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
12350200000015

第15章 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故事(6)

黎广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一次工作队成员和村干部会上,黎广森代表工作队郑重做出了“三个必须”的承诺:必须全心全意为群众做好事,必须认真负责为群众办实事,必须想方设法为群众解难事。会后,他还让人将“三个必须”的承诺贴在了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方面是为了与大家共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挂点扶贫期间,黎广森为了兑现“三个必须”的承诺,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为柑子村的群众做了不少实事、好事。

柑子村的村民曾云娣,家庭条件非常贫苦,女儿、儿子也都是聋哑人。黎广森听说这一情况后,就与村支书一起看望慰问他们,并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了200元支持曾云娣。此后,他又组织发动全体干部和一些生活比较富裕的群众共同捐款,帮助曾云娣改善生活条件。

柑子村村民肖运添身患重病,家中还有两个孩子读高中,生活特别困难。黎广森便拿出自己的钱,为肖运添交医疗保险,为其孩子买学习用品,每逢过节,也经常会带上大米、花生油等物品登门慰问。

为了扩建柑子村小学,黎广森多次找到村子里惟一一个在外经商的王春晖做思想工作。王春晖每次回到家乡,黎广森都会登门造访。终于,在他的感召之下,王春晖为柑子村小学捐款30万元。不久之后,柑子村小学就建造了一栋崭新的教学楼。

2001年,为响应上级的复垦号召,黎广森与村干部群众一同努力,最终将100多亩河滩地改造成良田。为改造村里的道路,他又和村干部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援,想方设法筹集到了100多万元的资金,将道路全部铺上了水泥。此外,黎广森也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村委会建起了一座有三层楼房的村址。在抓计划生育、治安调解和县道改造工程的拆迁工作等方面,他总是尽心尽力,从不懈怠。几年来,在黎广森的带领下,原本贫困落后的柑子村瞬间变了样,尤其是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000多元上升到了3650元。由于许多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柑子村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为了改变村子破烂不堪的面貌,黎广森付出了许多。一直以来,他都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切,也都与他的付出成正比。

黎广森常说:“我的命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应该要知足。”邓威是坭陂镇原副镇长,曾与黎广森共事三年,他评价黎广森说:“他不仅是一个肯助人、肯负责、肯吃亏的‘三肯干部’,而且还是一个从不赌博、不喝酒、不赶时髦的‘三不干部’。”了解他的干部群众也都称赞他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一直以来,黎广森都与父母、妻儿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造的土坯房里,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在他有生之年,只用过三件值钱的东西:一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买的一台17存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一件是早些年他花1000多元钱买来的一部二手“嘉陵70C”型摩托车;还有一件是他用了多年的“诺基亚5110”型“砖式”手机。此外,黎广森十分俭朴廉洁,最好的衣服就是专武干部制服。

妻子下岗后,一家老小就全靠黎广森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生计。为了治病,他债台高筑。虽然长期患病,生活贫苦,但他却从不向上级提任何个人要求,从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也从来都没有动用公款为自己私人请客,更没有因不廉洁被人告过状。

作为镇党党委员、武装部长,每逢征兵时,就可以大笔大笔地捞钱,而黎广森却从未钻过这个空子。对于他来说,这个时候正是责任大、压力大、个人经济开支大的时候。平时,黎广森的每月的电话费只有二、三十元,但在征兵期间,他每月的电话费却总是高达二、三百元。这些多开支的电话费,虽然许多都是为了工作,但他却都会拿自己的工资来垫,从没有找公家报销。

有一些适龄青年如愿以偿地参军后,很多青年的父母为了感谢黎广森,常常都会悄悄给他送钱、送物,但黎广森总会一一拒绝。黎广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合乎原则的事,我一定会办,但不该拿的钱财我绝对不要!”

有一年,柑子村干部曾新泉的一个亲戚经体检政审合格后,圆了当兵梦,他想请黎广森到家中吃顿饭,以表谢意,却被黎广森婉言谢绝。于是,他就又拎了两只自家养的鸡去了黎广森家里,不料,黎广森还是坚持不要,硬是让他把两只鸡又拎了回去。

黎广森也经常告诫妻子:不要过问、干涉自己的工作,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馈赠,更不要和别人比这比那。一次,有人对他的妻子说:“你家黎部长真傻,人家送钱送物都不要,难怪你家连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妻子将这话讲给黎广森听,黎广森只是笑了笑,说道:“傻有傻好,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虽然穷一点,但日子过得实在。”

生活清贫,却无怨无悔,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这就是黎广森。他的这种行为,体现的正是一种淡泊从容的品质。

征兵工作是基层武装部的年度一重要工作。对此,黎广森更是丝毫不敢懈怠,他常说:“基层武装部是为部队选送优质兵员的第一道关口,兵员质量直接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身为第一把关者一定要不徇私情,否则就是祸国殃民。”十几年来,黎广森亲手向部队输送新兵362名,从初审、初检到定兵、送兵,他始终都坚持原则,严格把关,确保将最优秀的青年送入部队,从未出现过一起责任退兵事故。

2004年11月,兴宁市实行乡镇撤并,黎广森因年龄和身体原因,被免去了镇党委委员和武装部长的职务。当时,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即将展开,可新任命的武装部长却没有及时到任。近些年,征兵工作越来越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身为基层武装部长的黎广森更加清楚。是把难题留给别人,还是主动担当重任,站好最后一班岗?黎广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镇干部会上,黎广森立下了军令状:“我虽然已经退下来了,但我一定会继续负责搞好今年的征兵工作,坚决完成任务,站好最后一班岗。”此时的黎广森已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身体极度虚弱。但为了更好地完成上级分配的兵检任务,他依然强忍着锥心般的疼痛,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守在电话机旁,不厌其烦地向各村定任务、教方法、提要求,耐心动员适龄青年应征报名,同时也会用真情感化适龄青年的父母,打消他们送子参军的种种顾虑。连续十多天,他都工作到深夜,几次累倒在了办公桌旁。

一天晚上10点钟,有位民兵营长打来电话,说是该村一名青年体检政审都合格,但父母却突然改变主意,不愿让儿子去当兵。黎广森听说这一情况后,立刻叫来了武装部副部长王伟操,让其用摩托车把他送到了十几公里之外的应征青年家中做工作。途中,由于肝部疼痛难忍,黎广森先后几次下车休息。王伟操见他一直用手使劲按着腹部,嘴唇上咬出了颗颗牙印,人变得特别消瘦,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很不忍心再让他这样劳累下去,于是催促他到医院检查身体,抓紧时间治疗。而黎广森却以为自己得的是胃病,就没放在心上,总是满不在乎地说:“我这是老毛病了,不要紧的。现在正是征兵工作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开,等征兵结束后再到医院去也不迟。”就这样,两人继续前行,等赶到青年家中,已是深夜12点多。经过两个多小时反复做工作,青年的父母终于答应让儿子参军入伍。

征兵工作即将结束时,黎广森拖着虚弱、疲惫的身体赶到了兴宁市人武部参加座谈会。在介绍情况时,他感到浑身乏力,肝部剧痛无比,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下来,将每个征集兵员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等介绍完情况后,他一下子晕倒在地,被大家抬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黎广森,心里始终还记挂着征兵工作,而此时,他已被化验出患的是肝癌晚期。兴宁市人武部和坭陂镇的领导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愧疚地说:“我这个身体太不争气了,征兵还没有结束,就先倒下了,还让你们耽搁工作来看我,真是不好意思!”当时,领导知道他患的是肝癌,而且到了晚期,便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他却回答说:“什么要求都没有。”在领导的反复催问下,他说的却是工作:“刚合并过来的坜陂镇,征兵工作难度很大,今年任务虽然完成了,但工作比较被动,明年要重点做好那边的工作。”

2005年1月,镇领导经开会研究,决定要给黎广森2万元钱,让他到广州复查治病。临走前,黎广森对妻子说:“这2万元钱是镇领导给我治病用的,不能乱花,到广州其他的开销要用自己的钱。”妻子就按照他所说的,又找亲戚、朋友凑了5000元钱。

在广州复查治病期间,黎广森让妻子每天都记账,除了看病治疗使用公费外,其他吃住行等花费一律记在自己的账上。经过专家复查诊断,他再次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而且无法治愈。当他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后,就主动放弃了治疗,返回家中调养。

在广州,镇里给的2万元钱,黎广森只用了1万元。回来后,他认为,镇里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还拿出这么多钱给他看病,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就执意要将剩下的1万元钱还给镇里。得知情况后,镇领导考虑到黎广森身患绝症,而且为了治病,欠下了很多债,就表示这笔钱不用还了,却还是被黎广森婉言谢绝。临近过年,当人们都在忙着购置年货、准备过年时,在妻子的扶持下,黎广森专程赶到镇里的财务室,把剩下的1万元钱交还给财务人员,当时,在场的都露出了惊异的表情。而黎广森却笑着说:“咱是党员干部,拿国家工资,哪还能让政府额外负担自己的药费?”当镇领导听说黎广森来还钱,就马上赶到财务室,一再向他说明这笔钱是组织上补助给他治病用的,不用偿还。但黎广森却不听,还固执地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工作也干不了了,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这些钱先还上,看病花掉的钱,我们也会想办法争取早点还。”

黎广森的妻子已下岗8年,他们还有一个9岁的儿子。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黎广森在弥留之际,依然断断续续地嘱咐妻子说:“如果我走了,你千万不要去找领导的麻烦,不要向镇里提任何要求……一定要好好抚养我们的孩子,把他培育成才,让他长大后做一个对党、对国家有用的人,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多为社会作贡献……”

患了重病,却依然想着工作,不愿给组织添麻烦,这样的举动也只有像黎广森这样有着崇高品质的人才能做得到。

5.复退军人的好榜样梁远献

梁远献是一名出色的军人,1985年3月时,他参加了保卫祖国南疆的战斗。在战场上,他和一批战友们不畏死亡,用坚强的毅力守着自己的阵地,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在一场反攻战时,梁远献又第一个踊跃冲出战壕,领着同志们冲锋,战后还荣获了二等功。

一年半之后,梁远献脱下了军装,成了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的他,戴着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军功章回到了家乡,来到了山东省菏泽市毛纺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其实在他的安置问题上,组织上特地征求过他的意见,他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说:“当兵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现在虽然我已经退役了,但我还是要做一个时刻听党指挥的兵,组织叫我干啥就干啥!”

刚进入厂里,领导就交了他一个不小的任务,让他和另外12名战友将办公楼前的大水坑垫起来,用来修建一个花园。二话没说,梁远献就和战友们一起干了起来,表现丝毫不比在部队里的时候差。结果,原定于15天的工作量,他们只用了7天的时间就攻了下来,厂里的领导对他们很是满意。工友们也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听到这样的夸赞,梁远献更有信心,也暗暗对自己说要加倍珍惜退伍军人这个称号。

成为一名工人后,梁远献的战场从“前线”搬到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染整车间”。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7点半他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戴上口罩和草帽,钻进去清理毛渣子。在整个毛纺厂中,这是最脏最累的活儿。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里面温度很高,进去不一会儿便是满身的汗,而冬天时仓内外的温差又很大。不过,繁重的工作没有使梁远献止步不前,相反他干得十分认真卖力。曾经有人问过他:“从原来的二等功到现在的清洁工,你心里会不会不平衡?”他轻松地说道:“其实干什么都一样,组织怎么安排就怎么干。”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就折射出了梁远献高尚的品格。

梁远献的工作单位离家有些远,每天都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回骑50多公里路,妻子心疼他,他却总是说:“军人出身,特别能吃苦。这点事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