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帮传奇(第三部):潮商风云
12344200000018

第18章 养了22年的赫斯基奶牛

在中国沿海的海洋石油开发商中,长期以来,中海油几乎是唯一的开发商,但近年悄然崛起的赫斯基却闯进人们的视线,堪称中国海洋油气开发的急先锋。这个当年不被人看好的赫斯基能源,如今成为海上石油业的巨头。李嘉诚放长线养了22年的“奶牛”,已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1986年,当时的国际市场刚刚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东产油国们不甘于国际石油巨头的压迫而奋起反击,使得国际市场一片恐慌,油价陷入低潮,石油股狂跌不止,赫斯基公司也不例外。赫斯基公司本身因为资本支出过高与负债过高,甚至无法取得发债评比,大股东与公司都亟需资金。赫斯基大股东Nova集团有意出售部分股权,李嘉诚得知消息后马上出手收购。二十多年前石油行业无人看好,油价低迷,每桶价格仅约10美元,是现在的十分之一。李嘉诚却坚决认为石油工业前景可观,并力排众议出手收购了赫斯基公司。

当时,赫斯基在加拿大只是中型石油公司,比它大的石油公司有很多。但李嘉诚看中赫斯基并非规模大小,而是综合素质,赫斯基属于整合性资产。此外,李嘉诚算了一笔账,只要赫斯基公司以每桶10美元价格出售,在本业上就可达到收支平衡,但未来却潜力无限。“10美元即可收支平衡”是撑起整个杠杆的支点,接下来,他用这个支点去撑起惊人的发展杠杆。

很多人都认为一向稳健的李嘉诚这次是真看走了眼,涉足一个不了解的行业,绝对是投资生涯的一大败笔。但是对于李嘉诚来说,坏机会时就是好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东和美国有分歧,石油供应紧张。那时我就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环境相当稳定,就趁赫斯基亏蚀的时候把它买过来。”李嘉诚在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仍对当年的决策满意。

李嘉诚日后获得“超人”美誉,主要源自两笔令人叫绝的巅峰交易,从而为他的麾下旗舰——和记黄埔打下了雄厚的根基。一笔是他在1999年技术周期高峰时,以146亿美元将英国手机公司奥兰治卖给德国公司曼内斯曼,该笔交易为和记黄埔实现了150亿美元的创纪录年度净利润;而另一笔交易,就是对赫斯基公司的投资,堪称“超人”一生中的得意之作。

1986年12月,李嘉诚通过旗下的和记黄埔,以32亿港元拿下了赫斯基公司52%的股权。其中,和记黄埔与嘉宏国际合组的联营公司U-nionFaith购入43%股权,而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购入9%股权。此外,李嘉诚拥有9%股权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也购入赫斯基公司5%的股权。于是,李嘉诚家族凭借已于1983年加入加拿大国籍的李泽钜,避过了针对外国人的投资限制。而原来的大股东、加拿大化学制品及气体运输集团NovaCorp,拥有余下的43%股权。

经济周期、法律制度、政治稳定性、宽松的生意环境及良好的税收结构,这几大要素是李嘉诚投资前最为看重的几大要点,但像李嘉诚这样能把这些投资理论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的,全球恐怕也没有几人。

早已深谙经济周期变化的李嘉诚,对于石油价格波动的周期规律了然于心,他看准此时如吃进大量的石油储存,将会在油价摆脱低迷后得到丰厚的回报,并大力提高石油产量以期获得抄底效应。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趁跨国石油公司之间激战白热化之际,眼光老道的李嘉诚,早已看出大势所趋,随即斥资3.75亿加元,又收购加拿大另一家石油公司,使赫斯基公司的资产总值翻了一番。

1991年10月,李嘉诚花了17.2亿港元低价买下赫斯基能源的另一大股东Nova集团所持的43%股权,由此,李嘉诚取得了赫斯基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并在此后不断增持赫斯基的股权。

其实,买下Nova集团这43%的股权,不是和记黄埔出钱,而是李嘉诚自掏腰包。当时Nova集团出现财政困难,需要出售其股权时,和记黄埔不希望在综合年报上出现太多负债,而李嘉诚也不愿Nova集团把股权卖给其他背景不清楚的合作者,所以最后Nova集团对赫斯基的多数持股由李嘉诚私人承受。2000年8月,赫斯基公司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李嘉诚本人为此获利65亿港元。

另外,李嘉诚在取得赫斯基95%股权后,立即备足现金,通知赫斯基所有贷款银行,要求他们如果想继续与赫斯基往来,就必须降低贷款手续费和到期后的利息。这个举动让这些银行吓一大跳!“如果银行不同意,我可以用私人资金付给赫斯基,并由赫斯基通知所有银行,于必要时,可以在48小时内将债务全部还清。”李嘉诚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重拳。结果,这些债权银行乖乖就范,全部在48小时内同意降低贷款手续费和到期后的利息,此举使赫斯基的营运负担大幅降低。

随后,李嘉诚开始对赫斯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抓准“每桶10美元就能收支平衡”这个关键点,认定赫斯基不应耗费巨资在海外探勘,并将海外探勘占探勘费用的比率大幅缩减。接着更换经营团队,力争节省成本,重新评估蕴藏量,并将省下来的钱更新炼油设备,降低炼油成本,为后续的并购铺路。

1996年至2000年间,赫斯基收购拥有300个加油站和一个酒精厂的MohawkwCanada公司,并买下拥有大量炼油设备的上市公司Renais-sance,将赫斯基与之合并。2000年8月,赫斯基在加拿大重新上市。

浴火重生的赫斯基,股价从上市之初每股6.25加元,一路飙升,涨到40加元。现在,赫斯基的负债比降至历史最低,现金流则是历史最高。

上市之后的10年来,赫斯基的股价一直可用“跑赢大市”来形容。从2003年开始,乘着全球经济复苏,石油价格攀升之势,赫斯基的股价也在节节攀升,并在2007年底达到顶点。

2008年,当油价已经涨到100美元一桶以上时,赫斯基能源则成为主要核心业务,黄金白银滚滚而来,和记黄埔的最大的赢利贡献就来自赫斯基。

其后,虽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石油价格大跌而股价大幅下挫,但股价仍能做到较快企稳,并迅速反弹。从2000年8月上市到2009年12月的9年间,赫斯基给全体股东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490%,派发红利的总额也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的总市值达到了256亿美元。

赫斯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与中海油在中国南部海域对文昌、荔湾、流花三大气田的合作开发。

其实,从赫斯基在全球的资产分布情况看,大部分赢利和现金流仍来自加拿大西部的资产,中国南部海域原本并非其手中的王牌。但自从遭遇2008年末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赫斯基同其他跨国石油公司一样遭受重创,导致这头奶牛“奶量”锐减,因此才将中国南部海域划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李嘉诚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十分看好,已经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目前正筹备在香港上市,准备“回归”中国资本市场。

对李嘉诚而言,成功并非一时的神机妙算,而是步步为营的结果。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超人”,对他而言,成功没有什么秘笈心法,而是坚持不懈和艰苦创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