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000000017

第17章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故事推荐(7)

他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的教导,从不忘记。一次母亲告诉他说:“你父亲活着的时候当法官,经常在晚上点着蜡烛批阅文书,多次放下笔叹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个判死刑的案子,我多方考虑,想让他活,可是没办法啊!’我说:‘让死者活,你有办法吗?’他说:‘我是想尽办法让死者活呀,达不到目的,那么死者和我也都没什么遗憾了。我常常想着让死者活下来,还有时置人于死地;可是现在有些人是常常吹毛求疵,唯恐犯人不死啊!他平常多次教诲他的弟子,常说这些话,我都听得耳熟了。”

欧阳修一边听母亲讲,一边记下来带在衣袋里。后来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就想起母亲的话,不敢有半点疏忽。

欧阳修一生为政清廉、为人耿直、为事严谨,文传后世,和他牢记母亲的教导,按母亲的教诲去学习、去为人处事分不开的。

38.陈颜冒死救父

陈颜,是金代卫州汲县(河北汲县)人。

他家祖祖辈辈都是以种地为生。他父亲陈光在北宋末年,被选为“武举”。北宋官府调他当寿阳县尉,他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寿阳就被金兵攻下来了。当时他正病在汴梁城里,又赶上金兵攻打汴梁。

这时,汲县已被金兵占领了。陈颜住在家里,不知父亲病情怎样,又听说金兵攻打汴梁,心里十分挂念父亲的情况。一天晚上,他偷着出汲县城,到汴梁去探视父亲。因为他常去汴梁,路比较熟,他摸黑出城后,走小道,抄近路,很快来到汴河岸上,从芦苇深处,没人走的地方蹚过汴河,沿着河走,一直走到汴梁城,正好从河道口爬进城里。在兵慌马乱中找到了父亲住处,看到父亲病已经好了,正愁出不去城呢。于是他扶着父亲,从爬进城的那条路逃出城去,回到汲县老家。

这时汲县的金兵正在布告安民,搜查散兵游勇,让街道举报。陈颜的一家当户,不知道他父亲陈光的底细,为了表白他们自己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就检举诬告他父亲陈光勾结宋兵杀过人。

陈光被捕下狱了,在严刑拷打下,被迫招认了,在狱中等待处死。

陈颜为救父亲,四处奔波,都没有成功,最后,冒死投到太守官府,申诉父亲的冤枉,甘愿替父亲死,自己入狱,请放出父亲。姓徐的太守,被陈颜的孝行所感动,他也听说陈光是没到任挂名的寿阳县尉,不可能勾结宋兵杀人。但因为陈光自己已经招认了,不敢决定怎么办。正在这时,金朝大臣来汲县视察。徐太守便把这件事向大臣报告了。大臣传讯了原告和被告,弄清了真相,释放了他们父子二人。

39.朱丹溪改行学医

朱丹溪,1281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县。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少年时代的朱丹溪,深知母亲的难处,非常体谅母亲。他母亲无力供他上学读书,他就自学。白天帮助妈妈干活,晚上挑灯读书。家中没钱买书,他就去村上一户藏书多的人家去借。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学习了很多知识,到了青年时代,就已才华出众,成为当地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邻里见他学问过人,劝他考科举,弄个一官半职的,日子也好过,又能光宗耀祖。但朱丹溪对此劝说从未动心,因为他一心想着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可是,朱丹溪后来却改学医学了,这是为什么呢?

朱丹溪30岁的时候,与他相依为命的老母患上严重的胃疼病,朱丹溪甭提有多着急了。他到处寻医问药,请了很多医生给母亲治病,可母亲的病始终不见好转。

朱丹溪见母亲病痛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暗下决心,改学医学,亲自为母亲治病。从此,他日以继夜地钻研医学,如《内经》,《难经》等,并努力研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尤其是研究胃病的常用药物。他不畏劳苦,亲自上山采药,亲自泡制。为安全起见,熬成后他先亲自尝试,体味药性,然后才给母亲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丹溪就这样,经过整整五年时间,竟奇迹般地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乡里人都夸他是个大孝子,母亲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而感到宽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朱丹溪见母亲的病治好了,他决定要给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于是他一方面继续自学医学,一方面寻访名师。一天,他终于打听到一位叫罗知悌的医生,医术很高明,就亲自登门拜师请教。而罗知悌拒不收徒。朱丹溪经过三年的努力,才被收门下。

这样,朱丹溪在名师罗知悌的精心指导下,没过几年,就达到了药到病除的程度。朱丹溪很快就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

40.杜环义奉常母

杜环,明初官吏,金陵人。

杜环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境衰败。

允恭的母亲张氏,年已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下伤心地痛哭,哀叹自己无人奉养。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是允恭的朋友,让她前去投奔,念及与允恭旧存的交情,一定会照管她的。

老夫人遵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到了谭敬先处。可是谭竟婉言谢绝,不肯容纳。

老夫人处境非常窘迫。想到允恭曾在金陵做过官,亲戚好友或许还有存在的,也许能有点希望。可是她到了金陵,一个也没有访到。

老夫人又打听杜一元家在什么地方。知道情况的人告诉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了,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并告诉他家位于鹭州坊中,门口有两棵枯树可以辨认。

张氏穿着破旧衣服,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杜环家。此时,杜环正陪着客人,见到常母这副样子非常惊讶。一打听,常母便把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听着也流下了眼泪。

杜环扶着老人坐下,对老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来行礼。

杜环的妻子马氏换下常母的湿衣服,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常母穿,捧着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歇息。

常母问起平素较为亲近的、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环知道老朋友没有存在的了,又不知常伯章的死活。只好婉转地安慰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替您老人家打听一下他们的近况。假若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我家即使再贫穷,也能奉养起您老人家。况且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不到别人家去,投奔到我家来,这也是两位老人在天之灵把您老人家引导来的啊!希望您老人家就别见外了。

当时正值战后,年成不好。一般人家亲生骨肉都不能保全。常母见杜家也不富足,雨停后坚持要再找找其他朋友。杜环只好派一陪嫁的婢女跟着同行。

到了天黑,常母再找不到熟人,只好返回来,才安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料,让妻子替常母缝制衣服被褥。

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地侍奉她。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满就生气骂人。杜环私下告诫家人,要顺从她的心愿,不要因为她处境困难就轻视、怠慢她。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环亲自替她煎药,送勺匙、筷子。

过了十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的诏令,到会稽举行祭祀。返回时,路过嘉兴,正遇到张氏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告诉他说:“你的母亲在我家,日夜想念你,都想病了,你要早点去见她!”

常伯章不以为然,只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没能去罢了。”

杜环回到家,又过半年多,常伯章才来。

这一天,正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放声大哭。杜环家里的人要制止她,说这不吉利。

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么不吉利的?”

过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不能远走,竟然谎称办其他事情,辞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看望老母。

杜环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越来越思念儿子伯章,病情越来越重了。快要断气时,常母指着杜环说:“我拖累你了,拖累你了!你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愿你的子孙都像你这样忠厚善良啊!”

杜环备办了棺材和套棺,隆重地安葬了常母,每年还按时节为她祭祀。

杜环悉心照料常母十几年,一直到养老送终。大家都称赞他的孝行,是仁爱的典型。

41.谢定住打虎救母

谢定住,明代大同广昌(河北涞源县)人。12岁时,父亲外出经商,家里只有他和母亲带着一个吃奶的小弟弟。

一天过午,母亲叫定住把小牛牵到后山坡上去吃草。他牵着小牛,走上了山坡,选了一块草木茂盛的地方,停了下来。小牛贪婪地吃起草来,不时地摇着尾巴驱赶蚊蝇。定住抚摸着心爱的小牛,看它在老老实实地吃草,便把它放在那草地里,自己跑下山去,帮母亲干活。

太阳快落山了,小定住想起小牛来,就急匆匆地跑回了山坡,一看,小牛不见了。这下子小定住可傻了眼,急得两眼直冒火星。这时母亲因不放心也抱着弟弟来了。娘俩一商量,决定到山上去找。

母亲抱着弟弟走在前头,小定住拖着一根棍子紧跟在母亲身后。越走山越险,草越茂,娘俩心越急,天色越来越暗。突然从深草丛中跳出一只老虎,张着血盆似的大嘴,向母亲扑去。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不容小定住多想,他拿起棍子,纵身一跳,从母亲身旁穿过,猛向虎嘴戳去,正好刺进虎嘴。猛虎呼啸着,晃着脑袋逃了。母亲吓呆了,小定住接过弟弟,扶着母亲,赶忙往山下跑去。这时老虎又追了上来,母亲为了保护定住和弟弟,奋不顾身地用身子去挡住老虎,老虎猛一纵身,咬住了母亲的衣服领子。眼看老虎就要咬伤母亲了,小定住一手抱紧弟弟,一手抡起棍子,使足了力气,朝老虎打去,正好打在老虎的嘴巴上,老虎又松开母亲跑走了。没走上几步,老虎又转回来了,拦路趴在地上去咬母亲的脚,母亲奋力抵抗着。正巧路边有堆石头,小定住拣起一块拳头大的石头,尽全力朝老虎的脑袋砸去,老虎疼得大吼了一声,径直向一个山沟里逃去。小定住保护着母亲和弟弟,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走进家门一看,小牛正趴在槽下倒嚼呢。原来它跑到了人家的庄稼地里,被邻家给赶回来了。看着小牛,母亲真后悔不该到山里去找牛,多险啊。

谢定住打虎救母的事迹从此传开了,永乐12年,皇帝召见了谢定住,并嘉奖了他,给他家送了一块“打虎救母”的匾。

42.洪祥笃行孝道

洪祥是明朝的一位大孝子,他笃行孝道,处处事事体贴关怀父母。

一次,他父亲患了重病,倒在床上,生活全不能自理。他到处求医,给父亲看病,抓药、煎药、喂药都自己亲自去做。他一连几天几夜不离父亲左右。在洪祥的精心护理侍候下,父亲的病情开始好转了,洪祥也要支持不住了。看着儿子那疲惫憔悴的样子,父亲很心疼,恨自己不争气,生了这么一场大病,让儿子跟着受罪。就说病已经好了,让儿子回到自己屋里睡觉去,一定不要在床边照料了。洪祥再三要求仍留在身边照料,父亲装做生了气,把洪祥给骂走了。

洪祥知道父亲身体仍很虚弱,气力不足,还需在床边照顾,但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思,只得安排佣人守在床边,嘱咐佣人细心照料,自己退出父亲的病房,在门外静静地坐着,暗中注意父亲的动静,一旦有情况,好前去照料。因为连夜没睡好觉,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快到下半夜了,父亲要起床小便,一连叫佣人几次,因佣人已经睡熟了,竟没叫醒。父亲自己勉强坐起来,可是两条腿支持不住,不能站起来走动,只好又坐在床边,又一个劲地喘着气。里屋的动静虽然不大,但时刻想着父病的洪祥并没有睡实,突然被惊醒了。开门一看,父亲坐在床边,喘着粗气,便赶忙上前把父亲扶住,问要做什么。父亲责怪他为什么不回房睡觉,洪祥说:“因为怕佣人只顾自己睡觉,不能及时照应,不放心就留在门外,好随时照顾父亲,现在这种情景,如果您再叫我离开,我可不敢从命。”说完便去拿便器给父亲接尿,然后又把父亲安放在床上,把被盖好,看着父亲安祥地睡着了,他才安下心来。

在洪祥的精心护理下,父亲的病不久就全好了。身体也逐渐有气力了。他在大门外坐着散心,逢人便讲自己儿子如何孝顺,讲着讲着便流出了欣慰的热泪。邻里们都羡慕他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43.陆葇诵诗救父

明朝末年,清军南下攻打平湖,平湖军民奋勇抵抗,结果因寡不敌众,城池被清军攻陷,明军很多将士阵亡,也有一部分兵士被清军俘虏。这些被俘的明军士兵被押解到一所寺院里,由一队全副武装的清兵监押起来。寺院守卫很严,内外布满岗哨,杀气腾腾,平民百姓谁也不敢靠近。

第二天一早,寺院前来了个五六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要进寺院,说是要见他父亲,守卫的士兵把他抓起来带来见将军。那位将军样子倒没有士兵那样凶,他见抓来的是一个小孩子,而且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挺可爱的,就和颜悦色地问他叫什么名字,又问他为什么要闯军营,孩子说他叫陆葇,父亲是守卫平湖城的明朝兵士,现在被监押在寺院里,他是来探望父亲的,还说他愿以身代父在寺院里被监管,只求将军能释放他的父亲。将军见陆葇口齿伶俐,就问他读过书没有,陆葇说读过。于是将军提起笔来在自己手上写了两行诗,然后伸出手掌让他看,还对他说:“这首诗你如果能读下来我就放了你的父亲。”陆葇毫不犹豫地朗诵道:“收兵四解降王缚,教子三升上将台。”朗诵完之后还解释说这是宋朝人当时赠给曹武惠王的诗,称赞他用兵如神而不乱杀无辜。陆葇解释完后又对那位将军说:“将军你如果能不嗜杀俘虏,你也与曹武惠王一样会受到百姓的赞扬。”将军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当场释放了他的父亲,让他们父子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