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600000024

第24章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故事推荐(14)

话是这么说,可是,当徐虎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马桶时,还是傻了眼:粪便、草纸、污水淌了一地。别说干活,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样子,想想自己干的就是这一行,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徐虎忙着干活,居民在边上忙着端茶、敬烟。马桶修好了,居民连声道谢。事后,还特地给房管所写了感谢信。这件事,给徐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自己干了分内的工作,居民就这么感激,真的应该尽心尽力做好。从此,只要一有空,徐虎总是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碰到居民报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时解决。碰到难做的活儿,徐虎千方百计做到居民满意。每次修理完毕,徐虎都主动做好清洁工作;对居民的酬谢,他笑着谢绝;碰上挑剔的居民,还要耐心说服。一来二去,徐虎和居民们的关系从生疏变得熟悉、融洽了。

一个大热天的上午,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赶来报修。一进门就嚷嚷开了。原来,头天晚上6点多钟,这户居民家的楼面上突然断电。白天上班没空报修,晚上报修又找不到人。她特地请事假出来报修。徐虎以前也碰到过类似情况。但是,那时总认为,维修工能做到“你来报,我去修”。可是这次,徐虎却心头一震。他想,修修电线,捅捅马桶,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居民却是关系到正常生活的大问题。如果能在当天及时为居民们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就可以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徐虎从警民联系箱得到启发,萌生了业余时间为居民挂箱服务的念头。

1985年6月23日是个星期天,徐虎在房管所以及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辖区挂上了3只“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打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总是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走向3个报修点。然后按照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打从挂箱服务的那天起,在徐虎的心里就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只留下“为民服务”4个字。

劳碌了一年,谁不想在除夕夜与家人团聚一堂,欢欢喜喜过个年。但是,这10年来,徐虎是怎样度过除夕的呢?8个除夕,徐虎为居民贺年守岁,为群众排忧解难。

十年辛苦不寻常,徐虎累计开箱服务3700多天,共花费7400多个小时,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项目2100多个,小小“报修箱”受到居民们的热情称赞。就是那些一开始对徐虎挂箱服务持怀疑态度的人,风言风语的人,也从中受到了教育,改变了态度。这样一直坚持到1998年底,长达13年的时间,徐虎成了一名“全天候的水电工”。群众说,如果每一个党员都像他这样为党分忧,为民解忧,就会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一股凝聚力。

徐虎服务的对象远不止这些,他的服务没有分内和分外之分,也没有区域和行业的界限。他还把修马桶当作一门学问,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用灵巧的双手和高超的技术,让居民少花钱,多办事。

徐虎爱岗敬业,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服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1985年和1987年他分别被评为上海市劳模。1989年、1995年和2000年三次被评为全国劳模。1996年中宣部将他作为“敬岗爱业、奉献社会”的劳模典型在全国进行了宣传,由此徐虎闻名全国。

一辆“老坦克”(沪语称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的报修箱、十几年随叫随到、风雨无阻的服务,让徐虎成了全国着名的劳模。但徐虎的头脑始终是冷静的。他在各处所作的劳模报告中,都不忘说一句:“就我个人来说,忙一点累一点无所谓。但一个人做得再多,也只能做有限的事情,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确实如此,但靠个人之力,哪里补得了体制之弊。所以当年在宣传徐虎事迹之时,就有记者慨叹“徐虎太累”。徐虎自己也说,如果说有徐虎精神,这种精神也只有成为一种体制和机制才能长久。

1999年1月其所在的西部集团以他名字命名的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成立,徐虎担任副董事长。2002年7月徐虎担任西部集团物业总监至今。在新的管理岗位上,徐虎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服务理念。他说,人性化的服务,并不等于“花好稻好”的乱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随便答应人家,而一旦答应了就要做到最好。此外,他还是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式的服务较为实在。确实如此,正如他所言,“不管社会怎么发展,百姓的生活怎么变化,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不难看出,“徐虎精神”在他的现在事业中依然一以贯之,同样“徐虎精神”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劳动能提高社会价值,劳动能使身体健康,劳动能使心灵纯净。而目前,社会上疏远甚至轻视劳动的现象却日渐突出。能够少劳动或者不劳动,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炫耀。随着金钱万能之风的愈刮愈烈,不少人将钦羡的目光投向那些一夜成名的名人和一夜暴富的大款身上。在很多人的眼里,劳动不仅不光荣,而且还成了“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而制假售假、非法传销者、走私贩私、坑蒙拐骗等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却成了时尚,在不少地方竟出现了笑穷不笑娼的怪现象。其中,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不仅未能以辛勤劳动为荣,做好表率,而且还好逸恶劳,失去拒腐的能力,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之事时有发生,这更可称为“不劳而获”之最。这样的人多了,不仅要亡身,还可能亡国!因此,好逸恶劳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浪费社会资源,破坏可持续发展,污染社会风气,违背社会公德,给子孙后代造孽,这不仅与“光荣”二字毫不沾边,而且是可怕的、可悲的、可耻的,应大力教育、疏导和制止,对那些触犯法律的,更应坚决地依法制裁,以警世人。

40.披荆斩棘

洪战辉,一名24岁的普通大学生,他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12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父亲“捡来”的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一手养大,并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其读书,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他12岁那年,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饱受伤痛的母亲不辞而别,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和父亲病后捡到的遗弃女婴需要照顾。

看着残破的家庭,洪战辉眼泪流了下来,生活就是这样无情,13岁的洪战辉不得不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家庭负担。生活让他学会了忍耐和承担责任。他别无选择。每天上学的时候,他把妹妹交给伯母照看,放学回家,立刻忙着为全家人做饭。最难办的是妹妹,每到夜深,她就要哭闹一场。洪战辉不知道怎样哄她,只好抱起她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

1995年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亭乡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他在学校期间,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小不点吃饭。

日子尽管过得很艰辛,但也很平淡,几年的生活让洪战辉成熟了。生活的不公平让洪战辉稚嫩的脊梁坚强且执着。1997年,是洪战辉几年来最为幸福的一年,小不点3岁了,她从一个处在襁褓中的女婴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懂事。这年洪战辉也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3个学生之一。要上高中了,家贫如洗的现实又成了面前的一道门槛。

洪战辉拿着家里的一袋麦子换成的50元钱。到河南周口市、漯河县打工,他脏兮兮的模样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他在那位中年人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找到了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

这年9月1日,洪战辉到西华一中报到了。高中的学习压力是初中所无法比拟的,可喜的是洪战辉具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坚毅秉性。他担心小不点的生活,担心她的吃,担心她的身体。在入学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从家里面把小不点接到了身边,自此,洪战辉开始如上初中一样,每天奔跑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不点吃早点,再交代她不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与小不点一起吃。

来到县城读书,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的学业之后最大的任务。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用微薄的收入来负担整个家庭的生活。父亲需要照顾,欠了很多外债和人情的洪家需要洪战辉的休学来救急。就在他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二个年头,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回到了家里面,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出门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出外打工的生活,让洪战辉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一位热心老师的帮助下,洪战辉又重新回到了校园,洪战辉又把小不点带在身边,帮助他在二中附近找了所小学,小不点也开始上学了。迫于生计,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做过杂工,每天早上帮助老板洗碗碟,每月老板支付30元工钱,并且可以吃上一顿早餐,中餐他一般不吃,晚上就喝一点稀饭。有的时候,周末时,他还要赶回家中浇灌全家人赖以生存的8亩麦地。

多年的苦难并没有压倒这个坚强的小伙子,2003年6月,洪战辉走进了高考考场。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录取。

为了生活,洪战辉在保证学习的情况下拼命地挣钱。次年春季开学后,洪战辉一边读书一边支撑家庭的故事逐渐传遍校园,同学们自发地帮助他,系领导得知情况后,发起了捐款活动。当系领导将3190元捐款交给洪战辉时,他却无论如何不肯收下。最后学校将这笔捐款直接代交了他的学费。系领导问他还有什么困难?他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想带妹妹一起来上学!

洪战辉感动了怀化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同意洪战辉将妹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洪战辉在学院附近的石门小学落实了妹妹读书这件大事。

2004年的暑假,洪战辉忙着打工没有回家,让同学帮忙把妹妹带到怀化。新的生活开始了,妹妹很懂事,她听哥哥的话,尽力帮哥哥做事。哥哥卖电话卡,去女生宿舍推销不便,她会拿着卡去一个个宿舍叫卖。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去帮着搬运。同时,她还学会了做饭,无论多晚,她都会一个人做饭,等哥哥回来。

日子虽然很艰辛,但也很幸福。23岁生日这一天,洪战辉手机上响起了祝贺生日的歌曲。一打听是他心手相牵10多年的妹妹为他点的。晚上,妹妹放学回来,还送给他一只纸鹤,并说:“哥哥,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

洪战辉的生活从没希望中走出了希望,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好转,母亲也回到了家里,一切都在变好,他的事迹也在感动着周围的人,并被评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用自己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为社会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41.太行壮举

回龙村是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自古以来,回龙村的老百姓“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丁当响,鬼见都发愁;小伙打光棍,闺女往外走”。直到1993年秋天,一个叫张荣锁的退伍军人到这里当党支部书记,这个村的命运改变了。

1980年,张荣锁退伍回到位于群山之中的家乡。家乡的极端贫困让他心痛,他再次走出大山,下矿井、卖药材、采石头,靠勤劳致富,几年间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富裕起来的张荣锁,心里却一天也没有舒坦过。他总想为这方山水做点什么。

1993年秋天,辉县市村“两委”换届。时年37岁,已在外经商13年,以200多万元资产成为“全镇首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主动向镇党委请缨,要求回到故土回龙村当支书。当时回龙村的贫穷状况,在改革开放已10多年的中国农村实属少见。这个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冈峰梁隔离成17个自然村。封闭状态下的回龙村没成为“世外桃源”,倒成了“极贫部落”。已是20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没钱娶嫁,村里青年人大多是“换亲”成家。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日只吃一顿饭……

刚刚上任的张荣锁决定首先解决村民的送电问题。“这么高的山,能送上电?送天上的闪电吧?”村民将信将疑。是的,往山上送电谈何容易!回龙村崖上崖下相差高度800米,直线距离5公里。要把几十根每根500多公斤的水泥电杆,抬上海拔1700米的老爷顶,其间要穿过几道沟,翻过几架岭,还得攀上绝壁,登越险峰。过去,市、镇供电部门也曾勘测多次,都因“电杆无法抬上山”而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