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秘境追踪
12356800000028

第28章 远古追踪(7)

史坦因展开窃取行动,在中国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夜盗文物。最后,他一共弄到了24箱古籍文物,共计3000多卷经籍、200多幅绘画以及5箱绢帛。英国皇家因他寻宝有功,授予他爵士的封号。打着向道的旗号,利用了无知的王道士,狡猾的史坦因只花了500卢比,就“买”到了这么多的无价之宝。

敦煌宝藏遗失海外

大英博物馆至今都保藏着这些被史坦因带走的珍贵敦煌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绘画作品,多是唐代的作品,非常罕见。有的绘画作品非常大,有可能用于大型的庆典。以“强盗”、“窃贼”来称呼史坦因并不过分,因为他为了夺到中国的文物,确实用尽了下流的诈骗手段。

回顾史坦因首次进入密室的情景,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文物所震惊,简直是目瞪口呆。这些摆放颇不整齐的经文卷帙,他在之前都没有见到过。王道士手提暗淡的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中,有接近3米高的手抄本。后来测量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容积14立方米的密室中,满满地摆放着手抄本和画卷,剩下的空间则只能站下两个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藏在这个密室中呢?研究发现,这里面的手抄本的年代皆早于宋真宗时期。在历史上,鞑靼在11世纪初期几次攻占敦煌,这些文物藏在密室中很可能是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后来,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人们也忘记了这些宝物的存在。只可惜,英国强盗掠走了其中的很多珍品。

相关链接——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这里是保存最完好的佛脚艺术宝库,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在世界上的规模也最宏大。

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的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整个石窟群非常壮观,从上到下共有5层,南北长1600米左右。作为我国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这里有着最丰富的内容、最庞大的规模。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受过了大自然的风化和人为的破坏之后,现在仍有492个洞窟,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及2000尊彩塑。作为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莫高窟的洞窟涵盖了10个朝代: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若将这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横向的伸展开,可以长达30余千米,组成世界上最长、最大、内容最全的画廊。随着专家们对敦煌从未间断的兴趣和研究,“敦煌学”还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而诞生。

莫高窟的壁画举世闻名,集古建筑、雕塑和壁画于一体。即使在世界上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寺院、宫殿或石窟,但是都无法与莫高窟相比。佛像、飞天、神女等充满着整个洞窟,在窟顶和四周随处可见。另外还有其他各种与佛教有关的壁画,比如史迹画、故事画和经变画以及供养人画、神怪画,都非常精美。

莫高窟内的雕塑种类繁多,大到33米,小到十几厘米,大小不一。这里相当于大型的雕塑馆,保存着众多的塑像,可谓举世闻名。

莫高窟也堪称一部百科全书。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国务院划分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将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枭雄曹操的墓葬谜团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奸雄”,为人生性多疑。临死前,为防仇家毁坏和盗窃,曹操命人在邺城建造了72座墓冢以迷惑众人,结果成为历史之谜。

这位历史上著名枭雄的墓冢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他的坟墓也会有庞大的地宫并且设置了重重地机关吗?而且,真的留下了72座疑冢吗?

七十二疑冢是否真的存在?

“生前欺人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这是宋代的一首古诗,首次提到了曹操的72疑冢。也就是说,这种传说到宋代时已经流传开来。不过,并没有人真正去找过这72座疑冢,人们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

曹操真的为自己准备了七十二疑冢吗?那么在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后,这些陵墓还会保存的很完好吗?若真有72座墓冢,那曹操的尸骨会在这其中的哪一座里边呢?历史上传说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个叱咤风云的奸雄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有关曹操72疑冢的传说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人们从来没有找到过他的疑冢。72座疑冢,绝对是一件大工程,在当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东汉末年是一个长期战乱的年代,曹操非常体恤民情,很提倡节约。他下了命令,不许宫女或家人穿有刺绣的衣服,并且只允许穿两种颜色的鞋子。在家中,从不允许有奢侈的生活,不允许有奢侈品的存在。曹操将曹植之妻赐死,原因只是因她穿了华丽的衣服。这更显示了他勤俭治国的信念。另外,曹操提出了“薄葬”,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他嘱咐,要在瘠薄之地设自己的墓冢,不可以在墓上做任何的标记。他不允许自己的墓冢有金银珍宝等随葬品,也只给自己准备了4箱衣服来送终。

然而,提倡薄葬能够等于不设疑冢吗?首先看一下曹操提出薄葬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为民生着想,不要奢华;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有着盗墓之风,很多汉代的大墓都难以幸免。曹操本人也有盗墓的经历。在军中,曹操曾设立“摸金校尉”,这个官职是发掘古墓、聚敛钱财的专门人员,这有利于解决军费问题。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曹操设立七十二疑冢的必要之处了。

曹操的真墓在哪里?

到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发现曹操墓,人们不禁疑问,曹操的真正墓冢在什么地方呢?他的墓地是怎样的一种布局和体制呢?

曹操曾将西门豹祠作为建冢的理想之地。但是,现在已经无法确定西门豹祠的具体位置了,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西门豹祠经历了多次战乱,也经历了多次毁坏和重修。人们只知道,西门豹祠的大体位置在河北省的临漳县,但是却难以确定它的具体位置。

关于曹操的墓地,迄今为止有4种说法。第一种认为,现在的河北省磁县境内的邺城西面是曹操墓地之所在。第二种认为,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城曾经是曹魏的行政中心,很可能在这里。第三种认为,漳河水底藏着曹操的葬墓,这里面同时藏有很多机关。第四种认为,邺城西北部的铜雀台下,藏着曹操的墓冢。

尽管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研究,但是,没有任何可以说明问题的证据来说明曹操的墓地之所在,所以这仍然是未解之谜。

据《三国志·文帝纪》,曹操墓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专家们只能根据这零散的记载来推测曹操墓地布局体制。从这些文字来看,曹操墓中并没有很高大的建筑和封土。

疑冢的真实面目

专家们通过史料的考证,曹操墓地在唐代之前还可以确定具体位置。李世民在经过曹操墓地时曾经做过文章以祭奠曹操。但是,自从北宋起,人们就难以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了。

中国社会的正统观念从宋代后重新恢复,曹操的奸雄形象更为突出,狡诈多疑的性格特点越加突出。王安石曾经对曹操很尊崇,却也相信了这说法。他的诗作《疑冢》“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就是在游铜雀台遗址时所作。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作为“奸雄”形象,是一个预谋篡位、凶险狡诈的人物,可谓生前欺天、死后欺人。《三国演义》中,“曹在邺西建七十二疑冢”首先以文学性的语言提出了七十二座疑冢的说法。客观地说,七十二疑冢说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等文学作品中,曹操又被刻画成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谋夺汉室帝祚,设立七十二疑冢,三国之后,在邺西的确发现了诸多的墓冢,非常高大,并且有很多王侯用品。到1956年时,“磁县七十二疑冢”就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新中国后的建设时期,国家文物局组织进行文物普查和征集,疑冢也在范围之内。经过一系列科学的考古发掘,考古界弄明白了河北地的疑冢之谜:这些墓冢群并不是曹操的疑冢,而属于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并且就数量来看,有134座,而非72座。1989年,“磁县北朝墓”的名称代替了之前的“磁县七十二疑冢”, 国务院将这里划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2月,考古人员称在河南省安阳发掘了曹操墓。但是,这里是否真的就是曹操的陵寝,至今也未曾得到确认。那么曹操的疑冢之谜,仍然还是难以揭开。

相关链接——曹操的文学成就

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曹操皆有所成就,尤其是诗歌和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留下的诗篇全为乐府诗篇,不到20篇。从内容上看,有时事诗、游仙诗,还有表现理想的诗作。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属于时事题材的诗。其中作于建安初年的《薤露行》和《蒿里行》。《薤露行》反映的是董卓作乱之事,《蒿里行》写的是各个州郡讨伐董卓,彼此间又各怀野心。内容上,二诗得以相继。钟惺《古诗归》中评价曹操的这两首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因为它们对董卓作乱前后的史实有比较客观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这其中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运用了同情的基调。

另外,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冬日太行山区的险要、荒凉和严寒,借以衬托诗人内心的复杂心情。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作了《步出夏门行》。诗中的“艳”着重于诗人的心情,一解“观沧海”,以磅礴的气势和雄放的格调衬写出了经碣石的感受和博大胸怀——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二解“冬十月”; 三解“河朔寒”,叙所见所闻;四解“龟虽寿”,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抒发了胜利后的感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诗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主要表述理想。《度关山》、《对酒》表述的是政治理想,构想了一个太平盛世。汉末社会皆入混乱,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正是人们的愿望。求贤是《短歌行》的主题。“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为后世表达求贤心情的著名诗句。

《气出唱》、《秋胡行》等属于游仙诗。曹操借游仙表达别的思想,因他本人一直不信方士神仙之说。

曹操的诗歌感情深挚、气韵沉雄、不尚藻饰、朴实无华。整个建安时代的文学都有着慷慨悲凉的基调,但是曹操的诗歌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发展了汉乐府。他以旧题写新内容,如《薤露行》、《蒿里行》等。总之,曹操开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并为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所继承。

曹操的散文有表、令、书三大类,多是应用性文字。《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是他的散文代表作。质朴浑重、率真流畅是这些散文的主要特色。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之语,非常坦率也气魄非常。东汉以来,散文逐渐骈化,讲究用典和对偶。曹操的散文可谓独树一帜。

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曹操对建安文学有着重要的建设作用,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建安文学能够兴起并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曹操对于建安文学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与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依靠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同时,曹操的倡导作用也十分重要。

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记载,曹操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今天只存《孙子注》。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做《魏武帝集》,收录他的145篇散见诗、文。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比《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多。以丁福保本为蓝本,中华书局于1959年,重新排印了《曹操集》,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也增入了《孙子注》。

美丽的泰姬陵之谜

泰姬陵作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以其华丽壮观、气势磅礴而举世闻名。但长期以来,围绕着泰姬陵的设计建造和艺术流派问题,引起了印度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和争议,也产生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究竟是谁建造了泰姬陵?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是否参与过设计?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范还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圣殿的遗址?等等,这些问题每个都耐人寻味,且不断人提出一些新说,并作了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