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700000015

第15章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故事推荐(6)

5.深具民族气节的科学家詹天佑

1890年,清政府想要修一条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这条铁路由英国总工程师金达指挥。在经过滦河的时候,要修一座桥,这个工程却让这位大名鼎鼎的英国工程师大伤脑筋。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这位英国工程师只好把这个工程交给了日本和德国的一些承包人来完成,结果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中国早在1887年就已成立了自己的铁路公司。但是当时执政的清政府对自己的技术人员不信任,总是把修铁路的大权交给外国人。

对滦河大桥束手无策的英国工程师金达找到了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詹天佑,他一脸愁苦地对詹天佑说:

“詹先生,这个滦河工程看来我们老外是拿不下来了,你看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新的办法。如果能行的话我就把这个工程交给你了。”

詹天佑在看完金达的设计图纸后说:

“如果你的设计方案能改动的话,这个工程我会很快把它完成的。”

着急的金达看见詹天佑已经同意承接这个工程,高兴得连忙答道:“可以,可以。”

詹天佑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考察,发现滦河的建桥地点选得不是地方,因为这一带滦河的土质有问题。詹天佑改变了建桥地点,并大胆地采用了压汽沉箱的办法,让中国的潜水员下河操作,结果终于成功地打下了桥桩。就这样滦河大桥在詹天佑的指挥下建成了,那些外国工程师都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中国工程师另眼相看。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童年在私塾读书。旧时的孩子上学主要的课本就是四书和五经一类的古书,詹天佑自小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喜欢的是用泥土做各种各样的玩具,并常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些工厂里去拾小螺帽,詹天佑因此收集了各种各样和不同型号的螺帽。

十一岁那一年,詹天佑来到了香港,并考取了技艺学校,他在技艺学校刚上了一年的学,就碰上了清政府在上海设出洋局,政府需要招收一批儿童到美国留学。詹天佑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去替儿子报了名,就这样詹天佑在香港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72年7月,十二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官费生前往美国去读书,在那里他先后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取了着名的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里他攻读了土木工程和铁路工程专业,并于1881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那一年他只有20岁。

当时中国守旧派官僚们对于铁路修建事宜既恐惧又反感,认为是“破坏风水、冲动地脉、让我们的祖宗在地下不得安宁”。这一来就使得学业刚结束的詹天佑英雄无用武之地。詹天佑只好改行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海船,然后分配到福建水师“扬威”号旗舰上去担任驾驶官。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詹天佑驾驶的“扬威”号参加了战斗,因为“扬威”号的指挥官张成半路逃跑,詹天佑主动担任了指挥官,并将敌人的旗舰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几年后,随着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詹天佑才得以旧梦初圆。滦河工程的建成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同时也为詹天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这之后,中国决定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因为铁路所经之地是我国的经济和军事重地,所以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这一条铁路。后来双方争执不下,就对当时执政的清政府表态:

“这条铁路除非由中国人自己来修,我们就不过问此事了。”

清政府于是决定自己来修建这条铁路。1903年,清政府终于起用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来修建京张铁路。外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大为惊讶,他们认为按中国人的实力再过50年也完成不了这个工程。以至于詹天佑在给自己美国的一位老师写信的时候说:“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了,它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不幸,同时它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想我会用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这一工程,这也是我坚持担当这一工程的一个重大原因。”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全长二百公里,这条铁路不仅要经过崇山峻岭的燕山山脉,同时还得穿过号称天险的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这些困难没有把詹天佑给吓倒,他决定用穿山洞打隧道的办法,穿过燕山山脉。京张铁路仅仅在燕山山脉就打了四条隧道,最长的隧道有一千零九十一米。

打隧道虽然是一个解决火车如何穿过燕山山脉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对贫穷的中国来说有些难处,因为这样一来,消耗的资金不仅很多,同时还占用过多的劳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以后,詹天佑在修建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时便采取了“人”字形的方法铺铁轨,让火车用两个大马力的火车头前拉后推,然后到交叉点以后再调换方向。这样循环交替,结果火车就能平平稳稳地上山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詹天佑的伟大壮举,在青龙桥车站为他立了铜像。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终于完工通车了,并且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詹天佑的方法为国家节余了二十八万两银子。这条铁路的修建成功也使得外国人交口称赞。接着詹天佑又担任了川汉粤川铁路总工程师,并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6.新中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教书之余种些田地,他为人耿直,乐于助人,他的这种性格给了李四光以有益的影响。

李四光的母亲是父亲的后妻,粗通文墨。从四五岁起,李四光就跟着母亲打柴、推磨、担水,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6岁的李四光就立下了发奋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小学时期,李四光读书勤奋,肯动脑筋,因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04年,求知心切的李四光便向父母提出要求去武昌求学。

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普通班学习,后人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械专科学习。

1910年7月,李四光学成归国。但在战火连绵的旧中国,他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愤懑之余,李四光决定再次出国,到英国留学。

1917年,李四光获得学士学位。一年之后,即1918年5月,李四光又以《中国之地质》的长篇论文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5月,李四光婉言谢绝了恩师的挽留和一家印度矿山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祖国,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31年夏天和1932年夏天,李四光两次到庐山考察,又发现了一些冰川U形谷和冰川泥砾堆积物。他将野外资料分析整理后,提出庐山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至少经过两次冰期。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1936年8月,李四光又带着助手第四次赴庐山考察,获得大量证据:在白石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确凿证据——冰溜条痕石。至1937年李四光将在庐山考察所得写成专着《冰期之庐山》,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另外,在研究地壳的起源问题时,李四光不畏国外权威的说教,终于以几十年艰苦的探索研究,创立了一门新学说——地质力学,从而使李四光成为我国地质学家以创造性思想登上国际地质论坛的第一人。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从此,李四光便开始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忘我工作了。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同志就石油远景问题询问李四光。李四光肯定地认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陆相”、“海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我国有大面积的沉降带,都有良好的储油条件,肯定能找到石油。

国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论,立即开展寻找石油大会战,终于在东北、华北、中原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

地震能不能预报?这是地质力学理论面临的又一个严峻问题。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周总理多次召集科学家商讨对策。李四光认为地震和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偶然的,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是可以预报的。从此以后,他便投入了探索地震预测的工作。

李四光是我国卓越的自然科学家,世界当代最杰出的地质学家之一。他打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大门,创立了地质力学。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

7.植物学家吴其浚

吴其浚,字瀹斋,河南省固始县人。生于1789年,卒于1847年。是我国清代有名的植物学家。

吴家是当地的官宦人家,好几代人都当朝做官。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指导下,这样的人家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这也为吴其浚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条件。加上吴其浚的聪明伶俐,好学好问,学习这些古诗词倒也并不费多大力气。

孩子的天性是与大自然接触,与大自然成为好朋友,吴其浚也是如此。他喜爱大自然中的红花绿草和苍松翠柏。吴其浚是一个有心人,在游玩的同时,对见到的动植物,特别是植物,经过自己的观察,总要提出一些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来,而且总要追根究底。他十几岁时,父亲在湖北当楚北学使(管教育的官)。有一次,一位远方来的客人,带来了一种大家都没见过的水果,外形好似鸭蛋,可味道却是酸酸甜甜的橘子味,十分可口好吃。高兴之后,吴其浚开始仔细端详起这个奇怪的水果。“这个水果叫什么名字啊?”他好奇地问来客,可客人说这水果也是别人送他的,他也不知道水果的名称。吴其浚转而又问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吴其浚想:“世界上有多少种花草树木啊!就连人们吃的一些水果,也有大人不知道名字的。我要是能把见过的各式各样的植物分类,整理一下,应该是多有意义的事!”也就从这个时候起,那种不知名的水果在吴其浚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使他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要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念头,从此,他步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植物王国。

吴其浚对于研究植物兴趣极高,往往会耽误了他背诵《四书》、《五经》的时间。这可惹恼了世代官员出身的父亲。父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一心指望儿子能够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因此对吴其浚的管教十分严格,自然会对他研究植物很不满意,认为是“玩花弄草,不务正业”,要求吴其浚专心读书,好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好在吴其浚是孝子,又非常聪明,并不惧怕学习背诵那些枯燥无味的八股文章。嘉庆年间的1810年,21岁的吴其浚参加全省大会考名列前茅,成为举人。又过了7年,他进京参加了全国的殿试,并且金榜题名中了状元,随即被任命为翰林院管修撰的官。这下让他的父母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干涉他研究植物了。吴其浚也就趁此机会,或骑马或坐船,一路尽情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当他遇到没见过的奇花异草,总会停下来认真观察,详细记录。

吴其浚别号雩娄农。雩娄是他家乡河南固始的古称,这个别号的意思就是固始的一个农民。这大概也是他在向世人表明自己立志研究植物的志向。

吴其浚在北京只当了两年官,就又被任命为广东的正考官。后来,官位越做越大,先后当过总督和巡抚,到过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贵州、福建、云南等许多地方,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无论在哪里做官儿,或是从一地到另一地,吴其浚从来没有放松过他的植物学研究。也正是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周游,才使吴其浚见到了更多奇花异草。他走到哪里,就研究和搜集那里的植物。由于公务繁杂,他就专门找了一些擅长绘图的人作随从,让他们把植物标本绘成图。只要他一有空,就会自己动手整理标本、绘图、研究。有时,为了搞清一种植物的生活习性,他会向一些有经验的农民和江湖郎中请教问题。

我国的中草药历史悠久,中草药里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可当时并没有一部权威性的植物分类学专着,植物的命名相当混乱。比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就有好几种叫法;而有时不同地方说的同一个名字,在不同地区却是指不同的植物。江湖郎中游走各地,有时就会出现问题,不是当地没有药,就是用错了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严重时还会丧命。吴其浚看到这些情况,决心用毕生的精力编一部最全最准确的植物学专着。

吴其浚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他很喜欢读书,只要看到书里记载的有关植物的内容,都会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留作资料。他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并不迷信前人。他每到一地,都会花费相当大的精力采集各式各样的植物标本。无论水里生的,还是土里长的,只要是以前没见过的,都会仔细研究,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最后趁它还没有枯萎时,照原样一丝不苟地画成图,再附上详细的文字说明,保存起来,成为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