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12361500000019

第19章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故事(9)

1903年春,陈天华由新化求实学堂资助,去了日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这年4月,沙皇俄国违反条约规定,拒不撤走其在1900年侵入东北三省的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长期霸占的要求。消息传来,留日中国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学习军事,练习体操,决心开赴东北,与沙俄侵略军决一死战。陈天华是拒俄义勇队的骨干,他积极参加集会、操练等活动,并怀着满腔愤恨写作宣传品。他咬破手指连写血书几十封,寄给国内许多学校,以唤起人们的觉醒。他在《敬告湖南人》的血书中,详细叙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亡国灭种的惨状和当前的民族危机,他指出:别人断我手足时,我不与之计较;直到断我头颈时再反抗,不就晚了吗?敦促人们及早起来反抗沙俄的侵略。他在血书中还指出:如果我们万众一心,舍死向前,恐怕外国人就是吃到嘴里也咽不下去。想借以树立起国人反侵略的信心。所有收到血书的人,无不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当年冬天,他回国发动群众,为大规模开展革命斗争准备力量,他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组织了华兴会,又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建立了同仇会;准备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那天在湖南全省举行武装起义。不料被清政府察觉,起义遂告失败,他和黄兴、宋教仁又逃往日本。

陈天华在留日期间,以笔作刀枪、用写作来警世,他积极从事革命救亡宣传工作。他写了很多富于革命激情的政论文,尤其是以通俗文艺说唱形式写成的《猛回头》、《警世钟》,在当时的革命宣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革命志士就是受此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民报》的创刊,革命影响日益扩大。清政府企图扼杀海外的革命活动,曾多次串通日本政府驱逐留日中国学生中的革命党人。11月,日本文部省果然颁布了“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严禁中国留学生从事革命活动。八千多留日学生宣布罢课,抗议日本政府的迫害。陈天华坚决主张归国策划,反对忍辱留日的软弱态度,他在爱国思想的驱使下,断然用自己的牺牲来唤醒人们,1905年12月8日,他留下一封绝命书,在日本大森海湾,跳海自尽。

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和以身殉国的革命精神,曾唤醒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去挽救民族的生存,也激励着后人为祖国的昌盛而发愤图强。

29.冯如为国争光

冯如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创始人。他精湛的飞机制造技术和高超的飞行本领,曾引起欧美国家的极大震动,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冯如,1883年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那年在舅父的帮助下,到美国做工谋生。他目睹发达的美国机器制造业,非常羡慕,决心学好机器制造技术,致力于发展祖国的机器制造业。他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购买有关机器制造的书籍,刻苦攻读,短短几年内冯如就掌握了机械制造的原理,通晓了36种机器制造和修理的方法,还发明和改进了一些机械如抽水机、打桩机和无线电收发机等。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冯如认为,兵器中最厉害的是飞机,中国反侵略战争离不开飞机。他决心倡导和开创中国的航空事业,建设强大的空军,形成空中的优势,以报效祖国。

1906年,冯如向旅美华侨筹集约一千美元资金,准备创办飞机制造公司。他在奥克兰租一间厂房,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碧三位华侨青年的帮助下,开始了飞机研制工作。冯如一次次试验,又一次次失败。在一次试飞中,当飞机上升到数丈高时,突然坠地,他险些丧生。冯如死里逃生,但矢志不改,“事不成,毋宁死。”在筹集的资金即将耗尽,双亲又来信催他回国的情况下,冯如坚定不移地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他千方百计地克服人们意想不到的困难,日以继夜地改进飞机的设计。

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09年9月21日,奥克兰市上空一架飞机在翱翔,许多行人都在驻足仰望。这就是26岁的冯如驾驶的自己制造的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它的航程是飞机发明者美国的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三倍多。这不能不引起西方世界的震惊,当时的《加利福尼亚美国人民报》以《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为题,报道了这次飞行。冯如以其杰出才华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冯如的成功,促进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在海外奔走的孙中山观摩了冯如的飞行表演,并给予高度赞扬和热情的勉励。冯如很快又制造出一架性能更佳的飞机,创造了当时航程20英里,时速65英里,高度700多英尺的世界纪录,把外国人远远地抛在后边,并在国际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得优等奖。

冯如断然拒绝了美国人的重金招聘,一心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1911年3月,身怀绝技的冯如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携同公司的三位助手,带着两架自制的飞机和制造飞机的机器,回到了他日夜想念的祖国。

当时的中国,大革命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冯如同情革命,不愿为清政府效力。广州光复后,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担任中国最早的一支革命空军的领导工作。

1912年8月25日,为普及航空知识,唤起各界的重视,冯如在广州郊区进行飞行表演,不幸飞机坠下,他身受重伤,因抢救不及时而牺牲。年仅29岁。弥留之际,冯如念念不忘祖国的航空事业,嘱咐他的助手说:“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要失去进取之心!”

冯如短暂的一生,是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国争光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

30.张子清实现父亲的遗愿

张子清(1902-1930),字涛,号寿山。湖南省益阳县桃江镇人。

张子清父亲张建良,在当时是位反帝爱国的将领。张将军十分敬佩历史上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崇尚富国强兵之道,并注意以此来影响少年时代的子清。每逢闲时在家,他总要把初谙世事的子清叫到身边,给他讲中华民族历史上忠臣名将的故事。一次,父亲给他讲解岳飞的《满江红》,讲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时,沉痛地插叙了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甲午海战蒙受耻辱的历史及国力日衰,外侮益盛的现实状况。讲到激昂处,父亲声泪俱下,挥笔写下了“富国强兵,雪耻灭仇”的条幅,教育子清立志振兴祖国,拯救人民。

1917年父亲因病去世,子清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他同家人一道把父亲安葬完以后,旋即从军,幻想在军中建树一番事业,实现父亲生前未实现的遗愿。

他怀揣父亲“富国强兵,雪耻灭仇”的条幅,冲杀奋斗了10来年,却一无建树。

1924年秋,正当他彷徨苦闷,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他的儿时挚友夏曦将他引向革命的道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张子清在党的直接培养下,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自觉经受锻炼,经受考验,迅速成长起来。他先后担任过营长、团长、师长等军事要职,成为毛泽东在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位亲密战友,是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之一。

他曾亲自给士兵们上政治课、军事课,深入浅出的讲解革命道理和军事常识。他善于抓住部队整修之机,进行严格训练。他常对负责操练的部队干部说:“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革命军队,它必须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队伍……这就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精良的军事技术……这一切是需要艰苦的长期的培养的。”

他作为一位军事将领,十分珍视我军的有生力量。一次,他与毛泽东带兵沿湘赣边境南下,路遇顽敌。在激战中,他率领的三营与毛泽东失去联系,他只身率领三营,转战在湘赣地区,打击路遇顽敌,为兄弟部队解围,历时两个月,行程近千里,最后终于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回师井冈山。张子清凭着对革命的高度责任感,凭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当时弱小的红军保存了一个营的有生力量,这确实是对我党我军的一个杰出贡献。要知道,那时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的军队,总共只有两个营的兵力!

张子清每当军内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他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站在毛泽东军事路线一边,使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以形成,并付诸行动。

1928年,他与毛泽东率全团在大坑消灭了老对头肖家璧的靖卫团,并乘胜追击,一举攻克了遂川县城。不久,又攻克了新城,击毙敌人79团警卫长王国政及县靖卫团长李树滋、活捉伪县长张开阳,生俘敌人百余,缴枪三百余支。此后又占领了茶陵,成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工农兵政府,开创了井冈山初创时期的繁荣局面。

张子清在迎接朱德部队会师井冈、阻击敌人围追堵截的战斗中,更是战功卓着。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他不幸身负重伤,以至光荣牺牲。

张子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结束了,但是,他在富国强兵方面创下的业绩永远被后人铭记着。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31.邓演达反蒋抗日

邓演达先生1895年3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永湖乡鹿颈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931年8月17日被捕,同年11月29日凌晨五时在南京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年仅36岁。

邓演达先生少年时耳濡目染残酷的封建剥削和严重的民族危机,稍长即学习军事立志报国。早在广东小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又先后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

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出于反革命的目的,反对迁都武汉,邓演达先生坚决反对蒋介石这一阴谋,并指出同蒋介石的斗争“是封建与民主之争,是革命与妥协之争,是成功与失败之争。”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邓演达先生在武汉地区参加并领导了反对蒋介石反革命大屠杀的斗争。积极主张东征讨蒋。因此邓先生为蒋所恨,把他当成煽动“暴乱”的代表人物,下令通缉。邓先生被迫离开武汉到了苏联,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在莫斯科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民主宣言》,揭露了蒋已经成为新军阀,南京政府实为“土豪绅士地主剥削工农分子”的叛徒集团,并谴责蒋、汪反革命集团是“旧势力的化身”,“民众的仇敌”。表示要与他们坚决斗争到底。

1930年5月邓演达先生回到了上海,之后立即开始进行一系列旨在反对和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一方面揭露了“蒋汪之流”假借孙中山先生的名义去作祸国殃民的卑鄙勾当;同时着重指出蒋家王朝已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只有坚决推翻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建立农工政权,中国才有出路。另外,又通过秘密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开展分化、瓦解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工作。邓先生还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之矛盾,准备武装推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这一系列的行动,已构成蒋介石进行独裁统治的严重威胁。

1931年8月17日由于叛徒的告密,邓先生被捕入狱。就是在监狱里,还始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这充分的表现了邓演达先生反蒋倒蒋的信心和坚定的立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对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对内又围剿红军进行反共,这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怒,在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抗日反蒋的新高潮,形势迫使蒋介石下台,但他下台的目的却是为了重新上台,而邓演达先生又是蒋介石重新上台的最大障碍。因此促成了蒋介石杀害邓演达的决心。

邓演达先生是国民党着名的左派领袖之一,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周恩来同志赞扬他“人格很高尚,对蒋介石始终不低头。”党中央负责同志也把他列为“一贯支持我们的党外秘密战友”。

32.拔哥“偷米”的故事

韦拔群(1893-1932年)是革命前辈、壮族人民的英雄,曾参加领导过着名的百色起义。

韦拔群于1893年出生于广西东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根据当地壮族人民的传统习惯,把少年韦拔群称为“拔哥”。拔哥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在家乡东里屯的小朋友中间颇受欢迎。

一个腊月将尽的清晨,东里屯住的几十户壮族人家,除三户地主豪绅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准备过年外,其余的都是冷火凋烟,一片死气沉沉。但是不太懂事的孩子们仍然兴致勃勃地关心着过年的游戏,在拔哥家大瓦房旁边的柴草房里,穿着整齐的拔哥和一群衣衫褴褛、赤着脚板的小朋友们正热热闹闹地做陀螺。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吵嚷声把躲在屋檐下的麻雀吓飞了,给死气沉沉的村庄增添了一点生气。不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进来对她家小娃说:“打点野菜去,今早没米下锅了。这是什么年月,还有心思玩陀螺?”小娃娃听了,无可奈何地哭着走出门了。这时拔哥想起自己衣袋里有一块压岁的光洋,于是把它塞给了那老奶奶。小伙伴们的情绪大大低落下来了,不长时候,其他穷孩子的爹妈也登门叫走了孩子去打野菜,拾干柴,孩子们被训斥着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