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12325800000015

第15章 我的教学观点(2)

首先,凭借语境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比如《笛声》一课,写聂守信学吹笛子部分,课文只交代了一句话,上下文之间跳跃很大,缺少具体情节,学生深入理解师徒之间的莫逆之交有一定困难。加上补白想象,再现当时师徒之间非常默契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情景,既能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能深刻理解莫逆之交的含义。

其次,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开发,拓展阅读范围,补充文本容量。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有时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家乡的桥》一文,我借助文本引出王维的诗《归嵩山作》,出示中国书法艺术的隶、篆、楷、草各种字体,引入了关于“提扇桥”来历的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还引导学生自己到网上找一找有关民间传说,既凸显了“家乡的桥”的文化特色,还能够引起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中国书法艺术以及王维诗的兴趣。紧扣文本,拓宽视野,用时也不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对文本内容,并不照单全收,而是进行评判性地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对读物内容既会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读物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读物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比如《赤壁之战》一文中,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可以引导批判性质疑:“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他怎么会这么容易上当呢?”“曹操怎么会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呢?”……激励同学们认真读书、批判吸收的精神,同时指出这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改编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读原文。

总之,“入乎其内”,我们才能吃透文本、找准难点,深刻认识文本的内在本质,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只有“出乎其外”,我们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总揽全局、驾驭文本;才能在教学中精选取舍、合理拓展;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所以,我们要在解读时,找到文本“出”与“入”的平衡点,使课堂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 作业观: 以精为轴,以能为重

关注长远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我们必须共同聚焦“减负”与“增效”的问题——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规划纲要》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并强调要“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启蒙教师,我们在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要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难易、数量以及作业设置的科学性,以人为本,设计精而有效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1. 适量——老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据报道,四川省宜宾市女学街小学校近日首创“学生作业教师先做”新举措,以此根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教师布置作业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等情况。报道出台后,我也开始尝试着在布置作业前先亲自动手做一做。原先,我让学生每个词语抄四遍,自己抄了就觉得真的太多了,如此机械重复,完全没必要,一两遍足矣,默词满分或记忆力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免抄。其他练习也是这样,老师自己先做一遍,然后把相似的题型和不合理的练习删去,留下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练习,以便巩固。让学生写的作文,自己先动笔写一写,在辅导的时候更加有的放矢,胸有成竹。“老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布置作业,实现学生家庭作业从量向质,从相对随意性向针对性强的方向转变。

2. 分层——合理对待差异,满足学生需要布置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分层,让学生自主选择。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题海作战,改变厌学情绪,提高作业效率。比如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训练表达的“语言直通车”,要求学生或者续编故事,或者给文中人物写一封信,或者仿写课文。虽然书上的要求是统一的,但是学生实际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我让学生进行分层选择: 选择“五星级写话”可以增加字数,或者图文并茂;“四星级写话”根据书上的要求写;“三星级写话”可以两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选择同等字数的摘句或者用成语造句,适当放低标准,增加积累,等赶上来了,再与班级同步。这样,后进的学生就不必开夜车,搜肠刮肚地犯难。对于有难度的作业,采取分层的形式,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获得提高,确保学生休息的时间,留住学习的兴趣。

3. 实践——密切联系生活,灵活运用所学“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比如,上了《扬州茶馆》,了解了扬州丰富多样的美味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主持,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制作PPT,开展了“名小吃文化节”的十分钟队会,现场气氛非常热烈。结合我们学过的儿童诗,又恰逢上海世博会召开,我指导同学们自创一首首“文明观博”的童谣,用电脑设计成精美的书签,并画上可爱的海宝,趁节假日专门到世博园门口进行“小小书签传友情,声声童谣诵文明”世博宣传活动,同学们从中动手动脑,巩固了所学,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意,体会了奉献世博、服务社会的快乐。

4. 激励——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别,所以评价学生作业时,我们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关注个性差异,采用多元、互动、立体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首先,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表符号评价、表情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使评价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其次,评价层面的多元,我们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尤其要放大学生的优点,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再次,评价承担者也可以多元,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同伴、家长甚至学生自己,使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评价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总之,我们要关注作业的短期复习目标,更要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不能视学生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我们要多一些快乐,少一些负担;多一些设计,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灵活,少一些僵化;多一些实践,少一些机械;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指责……当我们冲破传统“作业观”的藩篱,使作业切实不再成为负担,愈来愈多地成为一种人性化的表达、实践性的活动时,我们一定会惊奇而惊喜地发现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对促进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即便从应对考试的角度看,它不仅使得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在校期间将要面对的考试,而且对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迎接人生各方面的“考试”也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 学生观: 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差生”,这个名词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我无法考证,但是它的存在却像“魔咒”一般,导致了多少幼小的心灵暗无天日,多少幸福的童年烟消云散。是谁给学生过早定性,制造了“差生”?是谁把天真无邪的孩子永远钉在了“差生”的耻辱柱上?很显然,这是在学校里派生出的词语。在现实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更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充分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多元评价,营造开放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1. 承认差异,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分层,就是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人人都出成绩,出自己的最好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关键是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首先,教师备课要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对教学重点内容,我一般设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比如《高山流水》一课,结合重点句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下限目标是说出句子意思并读出情感,而上限目标则是进行语言的仿写运用。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面向全体,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胆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提问最好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一些简单问题,对中等生提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对优秀学生提一些激发创意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低起点、加密台阶、螺旋式上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想说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展示的机会。

再次,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题、测试题。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我把能力部分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 A组,基本题,重在基础巩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迁移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原创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 尊重差异,多元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心理都有其独特性,对所有的学生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实施评价时,教师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其实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例如对学习后进生,教师要注意鼓励他们敢读、敢说,引导其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经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的,勇敢一点,读吧!”这样,差生也会有自信心的。而对那些优等生,教师要注意评价重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再想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样会增强他们探索的决心。同时,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使更多的学生收获自信,走向成功。如: 通过一次演讲评出“最佳选手”;通过一次辩论会评出“最佳辩手”;通过一次征文评出最佳“小作家”;通过一次书法赛评出“小书法家”……总之,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多角度正确认识自我。

3. 利用差异,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