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324500000018

第18章 学校的自主调研(2)

(三)主题征文、绘画作品或建议提案

还有一些学校采用主题征文、绘画作品、建议提案等方法间接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仔细分析学生作品或建议,分析学生所思所想,把握学生情感动态,这是一种更加隐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诉求的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如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建设学校新校舍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创意大赛,围绕主题“我的学校我做主”,分年级开展主题调研:“我喜欢的走廊”(一年级);“我喜欢的卫生间”(二年级);“我喜欢的食堂餐厅”(三年级);“我喜欢的操场和校园”(四年级);“我喜欢的教室”(五年级)。通过文字表述、绘画或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把喜欢的颜色、设施等尽情地表达出来。为使设计更加合理,学校欢迎家长一同参与设计。此次调研表明,尽管小学生年龄小,但对新校舍物质环境建设有他们自己的期盼和眼光,有不少设计充满情趣和创造力,超出大人想象。学校对这些建议采取了三点对策:其一,在可操作范围内多考虑学生的共性需求;其二,在个性化设计中采纳学生的创新金点子;其三,在施工装修过程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市南中学开展了三项活动来收集学生意见:(1)“喜欢市南的理由”征集评选活动,共收集到850多份有效征集单,评选出十条支持率最高的理由。(2)“我为市南献一计”提案征集,进一步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条件。(3)“我与市南共成长”座谈会,校领导与学生代表围绕共同话题进行座谈。

明珠中学根据学生少代会提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境中学开展了“我喜欢的一节课”主题征文活动,引发教师对课堂的反思。

(四)班级讨论

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也是一种了解学生思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参考答案,没有引导性的答案,通过思想的碰撞,得出对某个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每个班级讨论的结论未必相同,但是它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班级讨论的价值不局限于一个结果、一个结论,更为重要的也许是讨论过程本身。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梳理观点,表达需求。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如上海市实验小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内容有“我喜欢的老师”、“我喜欢的课程”、“我喜欢的活动”、“我希望改变的”等。这些讨论不仅改进了师生关系,也促使教师反思自我。

(五)其他了解学生的做法

只要想了解学生,就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除了以上列出的一些案例外,我区学校还探索出学情调研的其他一些方法。

如北京东路小学直接利用市教委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从中了解小学生阅读情况,并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大同中学每个任课教师联系10名学生,定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尚文中学探索了建立学生参事制度,通过学生了解学生,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咨询,从而形成快速反应机制等。市南中学重点探索了在教学五环节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探索了校本化作业,采取了基于学情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还通过校园班级网站和贴吧去了解学生的学习与情感动态,通过学生周记、作文等了解学生。多样的方法让学校离学生的心灵更近,对学生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

以上各种调研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调查的对象都是学生,而调查者都是校方。为此,有些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调查,也有的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如浦光中学在调查时,由校学生会干部采纳各班级意见,汇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问卷,然后在班会上完成调查,由各班委会统计。学生参与了调查过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市八中学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在拓展型课程中设计了学生评价表“我的课程我来评”,从教师人格魅力、教学风格、教学基本功、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运用、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曹光彪小学在三至五年级家长中了解学生对学校管理、班集体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意见。蓬莱路幼儿园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感受。中华路幼儿园在调查幼儿交往能力时,向全园190名家长发放了问卷,收到166份问卷。南京东路幼儿园向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九个班级的家长发放了家长问卷250份,收到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为93%,主要从“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幼儿园”、“喜欢的活动”三个方面入手了解学生。

多种方法和途径的学情调研,让我们更加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改进工作。

三、学校调研引发的思考

(一)调研,使“尊重”由理念落实为行动

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教师既想尊重学生,但在不知不觉间又常常会流露出居高临下之意。从这次学情调研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之一在于调研过程让教师增强了“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思想”的意识。他们走进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根据学生的要求去考虑如何改进学校的工作,在改进中再反馈学生意见,从中感受由学生快乐而产生的快乐。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领会了“尊重学生”的内涵,实践了“尊重学生”的要求。

(二)学生需求应得到尊重与满足,同样需要引导与培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各种需求,有些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有些需求未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它们需要进行合理引导,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

例如在一些幼儿园的调查中,孩子不喜欢一些东西,鉴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就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比如,荷花池幼儿园从环境、生活、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的结果如下:

孩子不喜欢环境的理由:幼儿园玩具没有家里的新,有的玩具是坏的;不能随便在幼儿园发泄情绪,否则会被老师批评;被小朋友欺负,等等。

孩子不喜欢幼儿园生活的原因:要自己吃饭,还要吃很多,没有奶奶喂;不喜欢在幼儿园吃午饭,因为不喜欢吃的东西也一定要吃完;不想在幼儿园睡午觉,因为不会自己脱衣服、穿衣服,不想睡午觉还必须睡着;睡觉醒不了,一定要大家一起起床;醒了只能躺在床上,还不能说话,很难受,等等。

孩子不喜欢幼儿园活动的理由有:不能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如操场上想玩滑滑梯,老师却说今天玩皮球;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真刺激啊,又舒服,可老师说危险,还批评我,等等。

以上列出的孩子不喜欢幼儿园的理由,若从某个孩子的感受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来看,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就需要正确引导。

又如,阳光学校在6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补偿性课程喜欢的比例仅为3.7%。补偿性课程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课程,而学生喜欢程度不高,原因是课程内容以训练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但是,补偿性课程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即便孩子不喜欢,从孩子长远成长角度出发,学校仍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

(三)学会倾听,寻找结果背后的原因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往往能够得到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结果,但是若想进一步地了解,往往由于无法穷尽选项而难以准确。尽管我们列出了可能的原因让学生做选择题,但是这些选项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如果给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做填空题,则结果可能更加接近真实。

我们需要得到一个结果,更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了解数据背后的东西,只有进一步倾听,让学生说出来。我们再从学生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中,分析学生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如学生不喜欢学习,但为什么呢?如果不通过进一步调查,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说不喜欢太多的作业,给出的理由是看电视的时间少了。不喜欢补课,因为玩的时间少了。不喜欢被批评,因为感到没有面子。又如,学生喜欢一门课,可能的原因是很多的,如内容丰富,有乐趣;学生喜欢大型活动,是因为能展现自我;学生喜欢老师夸奖,是因为这让他充满自信、乐观,等等。

不管我们得到怎样的结果,若想真正对办学改进有帮助,一定需要去深入了解,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会有方向。

(四)选择适合的调研方法,获取真实的调研结果

选择题往往由于研究者的视野,给出的选项决定了调查结果。不同的问卷,给出的选项不同,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多差异。不能说谁对谁错,或谁比谁更重要,它反映的只是问卷设计者的认识水平和关注的焦点。

如针对学生心目中好老师应该有怎样的品质,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的调查结果是:A.无私奉献,占调查对象的46.8%;B.工作认真负责,占调查对象的78.89%;C.宽容善良,占调查对象的80.4%;D.说话算数,占调查对象的59.2%;E.能够接受新事物,占调查对象的37.67%;F.说话不啰唆,占调查对象的28.72%。但是另一所学校的选项却有很多不一样。选项不同,造成的排序结果就不一样。总体来说,这些发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都没有绝对的意义。

问卷调查如此,其他调研方法也是一样。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研究者要探索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采取三角互证的态度,认真对待获取的信息,不要被数据误导,不要对数据误判。

另外,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不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调研方法。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采取访谈、座谈、班级讨论、作品分析等形式进行调查,可能就更加有效。否则,孩子们也无法完成问卷调查任务。

(五)学生的成长需要丰富的活动和课程

学生在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来到学校的。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具有不同的潜能特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为此,学生需要的学校生活也一定不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习。学生需要更加丰富的活动和课程来满足自己发展兴趣的需求、展示自我的需求、结交伙伴的需求、认知探索的需求等。只有学生的各种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学生的成长才会是快乐的、充实的、健康的、全面的,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学情调查成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学校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学情调研的结果,对学生反映的情况认真对待,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学校工作。学情调研正逐步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引导学校朝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方向前进。

然而,学情调研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学校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展、提升。为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加常态的学情调研机制,让学情调研成为学校工作中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环,成为学校了解学生的习惯。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