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秘境追踪
12356800000027

第27章 远古追踪(6)

据传说,尼布甲尼撒二世带领着的巴比伦王国于大约公元前600年达到了全盛时期。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提亚的公主以巩固统治。但是,公主由于改变了生活环境,无法适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干燥荒凉的气候。尼布甲尼撒二世于是命令为公主修筑了一座林苑,位于王宫附近。从远处看,林苑像一座开满鲜花的小山,有着山坡草地一样的模式。这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在今天已经消失,只能从相关的记载中窥探它的原貌。这是一座高110米的平台式建筑,有着依次向上递减的布局,巨大的廊柱支撑起各个楼层,顶部铺着沥青粘合的芦苇,再往上是砖块、泥土及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幼发拉底河中的水作为灌溉水源被输送至平台,同时形成了瀑布和溪流,异常美丽和壮大。

几千年来,空中花园的故事一直在流传。但是巴比伦楔形文字文献中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即使零散的记述也是从公元前280年才留下的,也只是提到被巴比伦攻灭的亚述王国喜欢建造花园。人们曾经在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王宫的遗址中发现过绘有花园的壁画,其中的花园就建在城堡之上。巴比伦人建造花园的技术很可能就师学亚述人,并且两国也曾经出现联姻现象。很多人认为,幼发拉底河底是空中花园遗址的所在地。

德国考古学家在19世纪末发掘的巴比伦城遗址,证实了“空中花园”的存在。但是其中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泥版文书,没有任何文字信息。所以,“空中花园”的真实面貌仍然难以看到。

三星堆从何而来

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指的是四川省广汉南兴镇的自然风物——月亮湾和三个黄土堆。月亮湾是古老的马牧河在三星堆村形成的,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在马牧河的南岸。这里是三星堆遗址,古蜀先民们曾经的居住地。

三星堆是一座3.5平方千米左右的古城,南北、南北都有2000米宽,整个城址北窄南宽。它的城墙宽度超过了40米,顶部20米左右,非常宽阔。据估计,当时的居民有3~5万人。总之,这里规模壮大、布局合理、建筑技术高超。

人们在偶然中发现了三星堆遗址。1929年春,意欲在房子旁边挖一水沟的农民燕道诚忽然挖到了大量的玉器,玉器非常精美。从此后,人们开始投入到三星堆文明的研究中。1986年,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这次发现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有上千件的珍宝出土。可是,遗憾的是,人们没有找到任何的文字信息,所以三星堆遗址至今仍是谜团。

三星堆出土的特色文物

从三星堆遗址来看,这里曾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中的文物中,王室的宗庙重器占了很大比例。专家推测,很可能是新建立的新王朝为了焚毁前代王室的宗庙重器而挖掘了此坑而,并将这些东西倒入了坑中。

发现于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有接近1000件,其中有300件青铜器很有特色。比如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人头像、人龙柱形器、虎形器、羊尊、瓿、器盖、盘等,皆发现于一号坑;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等,皆出土于二号坑。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又大又高,除了复杂的结构,它们的造型也很形象。比如二号坑中的独一无二的立人像,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帽子上还画着一个兽面;身上穿着三层衣服,最外层很有燕尾服的感觉;这个重180多公斤的人高2.62米,他向上平抬着胳膊,似乎在向人呈献祭品。还有一个大型兽面具,堪称极品。有着夸张的造型,脸型也像人也像兽。高耸着角尺型的大耳朵,突出着长长的眼睛,看上去很恐怖。而这个面具本身宽1.38米,重80千克。另外还有一株高3.84米的青铜神树,树上有9支主干,上面栖息着小鸟,枝下挂满了果实,一条龙盘附而上。反映着古代的扶桑神话。

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有着现实的原型。比如头像和面具类的青铜像是祖先神灵的象征;立人像指示的主持祭祀的人,跪坐人像是祭祀祈祷者;兽面青铜像则是自然神祗的代表;神树还凝结着他们的植物崇拜意识。据研究,早期蜀最主要的精神活动就是宗教崇拜,并且以祖先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作为崇拜的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奇特的文物,它们统一的对“眼睛”做了表现。比如有一件眼球突出的大面具,向前突出的瞳孔部长16.5厘米,并且呈圆柱状;再如一件铜面具,突出的双目突出长9厘米。此外,还有很多可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的“眼形铜饰件”,有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一共十几种样式,榫孔分布在“眼形铜饰件”的周边。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眼睛的重视。

古代的蜀人何以如此重视眼睛?眼睛的瞳孔做成圆柱状的原因是什么?《华阳国志》中说:“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这很可能与他们的祖先崇拜有关。“纵目”,即与铜面具眼睛上的圆柱凸起相一致。所以他们的墓冢为“纵目人冢”。这些眼睛突出的面具,很可能是蜀王蚕丛的神像。

从史书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是蜀王蚕丛曾经的居住地。“有碱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是这一地区的特征。此地区严重缺乏碘元素到近代时仍是甲亢的高发区。如果有人得了甲亢,他的眼睛就会很突出。所以,眼睛突出的蜀王蚕丛很可能就得了很严重的甲亢。“纵目”的神像很有可能就是后人根据蚕丛的这一形象特点才雕刻出的。

三星堆的难解之谜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在世界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人们从这些充满魅力的文物中感受到震撼,因为它们有的是无限的魅力和多层次的内涵。但是,人们仍然认为三星堆的这些文物存在过多的未解之谜。

文明的起源地在哪里:经确定,中原地区并不是这些三星堆文物的发源地。但是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人们没有在青铜器的任何地方发现一个文字。发现于三星堆的人物雕画,有着高高的鼻梁,深陷的眼睛,突出的颧骨,大大的嘴巴和耳朵,另外,耳朵上还穿有耳洞,笑怒皆非的表情。人们深感这些造型奇怪的青铜人物不是蜀人。有专家认为,他们很可能来自其他大陆地区。因为这里的文明似乎与其他的大陆文明很相近,比如都有金杖和金面具青铜像。亚洲先民在距今1万年的时候就开始远涉,那么三星堆4000年前时也同样会有来自其他大陆的人。

三星堆古都消失的原因:古蜀国从渐进繁盛到神秘消失,这期间经历了150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它神秘消失的原因提出了很多推测,但是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有人认为,很可能是遭遇了洪水,从遗址来看,古城中部横穿着马牧河,并且古城北部濒临鸭子河。但是,洪水过程应该会留下沉积层,遗址中却一直没有发现。有人提出,古城灭亡于战争,因为遗址中有很多被烧焦的器具。可是,器具所属的年代也可能相隔几百年。有人认为,人们进行了迁徙,放弃了古城。但是,导致人们迁徙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总之,每一种解释都有很多漏洞和疑点。

器具代表的问题:在发现于三星堆的青铜器中,占最大比例的是祭祀用品,而很少有生活用品。这意味着,古蜀国的宗教意识已经很深入,并且他们还建立了完整的原始宗教体系。青铜雕像、金杖等都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而且与古埃及文化、玛雅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所以有人认为,世界朝圣的中心可能曾经就在三星堆,这与众多的祭祀用品相关。另外,经鉴定,三星堆遗址中还有来自印度洋的海贝,超过了5000枚。李白《蜀道难》有“不与秦塞通人烟”,难道当时的蜀国已经有海外的关系了吗?

文字、图画的象征:虽然人们没有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上发现任何的文字记载,却发现了很多图案。学者们正在试着破译其中的一些图案;有的专家认为其中的一些图案难以表达言语,只是单个存在的某些符号。如果人们能够破译这些图案,三星堆的谜团就有望得到解释。

不只这些,科学家还有很多困惑。曾经居住在三星堆古城的居民是什么样的种族?人们在这里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权,信奉着什么样的宗教?他们怎样掌握了这么高端的冶炼技术,产生了这样内涵丰富的青铜文化?三星堆古蜀国产生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又持续了多长时间?三星堆古城突然神秘消亡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科学家们需要通过长期的研究来将这些疑问破解。这些谜语如果能够解开,三星堆文明也就可以重新认识了。

延伸阅读——三星堆与外星人无关

曾经有人提出,三星堆古城可能是世界朝圣中心。但是,专家否定了这一说法。

人们从三星堆的4号灰坑中发现了圆形的石璧和石瑗,大概是用于祭天。也有石琮,可能是用于祭地。还有双耳小平底罐,发现于一灰坑,在三星堆中还是首次发现。据说,这种双耳小平底罐即使在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的相关遗址中也没有出土过。

据专家说,三星堆的古蜀文化遗址可能存在于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时代。人们从遗址中发现了3期考古学文化,并且有着不同的面貌,彼此间有连续继承的关系。通过对祭祀坑中的象牙做的DNA分析,这些象牙属于亚洲象。这些象牙的归属,否定了三星堆文明与玛雅文明或外星文明的联系。专家指出,这里的地理环境比较险要,很难有非常通畅的朝圣路。所以,这种说法也没有根据。

敦煌石窟被盗之谜

位于中国西部的敦煌,包围着浩瀚的戈壁沙漠,是典型的荒凉区。在这里,狂风吹积的大沙丘一座连着一座,严寒的气候经常会出现冰点以下的低温。即使这样,敦煌仍然举世闻名,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敦煌一直是令人神往之地,吸引着众多的游览者和研究者。

据说,敦煌有个藏经阁,这里的藏书达30万卷,有11世纪或更早的书,并且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天文、历史、文学、农事、医药、法律、佛学、地理皆备。除了书籍还有很多彩绘图卷和丝娟。遗憾的是,这些价值无尚的文物大都散失了,因为遭到了抢夺——“寸物盗窃案”是一定要提到的,因为这些文物不会无端地消失。

敦煌宝藏初露端倪

敦煌石窟到了19世纪末,已经荒无人烟,难以见到前往朝圣的佛教徒。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洞口也为流沙填堵。道士王圆篆被这一片荒凉破落的景象震惊了,就想要重修寺院,恢复这里的壮观景象。在清理洞窟的过程中,一个工人从一个画壁的裂缝中看到了一间密室,古籍和其他文物在密室中堆得满满的。王道士将其中的部分样本送到地方官处。地方官谨慎行事,命王道士重新封死密室并保管下去,时机到了再说。

考古学家史坦因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英国籍的史坦因,出生在奥地利,后来被英国政府派遣到印度处理相关事务。对于中国文化,他没有什么研究和认识。但是,他却有考古冒险的敏锐眼光,所以他很快就带着助手到了中国的敦煌。他有意结识王道士,但是王道士却对史坦因存有警惕。

关于二人的初次会面,史坦因曾在1907年5月写到:“这个人看起来高深莫测,显得顾虑颇多,偶尔神态闪烁,露出奸狡之色,一点都不容易相处。”王道士的态度,很快让史坦因明白,他必须要取得王道士的信任,否则根本没有可能见到宝物,更不用想要实行另外一些不良的想法了。

因此,史坦因找到一个借口——拍摄壁画。他绕了很大的弯子,最后才说到了密室。史坦因试探地提出鉴赏样本的想法,但是王道士立即表现得忐忑不安,史坦因只好马上放弃了这个要求。之后,史坦因仍然难以忘记密室,他终于旧话重提,不择手段。为了换到王道士的好感和信任,他提出,愿意为出资帮助王道士重修寺院。王道士之前的愿望忽然被唤起,也终于变得缓和,慢慢落入史坦因的圈套。他让史坦因阅览了部分手抄本,更允许史坦因和助手进入密室。

卑劣手段盗取宝藏

惊喜不已的史坦因和助手进入了密室后,他们随手拿起几本古籍就感到它们是无价之宝。这些古老的卷帙保藏的异常完好,丝毫没有脱页甚至没有磨损。古籍在密室密封了900多年,它们所处的位置在沙漠边缘的断崖下,这里进不了一点水或雪,干燥的空气最适宜藏书。卷帙堆中,有华丽的横幅,上面的佛像有着鲜亮的色彩,好似刚刚画上,里面的绢帛也一样精美。

史坦因抑制住心中的兴奋,表露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情,使王道士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保管的东西毫不值钱。王道士对史坦因放下了戒备之心,史坦因和助手得以随意出入密室,可谓为所欲为。不久,史坦因又进行了新的行动。他借口说,为了进行学术研究,他需要带走到几捆藏品。而且他还撒谎称,只要让诚心向道的人拿藏品去鉴赏,也就宣扬了佛法。为了讨王道士欢心,他称在带走古籍的同时,不断的捐资以修寺院。王道士完全受到史坦因的摆布,他难以真心地严密看守密室,结果导致了自己的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