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12396900000004

第4章 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2)

《杂念仔》从名称到内涵,以及音乐旋法的行腔走向、过门伴奏的旋律都与闽南“说唱歌仔”相似。从漳州、厦门一带的《五空仔什咀》、《阳关杂咀》、《土地公杂碎》、《锦歌杂念调》与《台湾杂念仔》的比较来看,《台湾杂念仔》根据戏曲舞台的需要,引子、过门更为简练,节奏紧缩,速度加快,强调商音,尾声拖腔高亢。以《五空仔》收尾的音型,结束在商音,特别适合戏曲表演中的活泼场面,如《山伯英台》中安童与仁心谐谑的对唱,便运用了《台湾杂念仔》曲牌。作为歌仔戏的常用曲调,由于与语言结合紧密,听起来字字清晰、句句明了,又可即兴变化,因此,《杂念仔》常用于长段的叙事。《杂念仔》与《卖药仔》最口语化,也最灵活,二者的主音相同,调式相互反衬,易于转换。

《调仔》

《调仔》又名《小调》,就是指各种小调,如《匆调》、《走路调》、《乞食调》、《吟诗调》等。《吟诗调》、《慢头》为散板式唱法,《柴桥韵》是摇板、散板相结合,可根据舞台的表演需要采用弹性的节奏,运腔自由。

有些《小调》已有不同的变体,如《送哥调》、《思想更》、《乞食调》、《大调》、《倍思》、《柴桥韵》、《阴调》、《慢头》、《吟诗调》等。1922年左右,白水仙先生唱的“说唱歌仔”《送哥调》流行一时,乐句结构为三三小节;宜兰《送哥调》乐句结构为三四小节;厦门歌仔戏团艺人董亚能在加上锣鼓表演《十八相送》时用的是四四结构一个乐句的《送哥调》;在《别窑》中王宝钏送薛平贵的《送哥调》,歌仔戏艺人谢月池在创腔上下工夫,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密集,特别是把第一句唱成有送别时悲切哽噎的情绪,富有戏剧性。又如,源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也有几种唱法,结构比较规矩,曲中除“思想起,桃花含唇有胭脂”六小节外,其他句子都是五小节。《调仔》各有独特的音乐形式,从旋律、调性调式、节奏等方面看,每一个曲子都有不同的特色和用法。例如:悲怒时用《思想起》、《算账谱》、《心酸酸》等;欢快时用《花鼓调》、《草蜢调》;谐谑时用《客人采茶》;苏醒用《慢头》;赶路用《急忙忙》、《锦什》;装疯用《阴调》;责骂用《汉调》、《训子调》;丑角用《赞同调》、《火炭调》等。这些《小调》用于特定的情景,起到丰富和补充主要曲牌的作用。

歌仔戏曲调的运用,并无固定模式,通常按照剧中情境安插曲调,其中以《七字仔》和《杂碎仔》最为常用。一般叙述性场合使用《七字仔》及《杂碎仔》,长篇叙述则常用节奏快速的《杂念仔》。哀怨的情境使用速度缓慢的《江西调》、《安安赶鸡》、《南光调》、《望乡调》、《爱姑调》、《霜雪调》及《琼花调》等曲调;激动、愤怒的情境多用快节奏的曲调,如《七字调》快板《藏调仔》;欢愉的情境使用节奏轻快的《十二丈调》、《三盆水仙》、《西工调》、《状元楼》、《茶花女》、《留伞调》及《运河二调》等曲调;游乐、赏景的情境多用轻快的《七字调》、《青春岭》及《赏莲花》等曲调;串场时使用《百家春》;昏厥苏醒时使用《慢头》;鬼魂出现时使用《阴调》;吟诗作对时采用《吟诗调》;赶路逃亡时用《走路调》或《紧迭仔》;缮写书信用《留书调》;酒楼卖唱用《江湖调》;算命相士用《卜卦调》;乞丐行乞用《乞丐调》;祝寿、谢幕及打斗等场合则使用源于广东音乐的曲牌。特定段落通常亦采用固定的曲调,如《益春留伞》使用《留伞调》;《詹典嫂告御状》使用《爱姑调》;《英台送哥》使用《送哥调》等。

歌仔戏的伴奏音乐由“串仔”、“吹牌”、“锣鼓经”三部分组成。

“串仔”为丝弦乐曲,来自车鼓、采茶、京剧、白字仔、高甲等剧种和民间器乐曲等。常用的有上百首,如:《柳青娘》、《银纽丝》等。“串仔”主要来自锦歌,十八音里的丝竹管弦曲和南词、梨园、高甲、潮音、京剧中的小曲,在剧情中做烘托、间奏、换场使用,渲染剧情。常用的串仔曲有《银钮丝》、《小洞房》、《小开门》、《万年欢》、《园林好》、《水底鱼》、《潮州串》、《到春来》、《拜佛经串》、《尝宫花》、《太子游》、《彩尾串》、《许马颂》、《捉鸡串》等等。

“吹牌”是唢呐曲牌。歌仔戏音乐吸收了京剧的一些丝弦曲牌、吹牌,尤其是锣鼓介充实了本剧种音乐。“吹牌”大多来自京剧,用法大同小异,分大吹和小吹两类。大吹用两支大唢呐吹奏配合锣鼓,俗称为“插大介”,小吹用小唢呐配合小锣、小钹或丝弦乐伴奏,俗称为“插小介”。大吹多用于宫廷、武戏场面中的开道,配予大介渲染庄重、热闹的气氛;小吹多用于家庭、民间中热闹、欢快的场合,并配予“小介”。歌仔戏的打击乐除了保留早期南管的南鼓、小击乐和北管的简单锣鼓外,京剧的板鼓、大小锣钹成为歌仔戏的主要打击乐,其奏法与京剧大同小异。

“锣鼓经”称为“锣鼓介”。歌仔戏的鼓介大部分与京剧相同,最常用的为《马龙头》。老生出场用《双板》,青衣、老旦出场用《柳丝》,大花、老生出场与升堂用《火炮》、《四锤》、《节节高》、《点降》。配合动作或台词,如搬东西、徘徊时用《冷锣》,报名、换气用《一点锣》。根据作用分为3种:配合念白,身段和舞蹈的有《擂更鼓》、《相争介》、《弄鬼介》等;配合唱腔有《七字仔》、《大调》、《倍思》、《哭调》、《客人采茶》、《急忙忙》等,一般用于入头、过门和唱腔中插介;配合吹牌的有《坠子》、《照枪》、《游皇城》、《风入松》等。锣鼓介的使用基本沿用京剧,锣鼓经字谱与京剧相同,但其中有部分则出自客家音乐里的锣鼓节奏,如《七字仔插介》、《采茶调插介》、《大调》、《倍思插介》是有别于京剧锣鼓经介的民间乐舞节奏。常用的锣鼓经介有50首左右,主要有用于《七字仔》起引扦介的《马龙头介》,用于青衣、老生唱《七字仔》之前做预备动作的《凤尾介》;用于出场、禀报、走路、过场的《水底鱼》;配合爬山、涉水、过桥等动作的《金加冠》;用于上下场动作、换场的《火炮》;用于出场整冠、亮相、思考等的《节节高》;用于做、打、念白之中的《扑灯蛾》等等。

另外,由于采用了车鼓、采茶、白字仔、南管等戏的民间器乐曲,以及配合唱腔《七字仔》、《大调》、《倍思》、《哭调》、《客人采茶》等曲牌特殊的击乐伴奏法,使用吹牌《风入松》、《照枪》、《坠子》、《过皇城》来渲染气氛。

歌仔戏特色乐器“四大件”

在歌仔戏的诸多乐器中,有传统“四大件”的说法,概指壳仔弦或六角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或洞箫。(乐器形制的介绍参见陈彬、陈松民编:《芗剧传统曲调选》,第359~36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2002年第3次印刷。)“四大件”的音色体现了浓烈的歌仔戏音乐风格,在伴奏唱腔时,演奏者的弹奏可简可繁,旋法在基本形态的规范下可自由发挥,神似形变。

为何“四大件”会有5种甚至6种乐器?这和乐器与曲牌搭配不同有关,只不过都以4件乐器为主。如:《七字仔》、《大调》、《倍思》等用壳仔弦领奏,佐以台湾笛、大广弦、月琴。“四大件”伴奏《七字仔》等曲牌时,台湾笛花奏及高音的回旋,壳仔弦旋律的裹奏,大广弦骨干音奏法和颤音清徴的穿插,月琴的节奏型轮跳奏法,4件乐器同唱腔结合时,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织体。《七字仔》和一些轻快热烈的小调,伴奏中壳仔弦和台湾笛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哭调》和《杂碎仔》的伴奏中,这两种乐器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出现的。《哭调》、《卖药仔》、《台杂仔》等领奏的是大广弦,佐以洞箫、月琴、北三弦、小月琴等。大广弦和月琴是《哭调》和《杂念仔》的主奏乐器,而大广弦一般不参与《杂碎仔》的伴奏。《杂碎仔》的领奏乐器是六角弦,六角弦与洞箫是成对出现的,洞箫取代台湾笛。4种乐器各有特色,在歌仔戏唱腔音乐的伴奏中各司其职并具有一定的程式性,根据传统的师承有地方或剧团约定俗成的习惯奏法,这些具有程式性的伴奏手法是历代艺人通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壳仔弦、台湾笛、月琴、大广弦、北三弦、鸭母笛,以及南鼓、小叫、响盏等打击乐的各种组合配器也形成一定的规范。

大广弦

大广弦又称冇弦、兰投,属弓弦乐器。琴筒也称弦升,长17厘米,用亚热带植物剑麻根茎或棕榈树的根茎制成,面板为梧桐薄板所制,直径15厘米,出音孔直径14厘米,小毛驴竹做琴杆,长86厘米,张两根丝弦,马尾竹弓。

大广弦的音色浑厚深沉而略带鼻腔,音域与人声相仿,五度定弦g1-d2,左手打颤音c2的奏法有哭音的效果。大广弦为《哭调》、《杂念仔》、《台杂仔》、《卖药仔》的主奏乐器,也是《七字仔》的主要乐器之一。用左手指头的抓弦按音,在用内弦演奏时,小指将外弦向内弦推靠,并用无名指颤动打弦发出特殊颤音,这种演奏方法俗称“大广弦打指”。其演奏带有缠绵、哀怨的气息,如泣如诉。

壳仔弦

壳仔弦形制类似板胡,是在板胡的基础上产生的弓弦乐器。椰子壳与梧桐板做琴筒,筒面呈半桃形状,直径8厘米左右,面板用梧桐薄板,琴筒背面根据音量大小的需要可雕成腰子形、圆形、桃形的音窗。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张两根弦,马尾竹弓。五度定弦d2-a2。

壳仔弦音色明亮高亢,但较板胡柔和。采用装饰性旋律奏法,传统演奏方法只用第一把位,有“上翻下滚”之说,由于不倒把,空弦多,因而形成独特风格。壳仔弦是《七字仔》和热烈轻快的《调仔》曲牌的主奏乐器。

台湾笛

台湾笛形制与梆笛相似,略细,属管乐器。竹制,总长38厘米,开吹孔和膜孔各一,6个按指孔,按指孔间距平均。筒音d1,善于吹奏花音与装饰音,音色高亢明亮,常用颤音短奏与单音长奏。

台湾笛因其音色特点而一般多用在轻快热烈的场面,是七字调的另一重要伴奏乐器。歌仔戏其他曲牌,如《杂碎仔》、《杂念仔》和部分《哭调》的伴奏一般都不用台湾笛。现在已不再称“台湾笛”,而以“笛子”统称。

月琴

月琴,属弹拨乐器。形制类似普通月琴,杆稍长。音箱的正、背面板均用梧桐薄板,共鸣箱呈扁圆形,直径36厘米。原来张三根丝弦,分两组,母弦一根,子弦两根;现在改张两根弦,母弦一根,子弦一根,四相七品。四度定弦a-d1,用拨子弹奏。月琴形状与阮相似,闽南旧时走唱艺人卖唱行乞时常使用此乐器。

月琴在歌仔戏乐队中属于中音乐器,音色清脆而铿锵,共鸣好,且弹奏灵活。弹奏节奏型,伴奏哭腔用滑奏很有特色。在为带“哭腔”的唱腔伴奏时,可模仿哭腔自由滑奏。月琴是《七字仔》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

六角弦

六角弦,属弓弦乐器。类似二胡,共鸣箱较小,筒身呈六角形状,因此得名六角弦。琴筒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成,蒙蟒蛇皮。六角形的对角线长7厘米,琴身总长约72厘米,原来用丝弦,现已改用钢弦。马尾竹弓。五度定弦d1-a1。

六角弦的音色比二胡清脆柔美,但又不及高胡嘹亮。六角弦随着“改良戏”出现而开始运用到歌仔戏中,是《杂碎仔》的主奏乐器。

鸭母笛

鸭母笛又名头管,属管乐器。用芦苇制作哨片,竹制管身,五孔或六孔,筒音d,原本的音域只有八度。在民间艺术家的不断研制和改进下,现在的鸭母笛已经可以吹奏两个八度的音域。其音色粗犷质朴,沙哑荒凉,伴奏《哭调》时,其哭腔似的音色极富特色。音高要靠演奏者口含哨片来控制。鸭母笛与唱腔的配合,特别有歌仔戏韵味,是歌仔戏乐器中很出彩的一件乐器。

歌仔戏的乐器也有文、武场之分。在大陆,文场乐器最初只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和唢呐,后来才加入二胡、三弦、苏笛、鸭母笛(管子)、琵琶、扬琴、洞箫和铁弦仔。之后,有的剧团甚至用小号、萨克斯风等西洋乐器。歌仔戏搬上舞台后,乐队文场音乐使用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鸭母笛、大吹(大唢呐)、小吹(小唢呐)等乐器。“改良戏”时期采用了六角弦、洞箫、北三弦、小月琴、南琶等。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二胡、扬琴、北琶、大提琴等。《七字仔》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上四管”伴奏小生、花旦的唱腔,用壳仔弦、台湾笛、大广弦;“下四管”伴奏老生的唱腔,乐器有三弦、京胡、大广弦、月琴。《哭调》用大广弦、月琴、洞箫伴奏;《杂念仔》用二胡、三弦。有时为了突出唱词,乐器只拉过门。表现吵架时唱的《汉调》,是用唢呐和鸭母笛伴奏。在新创剧目的配器中,通常会加入西洋乐器——大提琴来加重低音声部,也会采用中胡来补充中音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