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324500000042

第42章 教师:幸福、智慧,彰显魅力(3)

图15.2.1是我校某年级的一次区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得分率,其中的几个点引起了我们的格外关注。第2题得分率出现了离散状态:(3)班最好,达到100%,(4)班最差,仅为69%。这是一道什么题呢?对照课标发现这是属于最低层级“识记”要求的一道题,而满分的(3)班又不是年级里基础最好的班级,所以(4)班的问题应该主要是教师教学或指导识记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第6、11、15三题显然比第2题难度层级高,应该属于理解与运用层次。难题往往得分率低、区分度高,拉开差距,这虽然是正常现象,但是从“课标”掌握的角度看,毕竟是我们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尤其是全年级这三题得分率最低,可见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请读图15.2.2“某年级成绩波动明显班级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1)班是退步波动最大的班级。我们召集任课教师进行会诊,发现学生成绩波动与家庭状况密切相关。在(1)班10次大波动涉及的9人中,小李是家长生了二胎后疏于对其监管;小杨、小丁是单亲家庭,一个跟姨妈住,经常晚饭、早饭都要自己解决,一个和外婆住,溺爱得厉害;两个小陈,一个是父母在金山,一周见一次,平时随外公外婆住在杨浦,不仅路远,而且最近外婆住院外公要去照顾,她回家后也是没人管,另一个是外地人,借居在监护人家里;小张也是因为爷爷重病住院,家长无暇照顾。从这一分析中我们看出,家庭状况“不正常”的占7/9,也就是将近78%,是造成学生成绩波动的直接原因。

④有效改进,实施干预

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改进就失去了诊断的意义。改进的措施就是干预。

干预教师的教主要是对照细化后的课标找差距。这主要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及任课教师来完成。

图15.2.3是2011年1月我校“九年级某班物理‘一模’测试得分率”,其中出现了8、16、26三个低分点,这里仅以26题为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进行教学干预的。这一任务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任课教师共同完成。

根据表15.2.1,本考题对照课标进行了分析,并作定量探究,必须对影响研究的物理量各相关因素进行定量的数据测量,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于一个定量的变化规律。

该题知识点上海课标细化后课标

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电阻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B级)

1.能用“控制变量法”经历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

2.知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明确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

3.能初步处理比较数据,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接着,教师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例举(见表15.2.2):

错误归类错误例举

1.研究目的不明确

同一导体,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大,电流越大;同一材料,同一长度,横截面积越大,电流越大;有同学将待测的电流值在尚未实验的情况下凭空填入表内。

2.归纳结论不正确

同一导体,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3.没有控制好变量

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电压相同,电流越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横截面积设为4、8、12平方厘米,长度一栏设置为0.3、0.6、0.9米,这样和前面的实验数据无法对照比较。

4.结论没有普遍性

可否有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有10名学生回答“能”。

5.结论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或结论不合理

电流相等,导体的长度与横截面积成正比;导体的横截面积与导体的长度的比值相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电流相同,导体的横截面积与导体的长度的比值是定值。导体的横截面积与导体的长度的比值越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归因后对教学进行了初步干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要做到100%完成;对重要的学生实验要进行归类、梳理,明确教学目标,加以强化和训练;对实验探究类考题进行整理,从中精选出若干质量较高的题目形成复习专题,形成适合我们学生的复习练习卷。

不仅如此,教师还借助数据干预学生的学。这一环节主要由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科教师这条线来实施。关注点是在基于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对实测中出现的异常进行归因,进而促使其改进。

比如前面在诊断(1)班退步波动的主要原因后,针对这种由情感“缺失”、回家失控带来的影响学业成绩的问题,德育处结合创建班级共同体开展了“我的班级我的家”、“我的成绩我做主”、“我为班级添光彩”等活动。在形成班级凝聚力和共同愿景的同时,在班上形成互助和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全班成绩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每次测试之后,年级组都要重点关注成绩波动大的学生,必要时会实行年级会诊。

通过图15.2.4可以发现,在第五次监测中,小仵同学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退步。她本是一名在班上言语不多、比较听话的学生,这么大的成绩波动一定有原因。因此年级组相关老师在一起进行了会诊,并由班主任与其家长联系,了解到原来他们家多了个小弟弟,家长关注的重心就偏离了她,使她产生了失落感,因此学不进去,成绩出现了如此大的退步。于是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多次沟通后对她更加关心了。在课堂上对她有意多提问,尤其是在情感上多关心,慢慢地她走出了阴影,在后两次监测中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教师还组织学生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诊断与干预。在成绩出来后组织学生进行试卷分析,同学们会在试卷中查找自己的失分点,分析不该失分之处及失分的原因,并写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两年多来,对上述保障学业质量的举措,教师们从逐步了解到逐渐认可,目前基本上学会了操作,养成了关注数据及其背后的内涵用以诊断教学、改进教学的习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

2.形成学业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机制

(1)从教师转型做起

①转变观念,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

2009年8月,学校启动了“新三年规划”和“喜欢”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建设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办学目标。校长专门撰文指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幸福的人生经历,是我们办学的最高境界。”学校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教师就是要为学生谋幸福,教师好不好学生说了算,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手中的宝,每一位教师都要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②提升境界,激发进取内驱力

教师工作不能只靠制度保障与行政命令,而要更多地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学校范围内形成的一种文化自觉。正如张校长所言:“让学生喜欢教师,这是‘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重要方面。不过,这种喜欢,不是命令式的‘摊派’,更不是表演式的‘作秀’,而是建立在教师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当喜欢成为教师高素质的内力演绎时,才有真正的魅力。”通过舆论宣传、榜样示范、专业培训等方式,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境界,这种内在的需求促使教师不断转型,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2)让教师以研究方式开展学业质量分析

教师仅仅有思想境界的提升还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们不当知识的复制者与传声筒,要做知识的增值者。学校提出“让学生用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以减负增效,体现最高师德”。我们采用科研引路、问题驱动等方式,使更多的教师具备了扎实的功底。

为此在全校我们以“喜欢”课题为龙头,开展了“细化课程标准”、“编写练习体系”、“精细化质量保障及校本评价”等研究,其目标指向学生为本,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案例一:

图15.2.5为某年级(5)班自预备班入学以来两年间8次教学质量监测数学学科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比较,从中我们看出自第四次成绩之后,该班出现了与年级均分差距缩小的趋势,并在最后一次超过了年级均分。

反思一:我们就此现象分别由教导处和德育处组织会诊,发现第四次监测后该班调换了老师,而其他班级教师均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唯一的变量是教师的变化。于是我们对两位教师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对后任小蔡老师进行了跟踪。她并不是平时人们眼里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初始学历仅为大专,本科自考的是中文,而且近几年教的是小学。基于该班变化的事实和对蔡老师深入的访谈后我们得出:学业质量高低与教师密切相关,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密切相关,与教师“学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创设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鼓励教师争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反思二:课标细化与练习范式研究发挥了作用。在谈及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时,蔡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这得益于两年来的研究实践。我首先细化了面向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把重点转移到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把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进度上适当放慢节奏,把例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再配以适合的练习练到位。我讲课时尽量多给他们思考和尝试的时间,把讲难题的时间省下来,用到抓基础上。”

蔡老师的做法正是我们“细化课标、托稳底部”要求的具体实践。老师研究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通过细化课标,量身定做教学计划和练习,不提过高的要求,不急于求成,每一步都落到实处。

(3)发挥班级共同体的作用

保障学业质量不是某个教师单枪匹马的行为,而需要在一个团队中进行,这个团队就是“班级共同体”。它是一个建立在班集体基础上的有着鲜明共同愿景的利益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班主任负责,由本班级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学校多方共同参与。它由“生生”、“师生”、“师师”、“家校”这些子共同体组成。这些子共同体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前面在阐释“1422”模式时在定指标、行诊断、施干预等环节对为完成指标、抑制成绩波动采取的许多措施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在这一系统中运行的。

案例二:

下面我们再以九(1)班为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诠释一下“师师”共同体是如何促进学业质量保障的。

叶老师(班主任):期中考试以后,我们对考试成绩都做了精细化的质量分析,看出考试的结果与预测有不少差距,今天我们交流一下原因以及准备采取的对策。

王老师(数学):对比预测和实测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力上有欠缺,第16、17、22题得分率均在50%左右,是造成均分下滑的主要原因。学生运算的失误率较高,方法不够科学简便,造成时间不够。今后解决的举措是……

王老师(英语):总体来看,预测、实测相差不大,ABC三个等级中有新同学加入,说明有同学正在突破瓶颈,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每位同学的纵向比较中,个别同学最近出现了大幅度的起伏现象……

马老师(化学):……化学作为初三的起始学科,在期中考前是没有预测的。从本次考试来看,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

叶老师(班主任):从大家的分析看,我们还是要多学点心理学,多做些考前心理调整,以减轻学生压力。计算失分严重,这与同学依赖计算器有关,看来我们要集体取消计算器。英语听力缺陷很严重,需要老师平时严格要求,班主任、家长积极配合。希望这些问题经过我们的调整后能见成效,在“一模”到来之前,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和切实的改进,提高对结果的掌控程度。

以前一个班级的教师多是只管教自己的学科,很少有横向沟通。现在学校将横向沟通作为一种常态,形成了一种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共商对策。当某位学生出现特殊状况时,教师往往会相互补台,与该生特别贴心的老师会承担起更多的疏导任务,而且,共同体中的教师会进行集体家访,更是增进了家校联系,增进了沟通和情感,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业质量的提高。

(二)初步成效

关注数据背后的内涵、提升学业质量是教育者不尽的追求,我们会永远在路上,但是由此带来的变化也让我们深感欣慰。

1.学生更爱学习,更爱老师

两年来,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表现在与入学时的初态测试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同年级相对成绩(比如同是8年级或9年级)与两年前在区里的排位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生品质等方面进步尤为明显,使更多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我们感到同学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在明显增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尤其是他们以自己的班级而骄傲,处处维护集体荣誉,对集体中的同学和老师有一种近乎亲情的情感,而且在实现班级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