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三部):潮商风云
12344200000025

第25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盘古银行在刚刚诞生之际,没有什么知名度,实力更没办法与那些欧洲银行相比,根本招揽不来大客户。陈弼臣出身贫寒,对下层贫民极为同情,很希望为这些贫苦百姓脱贫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在陈弼臣的极力提议下,盘古银行在创立之初,就制定了面向小客户的优惠服务政策,帮助底层人士提高收入水平。即使后来陈弼臣富可敌国,依然经常对属下说:“我是从贫穷过来的!”员工们把陈弼臣的这句话当成座右铭,用中文、泰文、英文印染在五颜六色的T恤衫上时时激励自己。

泰国农业很有特色,香米闻名世界,但是战争使很多农民陷入赤贫,无力恢复生产,而泰国政府也对国内的民生有心无力。陈弼臣经历过贫穷,深知穷人的燃眉之急,于是顺势推出扶持农民的政策,很快就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也赢得了政府的信任。这样,盘古银行就树立了优异的公众形象。

盘古银行每一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数量的专款用于资助社会公益事业,诸如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方面。陈弼臣认为,民生是最大的市场,任何密切关注民生的企业,生意兴隆是很自然的事。盘古银行的亲民路线再次获得泰国政府的好感,这也是当盘古银行遭遇挤提危机时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的原因。

曾经有人向陈弼臣讨教事业成功的秘诀,他非常谦虚地说:“我的事业只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取得的成功。”身为金融巨子,陈弼臣丝毫没有炫耀过自己过人的经商本领。

盘古银行的横空出世和快速崛起,令本来在泰国金融业只手遮天的欧洲银行坐卧不宁了,他们意识到这个对手很强大,不好对付,很快就会夺走自己的饭碗,必须想办法整垮它。于是,一招欲将对手逼死的毒计出笼了。很简单,就是散布谣言,使对方发生挤提事件而自己宣告破产。

众所周知,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储户的存款,然后把这笔存款或者高价放贷出去,或者自己投资赚取高于利息的利润。也就是说,银行除了留出少量钱款以备储户提取之外,其余大部分都会以合约的形式贷款给其他大客户,短期内收不回来。所谓挤提事件就是当储户听到银行濒临破产的传闻后纷纷过来提出自己的存款,这对于已经把款项贷出去的正常运转的银行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幸好陈弼臣在泰国和海外华人界有很好的人脉,大家齐心合力再加上泰国政府的大力扶持,终于渡过难关,平息了挤提风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欧洲银行故伎重演,再次散布谣言,要把盘古银行置于死地,虽然第二次挤提风波安然度过,但盘古银行也在两次谣言攻击中元气大伤。很多股东动摇了,纷纷撤股,陈弼臣顶住压力,毅然买下全部股份,从此全权控制了盘谷银行。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大家都以为这次陈弼臣会防范风险,紧缩业务,谁知陈弼臣竟然逆流而上,果断地在海外扩张。

陈弼臣深知香港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他在1954年率先在香港开设支行,并与友人合作经营香港商业银行。后来又相继在东京、新加坡、中国台湾、纽约、雅加达、伦敦等处设立了分行机构,并且在曼谷大张旗鼓地宣传。陈弼臣认为挤提风波是对手恶意中伤,不是银行运行策略出现错误,正好可以利用对手给自己做的免费广告,让广大海内外客户看到盘古银行非但没垮,而且运转得更好,流言就会不攻自破。同时也让公众看到对手的别有用心,从而使其信誉受损。陈弼臣的高明就在于低谷出击,化劣势为优势。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当初没有陈弼臣的胆略和智慧,盘古银行早已岌岌可危。

20世纪60年代之后,盘谷银行的海外业务又有了新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盘谷银行已成为著名的国际性银行。

到1980年,盘谷银行在泰国已经拥有263间分行,在国外拥有15个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90亿美元,是创建之初注册资金的4.5万倍。员工共计16683名,其中7000多名是女性。据最新资料显示,盘谷银行设在雅加达、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京、纽约、伦敦等各地分行已达488家。《美国金融月刊》1984年公布了世界12位富甲天下的银行家,陈弼臣名列其中。

今日的盘谷银行,已成为泰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泰国每年的出口贸易中有40%是盘谷银行资助的。此外,盘谷银行还经营着泰国40%的大米贸易。“盘古银行对泰国经济的贡献,至少使泰国的经济步伐加速了10至15年。”这是专家们对陈弼臣和盘古银行的一致评价。那么,我们对一个华人在生前死后能享受泰国国王和百姓给予的最高礼遇也就不再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