长短进行自由的变化组合,使之更富有表现力。文字上的自由性为创腔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曲调的速度显得灵活多变,音程的跳跃起伏较大,从渐慢到渐强,层层推进。邵江海演唱的《杂碎仔》有浓厚的闽南方言腔韵,咬字清晰,运腔朴素,粗犷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