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12355700000022

第22章 心中有爱,真佛无二(2)

走了没多久,他们来到湖边,哥哥掏出身上的金子,猛然投向湖水。

“对!”跟着四溅的水声,弟弟朗声赞道。

“通隆!”又是一次,湖面溅起了水花。

“对!”看着弟弟也抛下身上的黄金,哥哥一边赞道,一面暗想:奇怪,难道他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禁不住问道:“我因为金子,生起陷害你的恶念,幸亏及时觉醒,所以把它抛入水中,以绝后患。你抛掉黄金是为了什么?”

弟弟回答道:“是的,哥哥,和你一样,我也有过罪恶的想法,所以才把黄金抛掉。”

说完,两兄弟肩靠肩搭起手臂,昂视那辽阔的天空。他们心里像飘浮的白云一样轻盈、逸适。

禅释生活

善与恶真的只在毫厘之间吗?

恶与善的距离,仅仅是一念之间,但是其因果却无边遥远。放下屠刀,立地可以成佛。好人的念头不一定全是善的。坏人也不会全没有善念。关键在于人的选择。

有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于是他开始忏悔,对自己以往的种种恶行痛悔不已,希望在来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他的诚心善言终于打动了佛祖,佛祖往地狱中垂下一根蜘蛛丝,让他抓住蜘蛛丝爬上来。这个人大喜过望,立刻抓住蛛丝往上爬,其他恶鬼见状,也纷纷跟着他往上爬,一个接着一个,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

这个恶人起初想,我要改过向善了,让他们同我一起新生也无妨。但抓住蜘蛛丝的恶鬼们越来越多,蜘蛛丝不断晃晃悠悠,好象马上就要断了,恶人终于急了,他抬起脚,恶狠狠地向下边的恶鬼踹了下去,就是这一念之间,蜘蛛丝立刻就从他头顶上断开了,使这些恶鬼又重新回到地狱之中。

善与恶仅仅是一念之差,幸与不幸也仅仅取决于一念之差。

分享增添幸福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里到处开满了漂亮的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那些来寺院的人们也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希望种在自家的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了根须送到了那个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种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都要给。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有个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就忍不住叹息道:“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花朵与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三年之后将一村菊香。这岂不是更好吗?”

“一村菊香!”弟子不觉地心头一热,看着师父,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那些最美的花还要灿烂。

禅师对弟子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咱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的我们才会真正拥有幸福。”

禅释生活

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禅师把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看到别人脸上洋溢起笑容时,他感到很欣慰,因为他明白,与别人分享幸福要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

快乐与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悲伤与人倾诉,悲伤会随风而逝。懂得分享,生活便是多姿多彩的。

没有舍,哪有得?

我们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往往也获得了他人的关爱,还获得了人格上新的成长与完善。

一根“爱”的链条,促进的是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营造的是亲善温馨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爱”,净化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升华着我们的精神境界。

人们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屏弃的是狭隘、偏见、阴暗,得到的是宽广、公正、光明与温暖,感受到的是生理、心理、精神上无以名状的愉悦、轻松和甜蜜。

人类的文明和进化,离不开“爱”。“施”与“受”,“爱”与“被爱”是一种因果与互动的关系,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也受到别人的关爱,在体贴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完善了自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铺陈和演绎的正是这种“为人之道”。

助人就是助己

慧心禅师行走在漆黑的道路上,由于夜太黑了,慧心禅师被路人撞了好几次,但为了赶路,他还继续坚持走着。有个人提着灯笼向他这边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是奇怪,明明什么都看不见,每天晚上还打着灯笼。”

路人的话让慧心禅师好生纳闷:“盲人挑灯岂不多此一举?”等那个提着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询问道:“请问施主,老僧听说你什么都看不见,这是真的吗?”

那个人回答说“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慧心禅师十分迷惑地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到,你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难道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不慌不忙地说:“不是这样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跟我一样了,什么都看不见;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慧心禅师无限地感叹道:“你真是会为人着想呀,你的心地真是善良!原来你完全是为了别人!”

盲人急着回答:“不是,其实我是为了我自己!”

慧心禅师非常惊讶,便不解地问道:“为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的时候,有没有人碰撞过你呀?”

慧心禅师回答:“有呀,就在刚才,我被好几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盲人宛然一笑,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从来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提着灯笼,这既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我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释生活

帮助别人的结果是什么呢?

我们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是为了照亮我们自己,为人处世,不能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俗话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助人就是助己。

有一个地方的农村,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秀,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每次得奖之后,都会毫不吝啬地将得奖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

有位邻居便很不解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种子超过你的吗?”

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位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业型城市,家家户户的田地都紧密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南瓜的品种,这样就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南瓜品种带到自己优良的种子上,惟有这样,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再次改良研究。

希望自己生活好的人应该帮助其他人也生活得好,因为一个人的价值是要别人来评判的。

多忍让,少纷争

一天早晨,一个居士兴冲冲地捧着一筐供果赶到大佛寺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他撞个满怀,将捧着的水果全部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粗鲁,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撞倒水果的人非常不满地说道:“既然已经撞翻了,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这么凶呀?”

居士非常生气地说道:“你这是什么态度?真是没有礼貌,自己错了还要怪别人!”于是,他们谩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修禅师此时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以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一修禅师接着又说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譬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孩子间的感情;在生活上如何使身体健康;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这么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完禅师的教诲,居士说道:“禅师,我错了,不该为点小事就发脾气。”说着便转身向撞倒水果的人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撞倒水果的人也由衷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实在太冒失了,太幼稚了!”

一修禅师看到两人这样,点了点头,笑了。

禅释生活

禅者,该怎样面对无端的纷争?

小沙弥问无德禅师:“师父,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无德禅师笑着回答:“你不妨忍着他。”

小沙弥再问道:“师父,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无德禅师开示道:“弥勒菩萨有一偈: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存。如果你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了。”

云淡风清,心无挂碍,这是禅者的风度。禅,是一份真心,是无尚的智慧,更是平凡的生活;它是生命的原点,也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是处于喧嚣的尘世、亦能不为万念所动的心平气和与心明如镜。

以感化来化解争执

戒嗔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女人吵了起来,最后还打了起来,后来他们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戒嗔送回了寺院。

师父了解情况后,对戒嗔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个女人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戒嗔去给女人赔礼道歉、送布匹。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女人也变得通情达理,她还在戒嗔的师父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辱骂前来化缘的戒嗔的……

回寺院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师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也摔出了血,戒嗔扶起师父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块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师父连念阿弥陀佛,对戒嗔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戒嗔愣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

师父微笑着点了点头。

禅释生活

戒嗔的师父为什么要向石头道歉呢?

当遇到磕绊的时候,看到戒嗔的反应如此之大,师父就向石头道歉,借此点醒戒嗔:走路撞到了石头,那绝对是自己的问题,向石头发泄不满是没道理的。因为石头终归是死的,而你自己却是活的,你自己不小心撞到了石头上,那怎么是石头的错呢?如果连躬身向石头道歉都能做到,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向人道歉呢?

与人发生争执,就好像遇到了生活中的“石头”。遇到了磕绊的时候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应该怨天尤人。何况人毕竟不是石头,别人与你发生了争执,是因为双方都看到了对方不对的地方,你要是主动认错了,那对方也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场争执也就化解了。

戒嗔在石头的事情上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所尊重、所原谅,争端也才会化解。

当我们与人发生摩擦时,又该如何灵活处理呢?

当与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说称起来不重,但稍一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同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有些人常常烦恼,就是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去听,并堆积在心中,这无异于在心中搁了一块石头,会把自己绊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一定要学聪明一些,理智地思考一下,看一看磕绊是不是自找的,多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错。

损人者不利己

从前有一个农夫,请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其它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独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缕阳光不是照耀一人,而是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的太阳,万物皆蒙其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一样,你应该用你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使光亮增加千万倍,你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更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要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