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近代诗歌史
12343700000021

第21章 登高一呼,道振宋风:曾国藩诗

朱琦和鲁一同的诗歌造诣虽然较高,但诗名尚不足与曾国藩抗衡,道咸以来的学宋之风,经曾国藩登高一呼,才真正形成了相当的声势。

曾国藩生于1811年,比朱琦小八岁,死于1872年,比朱琦晚十一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科名晚于朱琦三年。后人辑有《曾文正公全集》,此外尚有《十八家诗钞》、《经世百家杂钞》等著作。

曾国藩的论诗大旨已见前述,若具体到艺术形式方面,尚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是欲调适黄庭坚和李商隐,这是姚范和姚鼐的秘传。曾国藩论黄庭坚诗曾说:“造意追无垠,琢辞辨倔强。伸文揉作缩,直气摧为枉。”(《题彭旭诗集后》)其意正是欲运阴柔于阳刚之中,将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所以他评论李商隐诗云:“渺绵出声响,奥缓生光莹。太息涪翁去,无人会此情。”(《读李义山集》)认为山谷深会义山 “渺绵”、“奥缓 ”的阴柔之理。如果说姚鼐之学李商隐乃是侧重于他的 “深雅 ”之长和造语工夫,那么,曾国藩似乎更侧重于从刚柔相济的角度兼采义山。曾国藩所提倡的是一种雄健而有韧性的阳刚之美。二是欲运古文之法入近体。他曾说:“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大潜山房诗题语》)在清代,钱载和宋湘在这方面也都有成功的尝试,其后黄遵宪也有类似的想法,这种手法运用得当可避免近体容易产生的俳弱之弊。

在创作实践中,曾国藩亦能注意到上述两个方面,在总体上,曾国藩爱好阳刚之美。诗作也具有尚奇的倾向,常选用生僻、险怪的辞汇,如“僛僛”、“艰阸”、“啴啴”、“作阗”、“作”、 “嵯峨”、“峥嵘”、“嵲”、“嶙峋”、“轰豗”、“巴僰”、“貔虎”、 “蛇豕”、“鸱夷”、“枭噪”、“磨蝎”、“魋”之类的辞汇时时出现在作者笔底,在这方面,比较明显地受到了韩愈的影响,旨在开辟奇险的境界,以丑为美。在章句方面也是纵横振荡,奇崛兀傲。其诗如《傲奴》采用长短句式,硬语盘空:

君不见箫郎老仆如家鸡,十年笞楚心不携。君不见卓氏雄资冠西蜀,颐使千人百人伏 ……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昨者一语天地睽,公然对面相勃豀。傲奴诽我未贤圣,我坐傲奴小不敬。拂衣一去何翩翩,可怜傲骨撑青天。噫嘻乎!安得好风吹汝朱门权要地,看汝仓皇换骨生百媚。

诙诡中存兀傲之态。再如:

君独仁之相掖携,心献厥诚匪貌贡。 ……昔我持此语鸿生,沉饮深觥岂辞痛。 ……顷来贶我珍琼瑶,韬以锦囊无杀缝。(《酬岷樵》)何吴朱邵不知羞,排日肝肾困锤凿。河西别驾酸到骨,昨者立谈三距跃。老汤语言更支离,万兀千摇仍述作。(《感春六首》)这些拗硬奇特的造语,颇有黄庭坚诗歌的风味,但是作者又并非一味拗折犷放,而能以阴柔之理相济,结句成章往往能盘郁而出,其诗如:

日日送归客,情抱难为佳。老彭复去我,内抚焉所偕。往予初遇子,睇睐无等侪。鹰眼迥高狄,势不甘尘埃。自言困乡国,横被口语猜。绛候畏牍背,田甲欺死灰。脱身来洛下,稍摄惊魄回。风波一震薄,万事何有哉!雄篇忽枉我,峻句何崔嵬。险拔肝胆露,忧患才地开。终然达紫气,幽狱难可埋。男儿要身在,百忤宁足摧。临歧不知报,努力干深杯。(《题彭旭诗后即送其南归》)

首写日日送客,离情别绪已自难禁。而今又送客,其心中之惆怅自然更难自理。然作者接下去却并没有顺势去倾吐心中之离情,而是将笔捺下,抑住喷薄欲出的情流,让它在心里回旋成对往事的追忆。进而又转成对诗集的评赞,扣住题目。最后又变为对离别而去的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补足题意。而在结句之中,作者方始在消愁之怀中重寓别绪,然而感情经过前面的起伏回旋,至此变得益发深沉。这种绵缓曲折的表达方式正是黄庭坚、李商隐诗作之长。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近体喜欢用典,又颇有藻采,这些都是他有意调适李商隐和黄庭坚的表征。而他的近体诗,有时也能以 “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如《初入四川境喜晴》:

万里关山睡梦中,今朝始洗眼朦胧。

云头齐在剑门上,峰势欲随江水东。

楚客初来询物俗,蜀人从古是英雄。

卧龙跃马今安在,极目天边意未穷。

全诗由连日阴霾如梦的气候,写到眼前天晴如洗的景象,进而转入对碧空之下雄奇的蜀地山川的描绘,并由此而联想到这雄伟的山川所孕育出来的英杰,抒发胸中的怀抱。通篇诗意前起后承,一气呵成,在雄直畅快的笔势之中,显露心中喜晴之意。而且还善用虚辞以疏通神气。他如《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送梅伯言归金陵》、《酬九弟》等也都能善用虚辞来调转激逗气势。而如杜甫《秋兴》、《登高》这类凝重、沉郁、潜气内转的诗作则较少见。

在修辞方面,曾国藩也喜欢采用夸张的笔墨来表现雄劲的诗情和雄奇的物象,其诗如:

万里共日月,肝胆各光芒。(《送莫友芝》)行人一长叹,万壑悲风回。(《废邱关》)请君雪夜倚阑看,金精上烛撼星辰。(《为何大令题明赵忠毅公铁如意》)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忆弟二首》)归来瞻庙庭,万里雪皠皠。赤日岩中生,照耀金银彩。(《留侯庙》)黑云压城真欲摧,银河倒泻天如筛。(《六月二十八日大雨》)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挥手舞岩岭,吾生此潇洒。(《紫关岭雪》)丈夫举步骧两龙,岂有趑趄蹑人脚。(《喜筠仙至即题其诗集后》)

皆不同凡常,但被表现的对象尚未完全与主体融而为一,显示出活生生的生命力。作者还善于运用新奇的比喻形容之法,其诗如:

道人龙踵五十七,黝深碧眼珍珠圆。(《丙午初冬寓居报国寺赋诗五首》)明朝一别各东西,愁绪多于瓮大茧。(《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我闻此言神一快,有如枯柳揩马疥。(《题唐本说文木部应莫郘亭孝廉》)夜半饥肠鸣,大声震江水。腐公不知羞,恬然矜爪嘴。(《会合诗一首赠刘孟容郭伯琛》)

侧重于对人事的状写,颇有诙谐之趣。而且作者有时还能采用象征手法,寄寓深意,其诗如:

闻道海外双龙剑,神光夜夜烛九天。沴气妖星不敢遌,横斩蛟鳄血流川。 ……元臣故老重文学,吐弃剑术如腥膻。如今君王亦薄恩,缺折委弃当何言。(《感春六首》)该诗作于林则徐被遣伊犁后一年,联系作者在《咏史五首》中“功高而不赏,谣诼来青蝇。吴起泣西河,伏波触炎蒸。长城讫自坏,使我涕沾膺 ”的慨叹,诗中之微意颇耐寻味。

再如前诗后一首:

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

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

如联系屈原的《离骚》和龚自珍 “虎豹沉沉卧九阍 ”诗句之意,作者在诗中的寄托自可明白。而曾氏早已自命不凡,故诗中又有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之句。曾氏在家书中也自称“《感春诗》七古五章慷慨悲歌(按今《曾文正公诗集》卷二《感春》有六首),自谓不让陈卧子,而语太激烈,不敢示人 ”(《致温甫六弟》),由此可见曾氏早年的胸怀。

然而,诗歌创作对于曾国藩来说,毕竟是其余事,他虽然曾取法李商隐,但未能得其细密,学黄庭坚也未能得其神思跳跃。如其《送梅伯言归金陵》之一,前三联反来覆去只写 “归隐 ”二字,诗意粘结。再如《怀刘蓉》云:“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构想魄力皆可谓雄奇,然用刘备访诸葛故事,若无卧蟒之心,则亦似不切,可见其诗律尚未至一 “细”字。所谓 “手似五丁开石壁”信其有之,而若 “心如六合一游丝”(《酬九弟》)则似未至。尽管如此,曾国藩在诗学方面的影响,却是相当深广,不能不予以足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