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12355700000030

第30章 心地无我,长空云飞(3)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会如何?”

珠光沉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祝贺珠光提升了新的茶道。

禅释生活

茶中有何道?

喝茶,一方面是为品茶香,另一方面更要品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也可以这么说,大千世界一杯茶,“无心茶”比“有心茶”更胜一筹。

想阴难空

有一个读书人曾经中过状元。他十分崇敬大颠禅师,因为他是石头门下的弟子。于是,这个读书人不辞辛劳,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拜见大颠禅师。

见面后,他向大颠禅师请示:“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

大颠禅师一听,这话外行了,哪有“省要处”可说?大颠不理他。大颠有位弟子叫三平的,他见这个读书人僵僵地站在那里,便敲了三下禅床,说:“先要入定,而后生慧”。

读书人说:“懂了,这么好懂的道理怎么禅师不告诉我呢?”大颠听罢,举起杖子便打三平,三平撒腿就跑。

晚上,三平问大颠禅师此事,大颠告诉他:“读书人,尤其是学问高的人,满肚子的学问,满脑子思想,是很难空掉的,所以,不理他是想把他满肚的念头堵光,你告诉他,他又当成学问记在心里了。所以‘想阴’重的人,学佛最难,不易空,他有自己的理智,想通了不少问题,殊不知这不是生命智慧,但他却固执地认为生命的问题是可以想通的。这样的人,被自己的思想遮盖、欺骗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三平一听,这才明白了师父的做法。

禅释生活

想通是悟通吗?

五蕴又称五阴,五阴又各分出十种阴境,成五十阴区。这五十阴区对试图参禅学佛的又是五十种魔境、误区。参禅学佛就是对五蕴、五十魔阴所形成的业障进行转化,从而切断与众缘的因果关联,最终明本心见本性,达到大智大慧。

从“无明”暗昧达到大彻大悟。这当然要借艰苦的修证来实现。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是最上的胜境。五阴之中,最难的是“想阴尽”,就是空掉心中各种思想、观念等固定的见解。

身动心不动

远处,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药山站在山门口,不禁生出一丝感慨:转眼,自己在寺中做住持已经几十年了,也到该挑选衣钵传人的时候了。

正在这时,恰好圆智擦着汗从远处走来。对于这个爱徒,药山是既爱又恨,爱的是他聪明灵悟,恨的是他喜欢时常卖弄自己的聪明,这正是学禅人的大忌。

药山问圆智:“你干什么去了?”

圆智说:“很久没有游山了,去看了看山中的风景。”

药山禅师知道徒弟日夜苦修,的确应该换一下脑子,但还是提醒圆智道:“你的身体去游山,心灵却不可离开这道场一步。”

圆智说:“弟子知道。”

接着,药山还想考问徒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圆智合十回答:“师父,我看见悠悠时空,渺渺生命——山上的鸟儿白头似雪,安稳自在地栖息在松树上;涧底的游鱼像世人一样忙个不停地游来游去,没有片刻安闲。”

药山听了,微微的点了点头,感到很满意。

圆智又开始卖弄聪明地说:“您说我是哪一种人呢?是像山鸟一样活着,还是像游鱼一样迷失?”

药山嗔笑地说道:“圆智,智慧不能到达的地方,千万不要卖弄口舌,否则就和畜牲一样糊涂了。”

圆智恭敬地说:“弟子明白。”

禅释生活

你有心灵道场吗?

药山禅师说:“身体去游山,心灵却不可离开这道场一步。”意为身动但心不能动。所以圆智回答:“山上的鸟儿白头似雪,安稳自在地栖息在松树上;涧底的游鱼像世人一样忙个不停地游来游去,没有片刻安闲。”意为山上的鸟恰似安静的禅心,而涧底的鱼恰似活动的身体,要做到身忙心不忙,身迷而心不迷。

佛未说法

法达七岁就出家了,他对《法华经》很精通。等到受足了戒正式出家后,他便去参拜慧能禅师。在对慧能禅师见面行弟子礼,叩头时,法达头没有着地,给慧能禅师看出了破绽,斥责说:“礼不投地,不如不礼,你心里肯定有个什么物件梗阻着,蕴习何事啊?”

法达听慧能禅师这样一问,便很自豪地说:“念《法华经》有三千部了。”

慧能禅师说:“三千部?就是念了一万部,如果能得了经的真义,而又不自以为了不起,方能和我一同前修了。你现在这样,自视不得了,还不知过?听我念首偈子给你听: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慧能禅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

慧能禅师是个风趣诙谐的人,说:“你虽叫法达,可你什么时候‘达’过法?”

慧能禅师一个玩笑便把法达批评了,这也叫随机说法。慧能又说:“我这还有一首偈子说给你听:“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出。”

法达听过此偈,向慧能禅师忏悔自己的过错说:“从今以后,我当谦恭对人。”

禅释生活

佛说的是什么?

慧能的第一首偈子意为:心中有“我”的妄念,罪孽就随之而生起了,消除这妄念,福德无比。第二首偈子意为:小和尚念经,只会念声音,明心见性的通晓经义,才能成菩萨。佛虽口说万卷经典,但未说一句法。句句如莲花之妙的经言,不是文字,而是涌出的智慧。

本来就没动过

见到慧能的时候,永嘉有一种恍然相识的感觉,不需参拜,不需问话,只是手执锡杖,绕行慧能禅床三圈,然后站在慧能面前悠然微笑,一动也不动。

慧能说:“作为僧人,应当具备三千种威仪,八万种细行。您大德从哪里来,竟然这样傲慢?”

永嘉说:“生死大事,变化迅速。”

慧能慢慢闭上眼:“你既然知道生死无常,能摆脱一切是非得失,为什么不体认无生亦无灭的境界呢?大德,生命无长短,时空无快慢,时时刻刻不可失……”

永嘉慢慢说:“既已体认无生无死的境界,又何必执着长短高下、快慢有无呢?破除这一身躯壳,还有什么?”

永嘉在慧能眼中,读出了赞许,受到了印可,就默默放下锡杖,脱笠、整衣,恭敬礼拜之后,即行告辞离去。

慧能说:“回去得太快了吧?”

永嘉说:“本来就没动过,哪里谈得上快呢?”

慧能说:“谁知道没有动过?”

永嘉说:“您自己在产生分别动过和没有动过的想法。”

慧能说:“你深深获得了无生无灭的意思。”

永嘉说:“无生无灭难道还有意思吗?”

慧能说:“无意思有意思是谁在分别?”

永嘉说:“分别也不是意思。”

慧能点头,表示出了几许赞叹。

禅释生活

永嘉大师展现了什么样的禅者风范?

六祖慧能与永嘉大师的会面,可谓是单刀直入,针锋相对,长矛对快枪,针尖对麦芒。石块相击,才能迸出炽热的火花;雷电交加,方可撞出照彻天空的闪光。禅,毋需长篇大论,而是直探心源;禅者,没有必要虚与逶迤,而要直截了当。永嘉大师展示了一代禅者的风度:简洁,直接,不盲从权威,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过河不湿脚

雪云禅师等人结伴到黄山访师,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云游僧,便向云游僧打听道:“去径山的路怎么走?”

“直着走吧。”云游僧说。

哪里有什么直路走呢?和尚们马上明白碰上了一位高手,便想着要难倒云游僧。于是又问:“前头的河能过吗?”

“不湿脚。”云游僧回答。

雪云又指着近旁的稻田说:“上岸的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好,下岸的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差呢?”

“好也罢,坏也罢,都得被螃蟹吃了去。”云游僧说。

雪云提了提鼻子说:“禾好香。

“没气息。”

雪云问:“你住在什么处?”

“只在这里。”云游僧说。

禅释生活

“不湿脚”等回答是何意?

过河不湿脚,除非飞过去。但云游僧这里指的是心念,而不是指脚。禅家们说:吃得一辈子饭,却不要沾过一粒米。心执着于吃饭就会粘到米里去,不执着便没有吃饭这回事,这是“无住”的吃饭。云游僧说过河不湿脚,也是指“无住”。

“好也罢,坏也罢,都得被螃蟹吃了去”意指好坏一样,同归于无,还分什么岸上岸下呢?云游僧出语干练,机锋往返,兴意无穷。

“没气息”意为稻禾本无气息,香与不香是你心造的幻觉。

“只在这里”意为时时刻刻就是你们眼前的云游僧,除了“这一个”之外,并没有什么别的云游僧,好人坏人啦,干过什么啦,姓甚名谁啦等等,这些都是知见思索的东西,都不真实。

无畏无悔

一个年轻人准备离开故乡去外地开创自己的未来。长这么大这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因此心里难免有些惶恐。于是,他在出发前特地去拜访了本地很有名气的一位老禅师,请求指点。

禅师正在河边临碑练字,看见年轻人来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两个字“无畏”。

禅师并未抬头,只是对他说:“人生四字秘诀,老朽先给你一半,已足够施主受用半生。”说完又旁若无人的写起字来。

年轻人感觉很没趣,满腹疑惑地走开了。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不少伤心事。于是,他又去拜访那位老和尚。

可是,老和尚几年前已经过世了,他的弟子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师父生前留给你的,说施主日后必然来取,请施主自行打开吧!”

他有些惊讶,慎重的接过来拆开封套一看,只见里面赫然写着两个字“无悔”。

他顿时百感交加,回想起自己三十年来的所得所失,竟然就在老和尚四个字之间。

禅释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没有遗憾?

人生虽然很漫长,但是并不复杂,到最后悟到的也就是几个字而已。出外干事业、闯天下、立人生,需要的是无畏的勇气,而让心态怡然自得、快乐无忧的是无悔的心情,无畏无悔的人生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在无畏的人生中尽情地挥洒无悔的心情吧。

抓不住空

寺里已经乱作一团。因为黄巢的队伍已经快要打到这里了。两个僧人正在院中议论。

“听说黄巢的军队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

“可不是,那咱们该怎么办呀?”

“马上跑呀,听说他们反对佛教,抓到僧人一律处决。”

“那可得快些跑,慢了可就来不及了。”

很多僧人扛起行囊,马上就要准备走了。

一个僧人来到大安禅师的禅房内:“师父,黄巢的军队来了,您到什么地方躲躲吧?”

“五蕴山中。”大安回答。

僧人问:“哪有什么五蕴山呀?”

大安禅师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哪有躲与不躲这回事呢?”

僧人问:“要是被黄巢的军队抓住了,那该怎么样?”

大安说:“我没有抓住不抓住的烦恼,要是怕被抓住,那也只是我的烦恼抓住了我。”

禅释生活

五蕴山是什么意思呢?

“地火水风”就是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五蕴”除此处所说的受、想、行、识外,还有色蕴。人是血肉筋骨因缘聚合而累积成的,“蕴”的意思即指此。血肉筋骨中实际是由地火水风变化而来的,所以身体有四大。但人是有情感、有思想、有自觉自愿行动的生灵,所以有与客观的四大相对的主观精神,所以五蕴又分为两聚,一是色蕴聚,一是后面四蕴聚。既然四大皆空,那么身体也是空的,也就谈不上抓到抓不到了,大安禅师是想以此来开示僧人。

心走得快

隐忍寺要永定禅师去当住持,但永定禅师放心不下现在的寺院,而隐忍寺的使者又苦苦哀求。永定禅师不得已就考问众弟子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而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有一个弟子便向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路。”

禅师摇摇头,叹口气说:“你走得太慢了,赶不上我。”

另一个弟子一听,高兴地喊到:“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

禅师还是摇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程度?这时有位弟子慢慢地走出来,向永定禅师叩首说:“师父,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一天走多快啊?”

这个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永定禅师一听,便高兴的微微一笑说:“很好!你已经达到我的境界,这里就交给你了。”

说完,就把衣钵传给了这个弟子。

禅释生活

师父究竟走得有多快?

禅师要考验的是弟子们的悟性。开始时禅师说徒弟们赶不上他,不是因为徒弟们走得太慢了,而是徒弟们没有达到他的悟境。后来有个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表示已经和禅师达到契合的地步。两个人能够契合,不仅仅是脚步走到一起,而是心要走到一起。

因为心比脚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