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2325700000013

第13章 卷二(4)

宗伯之子,名逢原,乾隆乙酉举人,官山阳县训导。夙禀庭闻,因源道委,缀次遗学,所著盈箧。训导之子,名绶甲,字卿珊,附监生,考取州吏目。负资敏达,既传家学,又承师论,交博访孤,诣张皋文、丁若士、刘申甫、宋于庭、董晋卿诸子,无不朝夕研咏,上下其议论。宗伯所著诸书,研精考校,未刻者梓之,已刻者补之。每一书竟,即探求旨趣,附记简末,条理秩然。于经义无所不窥,心得辄札记之,时有精诣,惜未成书。宗伯从子,名述祖,字葆琛,一字珍艺,乾隆庚子科进士。官至山东曹州府桃源同知,赴官不一月,即归著书。色养者十有六年,未尝一日离左右,尽传宗伯之学。所著有《夏小正经传考释》,以斗柄、南门、织女记天行之不变,以参中、火中记日度之差,以二月丁卯知夏时,以正月甲寅启蛰为历元,岁祭为郊,万用入学为禘,博览载籍,精思而贯串之。[1][1]清人吴承志作有“夏小正篇名释义”,陈寿祺作有“夏小正考”,戴震作有“记夏小正星象”,董祐诚作有“夏小正释天”,分载《逊斋文集》卷三、《左海经辨》上、《戴东原集》卷五、《董方立文甲集》卷上,可参考。

[2]《书目答问》作“《珍艺宦遗书》”。

又著《古文甲乙篇》,未竟而条理粗具。又旁及《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白虎通》诸书,于其舛句、讹字、佚文、脱简、易次、换第、草薙、腋补,有证据,都三十七种若干卷。郡丞之次子穉蓂、幼子文灏,先后刻之,题曰《珍艺先生遗书》[2]。

唐虞三代,圣帝明王,内圣外王之学得传于后世,使后世之人心风俗不至陵夷如禽兽者,端赖《六经》之功。《六经》,秦火之余,汉儒守之如城郭,传之如球图。确然奉一师之说,不敢尺寸出入,岂其人尽愚无开明之识哉?一时君相为之立学官至博士,必集老师宿儒,辨难折衷,仅而后定,岂遂无兼收广采、日新月盛之望哉?其为博士者,稽同异,辨然否。国有疑事,掌承问对,驰传巡省郡国,录冤囚,行风俗,举廉孝,岂朝廷诸臣举不若抱残守缺、槁项黄馘之徒哉?其务之也专,故其植之也固;其别之也严,故其持之也定;其求之也以实,故其应之也不以文。假令西汉之初,若以意说好异喜新,以浮词相尚,则《六经》之文改窜尽矣!经生之业败裂尽矣!岂复有咫闻寸义得存于今日哉?张君月霄,述两汉诸经立学之始末,博士祭酒设官置员之沿革,及其人姓名之著见于载籍者,汇而录之,为《两汉五经博士考》[1][1]清人李绂作有“拟漠置五经博士诏”,王国维作有“叹魏博士考”,分载《穆堂别稿》卷三十八、《观堂集林》卷四。

[2]清人李兆洛作有“浦子珊四书稽古录序”,载《养一斋文集》卷四,可参考。,非以示搜采之富而已,当时致严致慎之意,寖衰寖微之故,盖略见于是云。

《四书稽古录》四卷,锡山浦君子珊著。[2]《四书》自朱子提倡以道引初学,其后朝廷即以之命题取士,遂若四子书较重于五经,而宋儒之讲四子书,率详于义理而略于典故。于是有博涉之士讲求典故,为之辨证。盖以幼之所习耳目亲切,又功名之途必由是也。在为之者,以是为切问近思之务,虽务本而荒,舍本趋末者往往而是。而留心稽考,借是以知学不可谓之虚费日力也。浦君此书,随其所通,实事求是,时足以备前人所未备,则亦章句不可少之书也。

注释

①邹特夫,指邹伯奇(1819—1869),字一鹗,又字特夫,广东南海泌冲人。精于光学、天文、数学、度量衡和测量等。曾测绘广东省地图,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浑球仪和七政仪等仪器。所著《格术补》是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代表著作,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另著有《补小尔雅释度量衡》等,均收录在《邹征君遗书》中。本卷有他的小传。

②钱氏,指钱泳(1759—1844),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溪居士,嘉庆间金匮无锡人。工篆,隶,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曾客游毕沅幕中。以访碑,刻帖,著述为事,著有《梅溪丛语》、《履园丛语》、《写经楼藏帖》等。

③李申耆,指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

④董方立,指董佑诚(1791—1823),字方立,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其学于典章、礼仪、舆地、名物皆肆力探索,而尤精历算,尽通诸家法。本卷载有他的小传。

⑤徐宏祖,指徐霞客(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更号霞逸,江阴人。自幼喜读古今史籍、地理方志和山海图经等书。二十一岁起开始漫游,历时三十余年,后人整理其日记为《徐霞客游记》。

⑥颖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博学多通,好《春秋左氏》。著有《春秋左氏条例》五万余言,今佚。

⑦顾栋高(1679—1759),字复初,一字震沧,又自号左畬。江苏无锡人。康熙(1681)进士,授内阁中书。所著《春秋大事表》五十卷,附舆图一卷,附录一卷。将春秋时期的天文历法、世系官制、疆域地理、列国史事等,分类列表说明,条理详密,考证精深,可供研究春秋史者参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另著有《尚书质疑》、《毛诗类释》等。

⑧程廷祚(1691—1767),原名默,字启生,号绵庄,又自号青溪居士。先世本歙人,迁江宁。少好学,十三经、二十二史、诸子百家书无不读。弱冠补诸生,乡试辄不售。乾隆十六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先生被荐入都,复报罢。自此不复应乡举,闭户穷经。因见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袒护梅氏书,作《古文尚书冤冤词》反驳。著有《尚书通议》、《青溪诗说》、《鲁论说》、《春秋识小录》、《礼说》等多种。

⑨张彦惟,指张成孙,字彦惟,江苏武进人。张惠言之子。通小学,工历算,于经精研礼意。续成其父《说文谐声谱》,又著有《端虚勉一居文集》若干卷。

⑩沈彤(1688—1752),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自少力学,以究经为事。乾隆元年(1736),因参与修撰“三礼”及《一统志》授九品官。他与惠栋相友,治经专精礼学。著有《仪礼小疏》、《春秋左氏传小疏》、《尚书小疏》、《周官禄田考》、《果堂集》等。

王氏,指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又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学士、乡试正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等。所著《尚书后案》以考证郑玄、马融经说为主。另著有《周礼军赋说》、《十七史商榷》、《蛾术篇》等。

董基诚(1787—1840),字子侁,号玉椒,江苏阳湖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至河南开封府知府。工骈体文,与弟佑诚齐名。著有《玉椒词》八卷。

程春海,指程恩泽(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官贵州学政、侍读学士、内阁学士至户部侍郎。其学出自同乡凌廷堪之门,学问广博,从经史到天文地理、金石书画、医算等无不涉及,著有《程侍郎集》。本书卷五载有他的小传。

陆任子,指陆建瀛(1792—1853),字仲白,号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正考官、上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侍读、按察使、布政使、总督等职。好刻书,金鹗的《求古录礼说》即由他刊刻于江宁。后被太平军所杀。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先后任兰台令、郎、玄武司马等职。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编撰者。

欧阳,指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人。伏生弟子,习《尚书》。后授倪宽,倪宽又授欧阳生之子。至曾孙欧阳高世传《尚书》,是汉代《尚书》学欧阳一派的创始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书》类著录《欧阳章句》三十一卷(据《经典释文序录》,此书系欧阳生曾孙欧阳高所作)、《说义》二篇,今佚。

夏侯,指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今山东曲阜)人。少孤,勤奋好学,师从族父夏侯始昌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是西汉《尚书》大夏侯学的开创人。

桑钦,字君长,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从平陆涂恽受古文《尚书》、《毛诗》。事载《汉书·儒林传·张山拊传》。所著《水经》,经北魏郦道元的注释,成为中国古代记述全国水道的历史地理名著。

庸生,名谭。胶东(山东平度东南)人,世称“胶东庸生”。师从都尉朝习古文《尚书》,又授清河胡常。以明《穀梁春秋》为博士,官刺史。又传《左传》。事载《汉书·刘歆传》。

顾氏,指顾广圻(1770—1839),字千里,号涧苹,别号“思适居士”,元和(今属江苏苏州)人。嘉庆诸生。通经学、小学,尤精校勘学,与孙星衍、黄丕烈等人齐名。他提出校勘古书要做到“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著有《思适斋集》、《思适斋书跋》等。

翼奉,字少君,西汉东海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人。元帝初征待诏宦者署,历中郎、博士、谏大夫。与萧望之、匡衡同师后苍,以治《齐诗》著称。

毛氏,指毛亨,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一说是鲁(今山东曲阜)人。世称“大毛公”,相传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诂训传》,在汉代时流传齐、鲁、韩、毛四家,自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其余三家先后失传,仅有该书流传至今,为研究《诗经》提供了重要的古训古义。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师从当时名儒刘焯。隋炀帝大业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入唐后,受聘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贞观年间曾与颜师古、贾公彦等人融合汉魏以来南北经学的特征,撰定《五经正义》,即今《十三经注疏》本中的五经疏。又著有《孝经义疏》等。

李樗,字若林,南宋闽县人。尝领乡贡。著有《毛诗详解》等。

黄杶,字实夫,南宋龙溪人。淳熙中以舍选入对,升进士两科。调南剑州教授,终宣教郎。著《诗解》。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称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兴化(今福建莆田)人。不应科举,居夹漈山,刻苦力学三十年,访书十年,编撰《通志》。其中“二十略”,颇多创见。另著有《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等。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学者称“景迂先生”,澶州(今河南濮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元佑中,以党借被逐。官至中奉大夫。著有《古周易》、《易规》、《京氏易式》、《中庸传》、《景迂生集》和《晁氏客语》等。

曹粹中,字纯老,号放斋,定海(今浙江宁波镇海区)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调黄州教授。因不附秦桧,待次不偶。后由张浚荐,通判建宁。所著《放斋诗说》,已佚。

范处义,字子田,号逸斋,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江东提刑、殿中侍御史。著有《诗补传》、《解颐新语》等。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著有《容斋五笔》、《夷坚志》、《万首唐人绝句》等。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人,南朝梁人。封广陵亭侯。著有《汉书音义》、《老子注》等。

陈忠,字伯始,陈宠之子,东汉沛国人。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后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曾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

章怀太子(654—684),名贤,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先后封为潞王、雍王,上元二年(675)立为太子,后废。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为皇太子。曾召学者注《后汉书》,著有《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