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12361500000015

第15章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故事(5)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占城国(今越南南方)、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达满刺加(今马六甲半岛),进入印度洋,抵锡兰(今斯里兰卡),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西南科泽科德)。船队每到一处,郑和都向当地的统治者宣传明朝对他们的友好态度,赠送礼物,并将随船带去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换取当地的土特产。郑和所带的27000人中,主要是富有作战经验的精兵,郑和带大批军队出洋,不是为了侵略和掠夺,而是为了防御海盗的抢掠和某些国家贪婪的统治者的袭击。1407年,郑和船队返航,途经旧港时,与海盗发生激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海盗头子陈祖义,率大批海盗分乘几十只小船,偷偷靠近停泊着的船队。郑和已得到爱国商人的密报,早有准备。当海盗自以为得计,偷袭成功,正想登船时,突然一声炮响,所有宝船灯火通明,响起了战鼓和喊杀声,海盗还来不及逃跑,无数明军已跃向敌船,经过激烈的战斗,海盗全部被歼,陈祖义当场被擒。郑和押着陈祖义,凯旋回国。一些国家的使节也随船到中国朝见明成祖。1407年7月,郑和奉命送这些使节回国,航程基本上与第一次相同。

1409年冬,郑和三下西洋。船队途经锡兰时,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垂涎船上的珍贵货物,企图袭击船队。他装出友善的样子,亲自登船邀请郑和进城休息。郑和不知是计,登船上岸。走到半路,猛想起人们传说亚烈苦奈尔贪婪凶残,便怀疑其中有诈,于是派人返回去了望,果然回去的道路已被横七竖八的大树堵塞。于是他派人绕道通知守船军队准备战斗,他估计敌人可能倾巢出动袭击船队,城内的守备一定空虚,便率领随他而来的二千士兵杀奔锡兰国的都城。亚烈苦奈尔正在做发财梦,来不及反抗就当了俘虏。攻打船队的敌军,听到都城被袭,赶忙回军救援,半路上遭到明军的伏击,死伤大半,其余四散逃窜。郑和还朝时,将亚烈苦奈尔押回中国,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尔,把他释放回国。从此以后,郑和船队威名远扬。

1413年,郑和四下西洋,最远到达波斯湾;3年后,他又五下西洋,船队在马六甲海峡分为两队,其中一支船队到达非洲大陆的也门、索马里、肯尼亚等地。1421年,郑和又奉命送亚非16国使节回国,六下西洋。

此后,郑和做了约5年南京守备,1431年,皇帝再次命令年已60的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17国,1433年夏回国,两年后,这位卓越的航海家病故。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近30年,航程十万里,访问二十几个国家,多次战胜大洋中的惊涛骇浪,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的精神,扬我国威,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北部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至今,很多地方仍用郑和的名字——三保来命名,如泰国的三保巷、三保庙、三保塔,印度尼西亚的三保垄、三保洞,马来西亚的三保城、三保井等。

15.张煌言正气留乾坤

张煌言,字玄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他少年时曾随父到过北方,亲身体会到敌人铁骑蹂躏下的痛苦,认识到国破家亡的可怕,因而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清兵占领他的家乡时,他毅然投笔从戎,开始了长达19年之久的抗清斗争。19年间,他曾率领义军和郑成功的部队联合,转战江淮,攻城陷府,打击清军;他也曾在极端危险、困难的条件下,与敌人拼杀在大别山区;即使在功败垂成之后,他也没有丧失抗清的意志,继续组织新的义军队伍与清军作战,使张煌言的队伍成了最后的一面抗清旗帜。清朝统治者把张煌言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面调集重兵,围袭义军;一面悬赏通缉张煌言。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不幸被捕。

清兵把张煌言带到提督府门前,让他从边门进去,张煌言屹立不动。浙江提督赵廷臣妄图劝降,忙将他从正门请进,并叫人大摆酒席。张煌言昂首厉言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说罢转过身子,不说话也不吃饭。

敌人见劝降不成,便把张煌言打入大牢。在狱中,张煌言思绪万千。他回忆起自己战斗的一生,出生入死,披肝沥胆,虽说屡挫屡起历尽艰辛,但抗清的意志从没衰退,并维持着东南一带的抗清局面。现在国破家亡,自己也成了囚人。他想到持节在匈奴19年的汉代爱国者苏武,并以他自况,提笔赋诗:“苏卿仗汉节,十九岁华迁……所贵一寸丹,可逾金石坚。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表明他的爱国之心,坚如金石。他又想到平生最敬佩的二位楷模: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瓦剌的英雄于谦,他们都埋葬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时刻鞭策着自己去战斗,现在自己再不能去杀敌报国了,但要像英雄们那样,保持对国家的忠贞,不惜牺牲生命,将碧血献给国家,想到这里,他又提起笔来写道: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过了十多天,张煌言被押往杭州。临行之日,宁波好几千百姓,不顾清军的森严戒备到码头送行。面对家乡父老,张煌言先朝北拜了四拜,表示向故国辞行,说:“臣的志向完毕了!”又朝城门拜了四拜,表示向故乡辞别,说:“怪我无能,叫故乡父老白白苦了二十多年,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说罢,告别乡亲,昂首登船。此情此景,使在场的百姓无不失声痛哭。

张煌言被押到杭州,敌人还想用封官许愿劝他投降,但都被张煌言严词拒绝。他仿效屈原的《离骚》在狱中墙上大书《放歌》一首:

“予生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予之浩气兮化为风霆,余之精魂兮化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禩兮,垂节义于千龄!”

1664年农历九月初七,敌人把张煌言杀害于杭州。临刑之时,他昂首挺立,壮烈就义。死后,杭州人民根据他生前:“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坟一座无”的愿望,连着岳飞和于谦两座坟墓,安葬在杭州南屏山的荔子峰下。

他的墓前时常有“包麦饭而祭者”,“寒食酒浆,春风纸蝶,岁时浇奠不绝”,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张煌言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的敬仰和钦佩。

16.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从小喜欢读书、爱好练武。后来由于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深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朱,改名成功,所以又号为“国姓爷”。

郑成功曾随父亲郑芝龙参加抗清斗争。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拒绝了清朝政府的招降,继续举旗抗清。在残酷艰苦的斗争中,郑成功感到,如果不建立坚强可靠的基地,抗清是难以持久的。于是,他决定改变战略,挥师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他们在台湾大肆掠夺,残酷勒索,使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荷兰殖民者为了加强统治,在台湾西南部修建了二个据点台湾城(今安平)和赤嵌城(今台南),并驻军二千多人。

1661年4月21日中午,郑成功率领大军2.5万人,分乘三百五十多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浩浩荡荡,挥师东进。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的,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4月29日,郑成功的大军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台湾人民听说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亲人。在人民的支持下,郑成功的军队包围了赤嵌城。赤嵌的荷军一听有大军攻城,顿时惊慌失色。他们一面向荷军总督告急求援,一面派出240名荷军迎战。郑成功的大军勇猛异常,一举歼敌180人。吓得敌人龟缩城中不敢应战。三天之后,敌军在外无援兵,内无水源,秩序混乱的情况,只好献城投降。郑成功的大军随即直逼荷兰殖民者的另一据点——台湾城。

台湾城是荷兰总督揆一的驻地。整个城池是一座建筑在海堤(鲲身)上的堡垒。城高墙厚,防守严密,并设炮台火器,城防比较坚固,给攻城带来很大困难。郑成功把大军驻扎在附近,一面命令士兵做好攻城准备,一面深入民间,征求当地百姓的支持。他所在之处,“壶浆迎者塞道”,热烈欢迎和支持祖国来的军队。

揆一见大军围城,吓得心惊胆战,他一面偷偷派人去巴达维亚(今爪哇)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去到郑军大营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慰劳。郑成功断然拒绝,并严辞喝道:“台湾本是中国领土,我们要收回这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

喝退荷兰使者,郑成功把24门大炮运到阵地上,下令攻城。中国军队勇猛冲杀,但荷军炮火猛烈,一时难以取胜,于是郑成功决定采取筑栅挖壕,长期围城的战略来逼迫敌军。驻爪哇的荷军,闻台湾城被围,立即派了十艘战舰,700多士兵前来救援,也被郑成功的军队打败,退回爪哇。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总攻,一排排大炮猛轰,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到城中,一时火光冲天,城内混乱不堪。荷军一看败局已定,走投无路,只得举起白旗投降。郑成功的军队收复了台湾城,终于把盘踞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驱逐出台湾。

1662年7月,郑成功因积劳成疾,患了重病。在患病期间,他非常思念祖国的大陆,天天要坐在将台上,面向辽阔的大海,眺望祖国的大陆。病至七天,终于不幸逝世,年仅39岁。

郑成功不畏艰险,驱逐荷兰殖民者,开发台湾的英雄业绩,光耀史册,驰名中外,这位着名的爱国者,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

17.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夏复,乳名端哥,号存古,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夏完淳英才早熟、胆气过人,是一个神童。他五岁读完了“五经”,七岁能诗作文,九岁时已写出了一本叫《代乳集》的诗集。在父辈们的长期熏陶下,夏完淳童年时就关心时事,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立下了为国献身的抱负。

夏完淳15岁那年,清兵打到了他的家乡,所到之处,烧杀抢劫。眼看着家乡人民受到清兵残暴的屠杀,他心里像有一团烈火在燃烧,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父亲和老师组织的义军,并成为一名骨干。不久,由于义军人数太少,战斗失败。父亲不愿当俘虏,投湖自尽了,父亲的殉国,更激起夏完淳坚持抗清的决心。他和老师、岳父一起歃血盟誓,决心战斗到底。他卖了全部家产,奔走于浙江一带,联络反清力量。不幸的是,在清兵的大搜捕中,他被清兵逮捕了,并被押到南京。

到了南京,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提审。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闻名江南的“神童”,便心怀叵测,诱他投降,借此收买人心。夏完淳见堂上坐的是洪承畴,不由得怒火中烧,昂首挺立,不肯跪下。洪承畴假仁假义地说:“你这个毛头小孩,懂得什么造反事理?还不是误受叛乱之徒的蒙骗,被拉过去的?你要是依了我,归顺大清,管保你前程无量。”夏完淳装着不认识洪承畴,故意高声回道:“你才是个叛乱之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能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朝忠臣洪亨九(洪承畴字)先生在关外和清军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年纪虽小,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落在他的后面呢!”洪承畴听后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洪承畴的左右赶忙出来解围,告诉夏完淳:“本堂正是洪大人。”没料到,夏完淳反而手指洪承畴的鼻子,骂得更凶:“胡说!亨九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人谁不知晓!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都痛哭流涕。你这个无耻叛徒算是什么人,敢冒他的大名来污辱他的忠魂!”夏完淳这一席骂,痛快淋漓,巧妙异常。弄得洪承畴在这位少年英雄面前,脸红一阵,青一阵,坐立不安,虽似有千刀剜肉,万箭刺心,却也不敢还上一句。狼狈退堂,把夏完淳关进了狱中。

南京监狱,阴暗潮湿,臭气熏天,在非人的折磨下,夏完淳仍然豪放如常。他和难友一起饮酒做诗,谈忠说义,根本不把生死放在心上。他在《狱中上母书》中写到:“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气概。

敌人对夏完淳软硬兼施,都没能使他屈服。最后,把他押到南京西市刑场。面对死亡,夏完淳毫无惧色。他双目炯炯发光,直挺挺地立在刑场上,坚决不肯下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在英雄面前,胆战心惊,在监斩官的再三催促下,才抖抖索索地举起了手中的刀。

少年英雄夏完淳牺牲的时候,还不满17岁。他像烈士壮游那样走向死亡,以其生命的热血谱写了最后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诗篇。

18.史可法血染扬州

公元1644年,清世祖,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乘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明皇崇祯在煤山吊死的混乱时机,大举南进。当年五月初,清军即占领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