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12325800000005

第5章 人文阅读:在静静品悟中涵养(4)

你用天然的线条生动地勾勒出济南的风情。鸡毛给予无数濒于冻死的人以温暖和慰藉,是我们这一代难以想象的,也让我真切地了解了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里,人们是如何坚强地生存的。热炕,能治百病,能话“麻桑”,有如慈母怀抱般的温暖,那里有你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乡愁。胶泥,春耕秋收,最卑贱也最珍贵,那里承载着你童年一年四季里欢乐的记忆,是你平凡生命厚重的底色。那珠帘般的垂柳、波光潋滟的大明湖、五彩斑斓的泉水、一层层一片片的山杏将济南的春天点缀得格外明丽、妩媚;而黄河刀鱼、信家猪肉、银丝鲊、糖醋鲤鱼这些地地道道的济南美食佐以信手拈来的诗句,更添了几分色、香、味,直抵读者的心灵,恨不能立时三刻启程,亲自去大快朵颐一番才好。

全然不去理会窗外的那一片喧嚣,你只铺开那一张不染纤尘的尺素,将你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万象的一片真情诉于笔端,一瓣落花、一片松林、一川山水、一只小鸟、一件琐事里,呈现着你对平凡生命最真淳的感悟与诠释。“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无须取悦任何人,只是从容地表达自己心曲。看不见华丽,感受不到技巧,看似随手拨弄琴弦,却是清音入耳,回味无穷。

这到底让我忆起了陶渊明。在阅尽了繁华之后,抖落了一身人间的尘土,回归农园,回归了心灵的自由。于是,悠然的荷锄理荒秽,怡然地在南山吟诗采菊,欣然地大醉酩酊不吝去留,可以常著文章自娱,可以颇示己志。不假词采,却胜过了任何文采;淡泊平和,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恒远,动人。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3. 杂谈品读: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

——读杂文集《和谐社会笔记》有感

中国古代教育先哲孔子一贯倡导“温良恭俭让”、“和为贵”、“贫而乐,富而好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美德,这是古人为人的道德评判标准,其中处处彰显了与人为善的思想。而今社会,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显著改善,文化视野日益开阔,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高科技产品带来的舒适生活,然而,“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纯真、最朴素、最美丽的品格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和谐社会呼唤善良,素质教育更需要播种善良。掀开逝去的一页,触目惊心的是: 徐力弑母;刘海洋以硫酸伤熊;马加爵残忍地杀害四位朝夕相处的同学……再看看我们的身边,学生中间“顶撞师长”、“欺负弱小”、“破坏公物”、“争抢座位”、“幸灾乐祸”、“以牙还牙”等现象也并不鲜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将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情感世界放在了空前的位置,力求达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师若没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将如何去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若没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又怎能奢望学生去善待他人?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避免“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折磨,“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冷漠,而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欢乐与悲伤,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鼓励每一个孩子昂起头来面对生活。当我们把善良当成一种习惯,不经意地去播撒去滋润,一颗颗爱的种子便会悄然地在学生稚嫩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多一点发自内心的微笑。只有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的老师才会绽放出温暖而善意的笑容,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微笑才能散发出“蒙娜丽莎”般永恒的魅力——那是腼腆学生的“兴奋剂”,使他们得到鼓励,敢于表达自己;那是好动学生的“镇静剂”,使他们得到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那更是后进学生的“催化剂”,使他们得到动力,重拾信心不断前进。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能够由内而外释放出愉悦的光彩,由此,微笑便是一次次快乐传递的过程。每天清晨,你在教室门口笑盈盈地迎接着你活泼可爱的学生,那该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多一点人性化的理解。当孩子们发生摩擦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心平气和地抚慰“受伤”的心灵;当孩子上课昏昏欲睡时,我们要扪心自问: 自己的教法是不是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快乐地泛舟学海?当孩子公然指出我们的纰漏时,我们应该为孩子的正直与坦率而感到高兴,并表示由衷的感谢。当下课铃声“无情”地响起时,我们应该当机立断就此打住,让正襟危坐的学生拥有短暂的释放快乐的时间。“为师不忘少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动容,不尊重,不爱戴呢?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多一点真诚的倾听。“这节课没时间了,下节课再说吧!”“老师正忙着呢,过会儿说吧!”“你又在强调理由,不用再说了!”……我们总是有太多的原因无法让一些孩子把话说完。或许,在我们教鞭一挥的结语里,或是无暇顾及的忽视中,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念头给摧毁了,一颗渴望倾诉的心灵出现了伤痕。对小小的孩子而言,那是多么的不幸!那么,我们不妨停下手中的事,抛开心中的烦,以欣赏者的姿态认真地倾听——听孩子的智慧,听孩子的故事,听孩子的委屈,听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传递爱心与尊重的教育有时简单得只是一次善意的静静倾听。

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还要多一点热情的赞赏和期待。聪明乖巧的孩子,往往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因而越发自信,越发优秀。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炭更觉可贵!一个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赞赏的时候,正是最需要赞赏的时候。让我们细心地去发现后进孩子身上那一份别样的美丽——也许仅仅是饭吃得比较干净,或是随手拣起了一张纸屑,或是某一次发言挺勇敢,或是跑步得了个小小的名次……让这些转瞬即逝的闪光点变成促进其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使他在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的幸福中一点点地提升自尊与自信。教师在赏识和期待的过程中不断感动着那个孩子,同时,也将会不断地被他生命拔节的姿态感动!

正如鲁迅心中的那个大公无私的藤野先生,魏巍心中的那个慈爱体贴的蔡芸芝老师,海伦·凯勒心中的那个永不放弃的安妮·莎利文小姐,教师人性中熠熠的光辉,足以照亮孩子的一生,成就孩子的一生!这,就是为师者的善良。它蕴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动人的细节里,是超越国界、超越名利、超越血缘、超越缺陷的无私的爱,它能让教育更加精致灵动,富有人情味,它能让孩子们的心里盛满了温暖的阳光,它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爱的奇迹。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们活得愉快,也能够让孩子们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圣者;我能够让人丢人,也能叫人开心;我能够伤人,也能够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是化解还是恶化,全部决定在我身上……”这位教育专家说得多好!愿我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播种善良的意识,收获善良的行为,播种善良的行为,收获善良的习惯,播种善良的习惯,使无数善良的细流汇聚成海,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