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12355700000021

第21章 心中有爱,真佛无二(1)

禅并不是要把人变成硬石一块、枯木一堆、死水一潭,而是要心随我动,活出一片潇潇洒洒。掌声、名利或权势,不过是暂时的锦上添花、过眼云烟。真正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才可以让心灵长久快乐,真正地感动自己!

修心先修德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听完他的一番自述之后,高僧沉默良久。

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年轻人听了非常高兴,谢过高僧,就欣然下山了。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怀疑了。快到自己家时,他彻底失望了。日落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是我,妈妈。”他沮丧地答道。

门开很快打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在灯光下,母亲流着泪仔细地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地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禅释生活

学禅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要学禅,须先学会做人,奉行孝道。

古代大德们为求法而毅然出家,然而禅师未必都是无情郎,在禅师们遗留下来的书牍、语录中,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脉搏,他们悲智双运的情怀跃然纸上。洞山良价最初出家为僧时,曾经写给父母一封《辞北堂书》,在叙述他出家的思想动因的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父母亲的如海深情:“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痛之恩,俱受覆载之德……”

洞山良价从小受到儒家传统教育,因此,他深知“天覆地载”的道理,但是,他又认识到,天地之间存在着更高的大道——佛理。因此,他的出家选择是理性的、智慧的,又饱含着情感的成分——行孝父母,既可以学“王祥卧冰求鱼”,又能效仿“目莲救母”。一个失去了爱的人,又怎么能把禅道修好呢?

爱,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在装修房间时,意外发现一只被钉子钉在墙上的壁虎,更为惊奇的是,这只被钉住的壁虎居然是活的。他这才想起:这只钉子是在十年前钉进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壁虎已经这样生活了十年。

它是怎么生活的呢?强烈的好奇驱使他停下活来认真地观察。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里又钻出来一只壁虎,它的嘴里还叼着一只蚊子,然后嘴对嘴喂到了那只被钉住的壁虎的嘴里。整整十年的喂养!这件事真实地发生在日本,发生在异国一对忠贞不渝的小动物身上。

有时候,动物对爱和忠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传说:在广阔无边的沙漠里,一对鱼儿在仅存的一汪水中挣扎,眼看水就要被沙漠吸干了,却见一条鱼用自己吐出的泡沫去滋润另一条鱼,以便让对方多活一秒钟,这就是鱼儿们的生命之爱。

如果给爱下一个定义的话,唯一能够概括其全部含义的词就是“生活”。一旦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生活。所以请加倍珍惜你的爱。

多一点宽恕,少一点怨恨

云峰禅师正在打坐,这时来了一个人,他先是猛地一下推开门,然后又砰的一声关上门,接着又把鞋子踢掉,然后走了进来。云峰想开示他一下,就说:“等一下再进来,先去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

那人说:“你说什么?我听说禅宗的人都是疯子,看来这话不假,我原以为这是谣言,你的话太荒唐了!我干吗要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那双鞋子是我自己的。”

云峰说:“你既然能对鞋子发火,为什么不能请它宽恕你呢?你难道不知道对鞋子发火有多愚蠢吗?如果你能愤怒,为什么就不能爱呢?那扇门并没有对你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粗暴地对待它呢?你先出去,否则就不要进来。”

那人突然明白了,“既然你能够发火为什么不选择去爱呢?”于是他抚摸着那扇门,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诲恨,当他向自己的鞋子鞠躬时,他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禅释生活

当佛陀面对谩骂时,他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有一天,佛陀正在竹林精舍坐禅静修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婆罗门愤怒地冲进了精舍。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了,这使他非常不满,大为恼火。

佛陀默默地听着他的无理谩骂,等他稍为安静后,心平气和地对他说:“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你为什么要这么问呢?”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你也会款待你的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看了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也只能是归还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你谩骂,然后我也恶语相向,这就有如主人招待客人一起用餐的道理一样。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之,是不应该的;对忿怒的人,以宽容之心对待,就可以获得更多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还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听了佛陀的这番话,心里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一时说不出话来。醒悟之后,他便在佛陀的门下出家了,不久就成为了阿罗汉。

佛陀用宽广的心胸原谅了婆罗门的过错,包容了他的无礼,这就是宽恕!犯错是一种平常,而用宽容的心对待别人的冒犯却是一种超常。

佛陀常常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要弟子们大智若愚,凡事不要太计较,即使遭到了别人的侮辱和谩骂也要宽恕他们,因为宽恕别人,也是升华自己。

我们又该怎样用宽恕来化解怨恨呢?

宽恕,是一种净化。当我们将鲜花送给他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而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他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宽恕可以产生奇迹,宽恕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铺就的黑暗道路。

爱伦的生母遗弃了她,这让她非常气愤,她常常问自己为什么生母不抚养她呢?后来,她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发现他们虽然很年轻,但却十分贫穷,因而一直没有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而已。

这时,恰巧爱伦的一个女友怀孕了,但是又因为生活贫穷而把婴儿打掉了。爱伦在帮助她的女友渡过难关的过程中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她开始理解自己生母当时的处境了——因为太贫穷了,所以只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否则就会饿死。爱伦的同情心使她的愤怒情绪渐渐平息,她原谅了自己的生母。爱伦的做法是可爱的、明智的,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既治愈了创伤,又创造了一个摆脱过去痛苦的新起点。

以仁止杀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百度禅师为他指示迷津。百度禅师知道他的身份,就向他问道:“你很懂得管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对于那些马,你究竟用几种方法去调伏呢?”

调马师没有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

“假若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百度禅师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它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百度禅师道:“我想拜问百度禅师,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百度禅师回答道:“我也是这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

“假若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百度禅师。

百度禅师肯定地答道:“那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呢?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百度禅师!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百度禅师庄严地说道:“你说得不错,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到因果的轮回。不过,我的所谓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教授、不听教诫的人,还不是等于杀掉了一样吗?”

调马师明白百度禅师的意思后,俯伏低头,要求皈依百度禅师,受持五戒,从此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禅释生活

你会杀掉自己吗?

禅师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因人而异的。你是什么样的人,禅师就向你说什么样的法。百度禅师没有用生硬的语言来说杀生有多么不好,而是用生动的事实来劝诫调马师,让他有所领悟。纵然是真理,也需要采取更生动、更有趣的形式来表达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生动的事实要远比刻板的说教更能打动人心。

不落贪嗔痴

云岩昙晟站在寺门口,山风猎猎作响,将他的一袭袈裟吹得飘飘拂拂的。一个僧人从远处走来,放下褡裢,叹了一口气,揉了揉发黑的印堂,颓然坐在地上。

云岩问:“你因何叹气?”

僧人抬起一张满是风尘的脸,悲愤地说道:“一路之上,我看见了太多的不平事:在茶楼前看到衙役鞭打妇孺;活生生的婴儿被马贼乱蹄践踏;少女被掳掠而哀哭……凭我的一己之力,却无力救他们出水火之中。但我不禁要问,人间的公道何在,正义何在?世上还有天理吗?我真想把那些为非作歹的恶棍杀光。”

说完,他握紧了拳头,问:“一念忽起,即落入魔界时,我该怎么办?看到人间种种不公不义时,我怎么办?”

云岩并没有因为僧人的诉说而动容,他反问:“你因为什么而从佛界来?”

这一句话问得僧人一怔,他不由得放松了攥紧的拳头:是啊,从头至尾都被自己的想法束缚住了——以杀止杀,以贪止贪;救一人坏一人,解一事缚一缘,任何事都有因缘相生成,都有好坏相循环,自己一落入成败得失的框框中,就也被贪嗔痴的乌云笼罩,也成了凡夫俗子了……

僧人想到这里,望着云岩笑了。

禅释生活

云岩究竟给了僧人什么样的开示呢?

云岩实际开示僧人:一念着魔,心情便沾滞迷苦了;一念是佛,心情就透脱了烦恼。来往都是念头,念头由自己生出,支配了自己,问别人有什么用?你身上失火,不自己去挑水扑火,光问别人灭火方法有什么用?你坠海溺水,不赶紧挣扎求生,反而去问别人游泳的技巧有什么用?公道在何处,公道自在人心啊!佛界、魔界,都在你心念左右了。你从佛界来,应深知世间疾苦暴戾,以悲悯哀矜的心肠去面对,以超脱通达的心念去化解,万万不要自己也投入疾苦暴戾的人海里。

当你被人伤害时该如何面对?

生活中我们被他人侵犯、伤害的时候很多。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就是总想占些小便宜而让你不快等等。

这些人、这些行为有出格越轨之处,但算不上是大奸大恶,多是属于个人道德的事情,不够法律的高度,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确实让人头疼不已。就这样算了吧,心中又咽不下这口气;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吧,让斗争冲突继续升级,最后很有可能两败俱伤。

其实,多一份宽容的胸怀,世界就是更为宽广,工作生活也就会少很多的烦恼。对于生活中的些许小事我们可以一笑置之,无须萦怀,潇洒前行就是了。

善恶一念间

有一对兄弟,两人手足之情非常深厚。成人后,虽然父母别世很久,但他们仍旧和睦地住在一起,父母遗留下来的东西,谁也不曾有过私自占有的念头。

在一次闲谈中,他们偶尔谈到家境的现状,二人都觉得应该振兴祖业。想想自从承继家业以来,他们仅仅维持了原来的状况。而光耀门楣,是儿女的责任,在财富上有所成就,才足以安慰九泉之下的父母。

于是他们计划到外地去经商。把家中安排好后,各自带了母亲遗留下的黄金,照择定的吉日良辰整装出发了。

他们步行了很远的路程,一路上很少遇见行人,旅途很寂寞。当他们走到深山地段的时候,哥哥心中忽然生起恶念来:我为什么不杀掉弟弟,夺取他的金子呢?加一倍本钱,营商可以更顺利,发财致富不是更容易吗?同一时刻,弟弟的心里也有了同样的想法:把哥哥除掉,将他的金子加到我的份上,啊!一切真惬意。

可是,几乎同时,两人心中生起的又一心念却是:不!这是极大的罪恶,金钱、财物,是毒害人的良心和人格的利器,像一塘泥沼,跌进去,就难得超越。

这时两人的脚步都显得很轻快,因为都选定后起的一念,觉悟的心生起,意境倍感清凉,他们很快地越过那座险峻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