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2325700000025

第25章 卷五(3)

。《左氏》、《公羊》皆有专家,《穀梁》无之,心每欿然云。”[2]文灿少时闻镇江有柳宾叔氏者,专为《穀梁春秋》之学,著《穀梁大义述》一书。[3]大类凡七:第一述日月例,第二述礼,第三述异文,第四述古训,第五述师说,第六述经师,第七述长编。从陈兰甫先生处得柳氏邮寄先刻之本读之,纤毫毕具,巨细无遗,于此经大义叹观止矣。道光庚戌,游京师,南归至扬州。先生以省墓将返金陵,命文灿访柳氏于其里。时柳氏尚在扬州,未之晤也。比咸丰壬子,文灿再游京师,而柳氏特枉驾来,欣仰德容,精神静穆,言词谦逊,宜其所成者大也。壬子之夏,柳氏南归。至癸丑春,镇江城陷,其所著书藏之名山不可知也,灰飞烟没亦不可知也。阮文达序其书,有“亟望礼堂写定授之梓人,补《学海》之缺文,与海内学者共之”之语。异日倘得其全帙续刊于《皇清经解》一千四百余卷之后,不甚幸欤?柳氏名兴恩,道光十二年举人,候选儒学教职。

吾粤先达通晓九数者,其一为陈观楼观察,其一为劳莪野孝廉,此后盖无闻焉。近时深于算学者,以文灿所闻,以梁君南溟为最。君名汉鹏,番禺新造乡人也。少读经书,通大义,酷好算书,凡《九章》变化,中西异同,烂熟于胸。自道光中叶以来,凡欲学算者,无不惟君是问。君又于陶铸五金之法,辨别鸟兽之性,最为精审。粤人谓铜铁之精者为熟铜熟铁,粗者为生铜生铁,二者贵贱迥殊而不可变易。君有法能使生者为熟,炉户得之利市三倍。君又尝谓“食色生死之欲,鸟兽与人同有之。然鸟兽之语绝少,盖惟食色生死数者耳”。尝即其音以求之,盖可信也。君又善铸西洋枪炮,并合造西洋火药,尝谓“西洋火药别无巧妙,惟提硝极净故能致远”云。

道光辛丑间,英吉利犯边,沿海七省万里设备。奉诏广求奇材异能之士,以备录用。粤督高平祁恭恪公开幕府,以礼招君,教标下将士以陶铸枪炮合造火药之法,奏请给六品衔。己酉之夏,文灿识君于陈兰甫先生座中,极欲问算于君,因事中止,迨文灿游学南归,而君卒矣。君卒后,陈先生欲辑其遗稿,编为《梁南溟算学》若干卷,其子珍之不肯传。

君尝著《夕桀解》云:“《周礼》九数始方田,终勾股,法已备矣。至汉而复有重差、夕桀之名,何也?夫重差所以济勾股之穷也。盖于高深广远无可比例以求者,则前后立表,退而相望,两退相差,因而比较。此重差之名所由立,而其用实不离乎勾股,故曰以济勾股之穷也。其言夕桀何也?或以为互椉之讹,不知互椉之法,因其开除不受不能成算,必累椉互用以济其分,故曰互椉。夫累椉互用,则差分方程诸法皆有之,其不足当九数之一,断然矣。窃谓夕桀者,义无可训,以形求之,盖勾股之讹也。勾股居九数之末,其法最难,其用最广,故以是终焉。分言之,则重差、勾股之用也。合言之,则重差即勾股也。凡有数即有象,象不离乎数。万象起于方圆,而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勾股。故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其有高深广远之可比例者,以勾股测之;其无高深广远之可比例者,以重差测之。测望之法至此而备,勾股之用至此而极。故曰重差、勾股,并其法之极备而为名也。考陆氏《释文》,既为夕桀作音,则鲁鱼亥豕之讹已在唐以前矣。”[1][1]此文亦见《学海堂二集》卷十,可参考。

近时乡试、会试皆以古义获雋者,以文灿所闻,得一人焉,曰周秩卿进士。进士初名以清,更名寅清,吾粤顺德人也。为诸生,为总督阮文达公所赏识。乙未恩科,顺天乡试钦命《四书》首题为“未若穷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进士据皇氏疏本作“未若贫而乐道”为说见重主司,中举人。甲辰会试,副总裁为徐侍郎士芬,次场书艺以“同律度量衡”为题,进士本郑注“同为阴律,律为阳律”为说,获雋进士。深于经学,尝著《孝经古义考》[1][1]清人侯康、周以清皆作有“考经古义考”,载《学海堂二集》卷七,可参考。

[2]“孔经”,此指孔安国孔注《古本孝经》。

[3]“孔经”,指孔安国注《古本孝经》。

。有云:“‘以顺天下’,郑云‘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孔经[2]作‘训传教也’。寅清按:顺与训通,今文《尚书》‘克明训德[3]’,训,顺也。《洪范》‘于帝其训’,《世家》‘训’作‘顺’。《索隐》云《史记》‘驯字,徐广皆读曰训。训,顺也’。《殷本纪》‘五品不训’,《汉书·王莽传》‘五品乃训’、《后汉书·周举传》‘帝下策问曰五品不训’、《刘恺传》‘调训五品’、《谢夷吾传》‘五品咸训于嘉时’,《周官·地官》注‘教所以亲百姓、训五品’,并训为‘顺’。《礼记》顺非而释,言其所训说也。《大戴记·小辨》篇‘士学顺’,顺即训之假借。顺又兼有化谊,《月令》‘顺彼远方’,郑云‘顺犹服也’。《左传》‘慈和遍服为顺’[4][4]《左传》原文作“慈和遍服曰顺”。

[5]《四部丛刊》本《孔子家语》“化”作“服”。,王肃私定《家语》注云‘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化[5]之,以无刑杀而后为顺’,故郑又云‘要道以化之也’。考《孝经》‘顺’字凡十见,《孝经纬》云‘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春秋左传》之言顺者,实与《孝经》为表里。顺实圣经中要字,郑注得其真,《孔传》从其借耳。”[6][6]清人杨椿作有“克明峻德说”,载《孟邻堂文钞》卷七,可参考。

“‘形于四海’,《释文》引郑注‘形见’,《孔传》作‘刑’,训为法。按:形、刑古互用。《左传》‘形民之力’,《家语·正论》引作‘刑’。《易》‘其形渥’,假为刑罚字,形与刑谊得两通。然考《孝经序》云‘庶几广爱,形于四海’,已明用郑说。《说文》‘形从彡井声,有文可见,故从彡’与下云‘光于四海’同谊,作刑究不如作形之确。石台本、《唐石经》、岳本皆作‘刑’,《释文》亦讹作‘刑见’。盖因《思齐》有‘刑于’之文,据《毛诗》而误改尔。”

“‘不敢失于臣妾之心’,《孔传》云‘贱不失礼’,毛西河《孝经问》谓‘今文不敢失于臣妾,古文不敢侮于臣妾’,《正义》引刘光伯云‘失谓不得其意’,又云‘臣妾营事产业,宜须得其心力,故云不敢失’,是光伯讲今文而不讲古文,不遵孔而遵郑。按:《隋书·光伯本传》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虔[1][1]《隋书》本传“服虔”作“服、杜”。

[2]《隋书》本传“十三经”作“十三家”。

[3]《隋书》本传“义”字前有“虽”字。等注,凡十三经[2],义有精粗[3],并堪讲授。’是光伯讲《孝经》,孔、郑兼讲。《经籍志》所称‘王邵访得《孔传》,河间刘光伯为之叙讲者,谓讲《孔传》自光伯始倡,而非谓光伯必不从郑’。今按:孔氏有‘贱不失礼,则其敬贵必矣’之文,而郑君无注。经又同作‘不敢失’,惟宋本《古文孝经》作‘不敢侮’,西河所云‘光伯不遵孔而遵郑’误也。”

“而‘罪莫大乎不孝’,郑君无注,《正义》引旧注及谢安、袁宏、王献之、殷仲文等,皆以不孝之罪,圣人恶之,去在三千条外。臧氏镛曰:《周礼·大司徒》‘不孝之刑’释曰:《孝经》不孝不在三千者,深塞逆源,此乃礼之通教。贾氏知《孝经》不在三千者,据郑注《孝经》言也。与《正义》所引旧注合,故云旧注即郑解。按:《正义》凡五引旧注,如‘兄事五更’、‘退思补过’、‘因严以致敬’三条,与《释文》合。至‘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及此条,未可定为郑本。郑君训诂《六经》,各如本文,不拘一律。《诗》‘中心臧之’[4],《笺》云‘臧,善也;我心善此君子’。《表记》‘事君欲谏不欲陈’,[4]“中心臧之”,经文原作“中心藏之”。

引《诗》‘中心藏之’,郑注‘陈,谓言其过于外也’,《正义》引皇侃云‘人臣中心包藏君恶’,《释文》‘藏如字’,郑解《诗》作‘臧’,云‘善’也。《礼记》旧本作‘藏’,郑读如字,故无臧善之训。臧、藏各有义,郑君各如本文,未尝以己意窜改,安得谓郑注所无遽以旧注为附会乎?即如‘资于事父以事君’,《孔传》训‘资’为‘取’,而郑注《表记》、《考工记》并云‘资,取也’。郑君《论语注》曰‘同志为友’,见于《易》蹇卦《正义》、《周礼·司谏》疏、《文选·古诗十九首》[1][1]“《古诗十九首》”,原刊作“《古今十九首》”,现改正。注,今见《孔传》‘士有争友’注中而郑不引。《公羊·疏》又谓出《苍颉篇》,《正义》称《苍颉篇》谓患为祸,孔、郑、韦、王之学并引为训,而此不之及,使谓郑注他书,未必尽举以释《孝经》,终嫌强合。况又据贾氏之言定为郑注,安在其可据也?”

“‘退思补过’,《正义》引旧注韦昭云‘退居私室则思补其身过’。臧氏镛曰‘上章进退可度’。《释文》引郑注‘难进而尽忠,易退而补过’,可证此注为‘补其身过’。《孔传》则云‘献可替否,以补主过’。按:二说不同谊并相通。《左传》宣公十二年:士贞子云‘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下云‘其败也,如日月之食’,则以过为身过,即郑注所本也。《史记·管晏列传》云‘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欤[2][2]今本《史记》“欤”字作“哉”字。?’则以过为主过,即《孔传》所本也。然案下云‘匡救其恶’,《孔传》当不如郑注之善。若以过为主过,则以下义为重,‘进思尽忠’亦以郑注‘死君之难’为确。如《孔传》说亦与‘将顺其美’同义。”其他经说多类此。

注释

①焦乔,郑玄弟子。

②魏曼多,一称魏侈,又称魏襄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附属国魏国的君主。

③散宜生,商周之际贤臣,与闳夭、太颠等同辅西伯姬昌。曾献美女、名马以救西伯。后佐武王灭商。

④苏忿生,西周人,武王时为司徒,慎用狱法,赏罚公正,封于温。

⑤赵汸(1319—1369),字子常,号东山,学者称“东山先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早年师从黄泽,不事科举。明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后隐居东山。著有《周易文诠》、《春秋集传》、《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师说》等。另有《东山存稿》。

⑥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谧“元献”。

⑦叶润臣,指叶名沣(1812—1859),字翰源,一字润臣,湖北汉阳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叶名琛弟,官内阁侍读。博学,尤工诗。著有《敦夙好斋诗集》、《侨西杂记》等。

⑧陆道威,指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刚斋,又号桴亭,太仓人。明诸生,刘宗周弟子。门人私谥“尊道先生”,亦称“文潜先生”。从祀孔庙。著有《思辨录》、《论学酬答》、《文钞》、《桴亭先生诗文集》等。

⑨林春溥(1775—1862),字立源,号鉴塘,福建闽县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主讲福州鼇峰书院十九年。著述甚多,有《开辟传疑》、《古史纪年》、《春秋经传比事》、《四书拾遗》、《联字考义》等。

⑩林樾亭,指林乔荫(1746—?),字育万,又字樾亭,福建侯官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博洽多闻,通晓吏事,屡佐大竂幕府。著有《三礼陈数求义》、《汲古绠藏征录》、《瓶城居士诗集》等。

陈氏,指陈祥道(1042—1093),字用之,一作佑之,福建福州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卒年五十二。著有《礼书》、《仪礼注解》、《礼记讲义》、《论语全解》、《礼例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